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水江

(長江支流沅江上游河段(主源))

鎖定
清水江是沅江的主源。發源於貴州都勻市谷江鄉西北,在都勻稱劍江,都勻以下稱馬尾河,至岔河口重安江匯入後始稱清水江,至湖南黔城匯入㵲陽河後稱沅江。
幹流全長459公里,主要流經都勻市、麻江縣凱里市、台江縣劍河縣錦屏縣,在天柱縣流出省境。
中文名
清水江
流經河段
452公里
出省河口海拔
216米
發展產業
主要以養殖和旅遊觀光為主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南部
省級責任單位
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4] 
現任河長
時玉寶 [4-5] 

清水江簡介

清水江
清水江(3張)
幹流全長459公里,主要流經都勻市、麻江縣凱里市、台江縣劍河縣、錦屏縣,在天柱縣流出省境。流域面積17145平方公里,包括黔東南州、黔南州的16個縣(市)。其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重安江、巴拉河、巫密河、六洞河、亮江。 [1] 
重安江是清水江的北邊源頭(支流),而最主要源頭南源馬尾河——在黔南最高峯的都勻市斗篷山(海拔1961米),流經都勻、丹寨、麻江、凱里、貴定福泉黃平台江、天柱等黔南黔東南十二市縣,在天柱縣甕洞鎮以東入湖南懷化市。清水江自錦屏縣茅坪鎮下的楊渡角流入天柱縣境,流經天柱的坌處、竹林、遠口、白市、江東、甕洞六鄉鎮,沿岸瀕江的村寨50餘個,流經河段77公里,沿河接納三門溪、鑑江河、圭大溪、汶溪河、江東溪、瓦窯江、甕瓦溪等諸條溪河,然後浩浩東下,於甕洞鎮的下金紫村流人湖南,出省口海拔216米。
清水江
清水江(3張)
斗篷山區,在都勻、貴定、福泉三市縣交界處,總面積60多平方公里。這裏,有山的折皺就有峽谷,有峽谷必有溪流奔突。數十條溪流匯成一條條小河,再匯成一條條稍大的河。頂峯有“天池”。《都勻市志》記載:“斗篷山主峯頂端有一塊麪積20多畝的天地,池水終年不竭。”《貴定縣誌稿》:斗篷山上有天池,水分三派流出,東經都勻之谷蒙達陽安江(今清水江),“入湖南;西由甕水達於雍城河(注:該河西流至貴定昌明,北流經盤江、開陽入烏江),匯入烏江入四川之涪陵江(今長江);其南由甕樹河達於古州(今榕江),以入廣西。”天池四周為原始叢林和草甸,水平如鏡,一派古野蒼茫氣象。
2005年4月25日都勻市人民政府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和瀟湘晨報社在源頭所立 [2]  “沅江源”碑,碑記説:“嗚呼,大江沅水,乃湖南第一長河。源自都勻,流經湘西,山高斗篷,水深五強。經黃平會北源重安江後,稱清水江。自黔貴滾滾東流,出芷江鑾山。歷經一千零二十二公里,川流不絕,逶迤而歸洞庭,流域八萬九千一百六十二平方公里。錦繡山川,怡然而育芙蓉。夜郎故里,黔湘英才,飲沅江水而立,為天下福而鞠躬盡瘁,揚中華威而卧薪嚐膽。漢、布依、苗、侗、水、土家各族人民,血脈相承。大江東去,逝者斯夫。江之源頭,黔山沅水兒女居源而思,刻石立碑,感恩明志:共飲一江水,同以一片冰心待人,當使此山此水,長存玉潔冰清,流萬世甘甜,為子孫福祉。”
天柱段的清江兩岸,峻嶺崇山,層巒疊嶂,氣候温和濕潤,土壤肥沃,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是優質杉木的生產地。所產杉木頎長挺直,質地緊密,富有彈性,含脂量高,不易腐爛,用途廣泛,為優等建築材料。且生長期短,僅十幾年即可成材。
清水江中盛產魚、魚、青魚馬口魚等多種魚類,尤以長吻鮑最為著名。
清水江 清水江
清江兩岸,羣峯疊翠,風光旖旎,江水清澈,急緩有致,從宰貢下至清浪,就是著名的清浪灘。灘長30多丈,分上下兩級,清浪滾滾,疊疊而下。灘腳即為清浪塘,長裏許,深數丈,江風輕拂,微波盪漾,一片恬靜景緻。時見野鴨鳧遊,遇人拍浪驚起,行行貼水而飛。船過清浪,下行五里許,過長灘,即到坌處。坌處現為鄉級鎮,是歷來木商交易之所。清水江開發後,四面八方來此購買“苗木”的客商雲集於此。這裏江面比上游開闊,木筏到此可彎排歇息。一座碩大的礁石屹立於江面正中,高出水面兩丈有餘,本地人稱之為“當江巖”,不遇特大洪水,江水極難淹沒它。從此而下,即到三門塘、喇賴、三門溪等村寨。這幾個古老的侗族、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內,有不少古建築,有形式古樸的幹欄吊腳樓,有顯示富有的窨子屋;有中西合璧的劉家祠堂,有凝固歷史的石刻碑林。順流而下,即到黔東南林業重鎮--遠口鎮。這裏江面寬闊,排筏輻揍,是清水江木材、蔑纜、桐籽、油茶柑桔等土產的重要集散地。以前此地曾建有兩湖館、寶慶館、衡陽館、江西館貴州館等諸多會館,開設木行木棧,專事木材交易。今有天(柱)會(同)、天(柱)靖(縣)兩條公路在此交會,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每年五月端陽,當地羣眾在街腳江面上舉行龍舟競渡活動,兩岸觀眾數以萬計。

清水江流經區域

雲潭灣
清水江 清水江
由遠口順下五里的雲潭灣,為停放木排的最佳處所。江水從邊限流人,在此形成回水,釀就一個巨潭,水域面積達千餘平方米。平時潭內水平如鏡,每遇洪水,上游漂下的木材被回水卷人潭中,均在此停滯,少有下漂。放排旺期,雲潭灣水面上佈滿排筏,淡黃的杉條,碧綠的江水,蔚藍的天穹,交相掩映,別是一番景緻。自此以下,江水向北流去,三里許至鸕鷀渡口。明天柱知縣朱梓江右設清江鎮,江左設新民鎮。時至今日,雖市廛不存,然渡口上下,一片繁忙景象,兩岸交渡人流如潮,待渡車輛排成長龍。從此而下,江水復朝正東奔流,過破腦灘,到興隆鎮(舊稱牛場)。
興隆鎮
興隆鎮離江邊十米遠的老團溪口,生有一株樹齡五百餘年的化香木,樹幹周長7.8米,高約15米,樹冠12米,在樹幹1.5米處,分為三杈,其中二杈再分二杈,共五杈向上生長。在樹杈交叉處,派生桂花冬青梧桐樹各一棵,直徑均約40毫米,高達一米餘。在另一杈樹幹上,生長一株巖朗木,高2.5米,根鬚裸露樹外。人稱“樹上樹”。老樹渾身上下,都長滿巴巖姜,形如蜈蚣,堪為江邊一奇。興隆鎮下是牛扼頸、長木腳、秋魚塘、倒水灘等諸多急流險灘。至綆洞王家灘前,灘水嘩嘩,白浪翻滾,是清水江(天柱段)上最險的一灘。河道雖寬,但礁石裸露,尤其灘上,江中岩石夾峙,水道細若瓶頸,急湍的江水載着筏、舟,穿波破浪,水花四濺,乘者無論順流逆水,盡皆浪濕衣衫。過此灘後便可順利抵達白市鎮
白市鎮
清水江 清水江
白市鎮臨江而居,有一大幅石灰石懸崖,迎江而立。由長年溶岩溶解出來的白色碳酸鈣附在崖壁上,白晃晃眩人眼目。前人便以此稱該地為白巖塘。白巖塘歷來是水碼頭,上下游經水道運輸的貨物、杉木,有部分在此集散。江水自上湧來,直衝白色懸崖下,再折向右奔去,到燕子灣下,分為兩派。左邊原是主河道,後淤塞,現成一小汊,漲水時才漫水流淌;右邊為現今主水道,成“S”形,達千餘米,兩水再行匯合,中間夾峙一洲,洲上原建有寺廟,故稱寺坪洲。又傳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率部在洲上安營休整,辭退老弱殘兵,故又稱辭兵洲。從寺坪洲以下,江面漸趨寬闊,灘少塘長,江水平緩。過江東鄉,向北流淌,穿山繞谷,到達甕洞鎮
甕洞鎮
甕洞江面較上游各碼頭更為寬闊,左邊原有小灣塘,為船隻、排筏停靠處。這裏原稱櫻桃灣,是天柱東北部的重要水陸碼頭,上通州府凱里,下貫八百洞庭,百貨在此集散,經貿在此交流。排筏塞斷江面,船隻穿梭不絕。天柱的煤,通過現已填平小灣塘修建的大碼頭,再由大機帆船運往下游各省市。該碼頭的修建,適應了越來越多的水上運輸業務的需要。順流下五里即是關上村(渡頭坡),“黔東第一關”所在地。
金紫村
清水江 清水江
過“關”後到達金紫村,江水流人湖南的大龍,然後南向流淌,繞十多里的大圈後,再流到下金紫村,這裏是清水江的出省口,江中礁石累累,生象奇特,上部一層層礁石全指向上游,是為貴州天柱縣境;下部層層礁石俱倒向下游,是為湖南省境。兩向分指的礁石中間,是二米多寬的平坦巖板。從古至今,皆依據岩層指向,劃定湘黔兩省清水江的分界線,稱分石巖,又叫分水溪。由此而下,入三湘,匯沅江,直入八百里洞庭

清水江環境問題

清水江是貴州省第二大江,是長江上游重要支流,流經中國重要的磷化工基地。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清水江干流和清水江重要支流重安江設了5個水質監測斷面,監測結果顯示,5個斷面水質幾乎月月為劣五類水質,水體中總磷氟化物超標現象很突出,重安江大橋斷面水質總磷濃度最大超標倍數更是高達213倍,水污染形勢十分嚴峻。
據調查,清水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流域內的化工企業生產廢水和城鎮、工礦區生活污水。上游地區磷化工廢水的大量排入是造成河流水體中總磷、氟化物超標的主要原因。清水江流域工業廢水年排放總量為1053萬噸,城鎮生活污水年排放總量達4421萬噸。工業廢水主要來自於上游的福泉、都勻和凱里。
為此,貴州省提出加強清水江流域水環境治理方案,主要內容有:“一廠一策”,以企業為單位研究治理對策,實現流域內主要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以限期治理為主要手段,下達限期治理任務;全面施行排污申報登記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重點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並建立社會公眾監督機制

清水江歷史文明

(一)清水江下游的梯級水電開發,使得沿岸天柱錦屏兩縣的白市、遠口等8個鄉鎮將成為淹沒區或施工區----這條靜靜流淌的美麗河流即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容顏,而它千百年來滋養和積澱的瑰麗文化也將因搶救性的勘探和發掘,漸漸拂去歲月的塵埃,向世人展現其絕世風采。
2004年八、九兩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湖南五凌公司委託,組織專業隊伍對我省境內託口、天柱、掛治三個電站施工區及水庫淹沒區進行了文物調查、勘探工作。“這僅是一次摸底性的初探,然而發現是驚人的。”考古調查組成員掩不住興奮。
通過調查勘探,落實處在淹沒區範圍內具有重要歷史和文物價值,需要進行保護和搶救的古代遺存共222處。其中史前遺存11處,戰國秦漢遺址1處,宋明時期遺址2處,宋墓1座,民居、廟宇和宗祠25處及大量明清橋樑、碑刻、古渡、古井等遺存。
11處史前遺存
--探尋沅水上游史前文明的重要線索
在白市、江東、茅坪、三江、遠口等地,考古調查組先後發現了仙人洞、爛草坪等11處史前遺址,採集到大量分屬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片。在清水江西岸的錦屏縣茅坪鎮陽溪村,考古調查組發現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史前遺址。採集到的14件打製石器,均系農民燒磚取土時在距地表1.5米深處的“死黃土”中掘得。器類有砍砸器刮削器,而以前者為大宗。結合湖南考古資料初步分析,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考古人員介紹,由於我省舊石器時代遺址多為洞穴遺址,這處位於階地的遺址有着特別重要的價值。
(二)清水江文書是在明末清初以來直至 20 世紀 50 年代共約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林農為了經營混林農業木商貿易而形成的大量民間契約和交易記錄,是清 水江流域苗侗兩族人民創造和保藏的一種民間文獻遺產,最初稱為錦屏文書,2010 年 2 月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後相關契約文書陸續被大量發現,涵蓋範圍逐漸擴展到 整個清水江流域,故大多數學者將其改稱為“清水江文書”。清水江文書至少還有十多 萬件遺留在民間,也有專家推測清水江流域各縣遺存的大約可達三十餘萬件,主要分佈和保藏 在錦屏、黎平、天柱、三穗劍河等縣苗族侗族農户家中,據考察這五縣檔案部門收集的文書 已達 18 萬件。為“清水江學”的創建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3] 

清水江清水江風光

在白市辭兵洲,考古調查組採集到打製石器數件,另在當地一老鄉手中徵集到有孔磨製石器1件,洲之東面,隔江為江東溪口遺址,西側為仙人洞遺址,下游不遠處是爛草坪遺址。考慮到辭兵洲優越的環境,周圍又發現早期遺址,並在洲上採集到石製品等因素,考古調查組推測這裏也當是白市附近早期人類活動地點之一。整個江東---白市地區共發現數萬平方米的遺址。
而在位於清水江西岸階地上的天柱縣遠口鎮,考古調查組發現了約2萬平方米的坡腳遺址,並在地表、屋基斷面和沿河的斷坎上採集大量陶片、打製石片和石器。隨後,組織專業人員對坡腳遺址進行試掘,出土遺物特別豐富。出土有打製石片、磨製石器和大量陶片。其陶片以夾砂褐陶為主,質地鬆脆;紋飾有繩紋及凹弦紋、波浪紋等。石器具用礫石打製及磨製而成,第二步加工較隨意,石片數量極為豐富,部分特別碩大。石器計有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遺址文化層最厚達2米。
初步發掘表明,這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遺蹟和遺物都格外豐富,出土的陶片紋飾繁縟,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為清水江流域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個。“11處史前遺存的發現,將已知的清水江流域人類活動的時間大大提前。”考古調查組成員説。聞訊前往現場考察的省內外專家也對這批遺址的發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填補了貴州東部地區考古的空白,為研究黔東湘西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在學術上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神秘的青銅兵器來源
清水江通航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秦漢時代。而在清水江河牀內淘金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兵器,它們具有多種文化因素。這批青銅器的來源在哪裏,是在戰國秦漢時代清水江流域活動的先民鑄造的產物,還是依據文獻記載,有可能是楚將軍莊躋的產物呢?在位於遠口鎮中團村中寨和下寨,清水江東岸的狹長階地上,考古調查組在這裏發現有戰國秦漢時期的遺址。在河坎斷面上採集大量夾砂繩紋陶片,青灰色,火候較上述新石器時代陶片為高,呈現漢代陶片風格。
而當地農民在該地點附近河牀淘金時,也曾發現大量青銅兵器,計有青銅劍青銅矛、青銅鉞和青銅鏃等,考古調查組也從農民手中徵集到了其中的幾件。從器物風格判斷,這是戰國秦漢時代的青銅兵器,它們既具有楚文化的因素(如東周式青銅劍),也具有某些巴蜀(如柳葉形劍和煙荷包形鉞)和越文化(如不對稱形鉞)的因素。類似遺物在沅水中上游地區曾有發現。由於時間倉促,加以田內莊稼尚未收割,給調查工作帶來極大不便,因此考古調查組並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墓葬。它有可能就是考古工作者苦苦找尋的青銅兵器來源嗎?
宋明瓷窯
宋代瓷窯遺址是此次摸底調查的又一重大發現。在位於清水江西側支流汶溪西岸的白市鎮白市村盤塘組,考古組採集到大量瓷片及窯具,這些瓷片火候頗高,顏色有青灰和磚紅等,器形有缸、平底罐、帶流壺等。由採集的遺物看,具有宋明時代特徵,分析這可能是一處從宋代到明代的瓷窯遺址,其它收穫地也該有宋明遺址存在。
另一處宋明窯址位於清水江東岸階地上的遠口鎮中團上寨。考古調查組採集到大量的瓷片,這些瓷片火候高,施半釉。器形有碗、盞、罐和帶流壺等。多圈足器,圈足矮而厚實,部分器物內壁支釘印痕大而清楚,是支釘疊燒的遺留,顯得較原始。此外還採集大量窯具,以墊柱為主,所採集的遺物具有宋明瓷器的特徵。據分析,這是一處宋明時期窯址。該窯址對於貴州宋明時期瓷器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眾多民居、古橋、碑刻--講述過往繁華
清水江一直是黔東地區和外界溝通的重要門户。明清時期,這裏商賈雲集,繁盛一時。考古調查組稱,此次調查發現的100多處民居、宗祠、廟宇、古橋等地面文物,彌補了許多該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們的發現與研究,對於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交通政治、宗教民俗以及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