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瓣結魚

鎖定
瓣結魚,Tor (Folifer) brevifilis (Wu, 1977),屬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結魚屬,瓣結魚亞屬的一種動物,俗稱:哈司,重口,馬嘴,臘巨。瓣結魚為生活於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層魚類,體型為流線型,頭尖,鰭健,為善泳的魚類之一。它經常在水底亂石間穿越,用喇叭形伸縮自如的大口向江底和石面上吸食,以底棲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植物的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一般3冬齡魚始達性成熟,產卵期估計在6-7月間,成熟親魚要求在急流條件下進行繁殖。
中文名
瓣結魚
拉丁學名
Tor brevifilis (Wu, 1977)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亞    目
鯉亞科
鯉科 Cyprinidae [1] 
亞    科
䰾亞科
結魚屬 Tor
瓣結魚 T. brevifilis

瓣結魚形態特徵

體細長,側扁,尾柄細,腹部圓。頭較長,吻端尖,向前突出,表面具有白色
瓣結魚 瓣結魚
珠星狀的角質小突起,在前眶骨前緣有一深裂紋和缺刻。口大,下位,呈馬蹄形,前上頜骨能自由伸縮,吻皮包蓋於上頜之外。上、下唇厚且稍向上卷,上唇有溝痕分成中葉和側葉,下唇分3葉,中央有一狹長中葉,向後幾乎達到口角垂直線。須2對,吻須細小,不明顯,頜須略長,約為眼徑的二分之一長。鱗中等大,胸部鱗片小,側線鱗45-46。背鰭具粗狀硬刺,後緣有鋸齒,鰭的外緣內凹。體背部青灰或青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大部分鱗片的基部有新月形黑斑。背鰭尾鰭暗黑,其它各鰭灰白。幼魚體側有一縱行黑色條紋,特別是在後半段更為明顯。染色體組型:(2n):50瓣結魚分佈較廣,長江上游幹流及各支流、沅江、清江、珠江閩江瀾滄江元江海南島等水域均產此魚,尤其在長江上游,產量最多,為產區的一種普通食用魚。生長速度一般,1冬齡魚體長19-19.5釐米;2冬齡魚體長27.6釐米;3冬齡魚體長33.8-34.6釐米;4冬齡魚體長36釐米。常見個體為0.5-1公斤,最大有長至3公斤以上的。正在探討在水庫中加以馴化繁殖的方法。
經濟價值:為產區的一種普通食用魚。

瓣結魚年齡鑑定

根據分別採集於貴州清水江都柳江的316例瓣結魚標本,觀察了瓣結魚鱗片、主鰓蓋骨、背鰭條、脊椎骨和匙骨等5種材料的年輪特徵並進行了瓣結魚的年齡鑑定。結果表明,瓣結魚這5種年齡鑑定材料的年輪特徵各不相同。其中瓣結魚鱗片和主鰓蓋骨的年輪最為清晰,而匙骨的年輪則較為模糊。分別採用鱗片、主鰓蓋骨、背鰭條和脊椎骨等4種材料對瓣結魚年齡鑑定的結果表明,鱗片和主鰓蓋骨年齡鑑定的吻合率最高,達92.1%,瓣結魚鱗片的年輪形成期主要在每年的5月、8月和10月。鱗片為瓣結魚年齡鑑定的主要依據材料,而主鰓蓋骨和背鰭條則為瓣結魚年齡鑑定的重要佐證。

瓣結魚含肉率

瓣結魚平均含肉率為66.91%。瓣結魚肌肉中共有14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為5種,平
瓣結魚 瓣結魚
均質量分數為39.49%;不飽和脂肪酸有9種,質量分數平均值為58.83 %。瓣結魚肌肉9種礦質元素中,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在116.35 mg/100 g~1313.33 mg/100 g之間,而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則在0.19 mg/100 g~5.20 mg/100 g之間。瓣結魚肌肉平均鈣比為1∶4.31。相關分析表明,瓣結魚的含肉率及肌肉中脂肪酸和礦質元素隨其生長變化顯著。檢驗表明,瓣結魚肌肉中脂肪酸和礦質元素在清水江標本和都柳江標本之間存在着顯著性差異

瓣結魚食性特點

以採自貴州境內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結魚(Tor (Foliter) brevifilis brevifilis)為研究對象,從食物組成、攝食強度和攝食形態學等方面研究了瓣結魚食性的特點。結果表明:瓣結魚的食物由雙翅目昆蟲幼蟲等17類餌料生物組成,並以雙翅目昆蟲幼蟲的出現率最高。瓣結魚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漸增高,季節性變化明顯。充塞指數隨體長生長顯著減少,而攝食率則隨體長生長逐漸增加。充塞指數和攝食率均以V期性腺個體為最低。瓣結魚為底層雜食性魚類。

瓣結魚年齡生長

瓣結魚全年均可形成新輪,新輪出現高峯期為4月。其生長特點是屬於均勻生長類型,體長與鱗長呈直線關係,體長和體重呈指數關係,迴歸求得Bertalanffy個體生長方程各參數L∝、W∝、K、T0分別為70.43、5961.50、0.2231、0.0224,體重生長拐點年齡為4.95齡,該拐點體重為1768.23g,瓣結魚第1、2齡生長較為迅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