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海八族

鎖定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息了蒙古族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後,將青海蒙古族藏族部落編入“內番”,劃定蒙古族與藏族牧地。居住在黃河以南的千卜錄、都秀、汪什代海、阿曲乎等藏族部落陸續返回青海湖地區,至清代後期,形成了“環海八族”。
中文名
環海八族
所屬朝代
雍正二年

環海八族簡介

環海八族是剛察族、公窪塔爾代族、都秀族、千卜錄族、汪什代海族、阿曲乎族、熱安族和阿爾克族。 [1] 

環海八族形成原因

由於羅卜藏丹津事件,清廷派年羹堯撫遠大將軍嶽鍾琪奮威將軍,來青海採取“撫藏剿蒙”政策,對環海地區的蒙古族大肆清剿和屠殺,致使蒙古族人口大減。事件平息後,年羹堯即對藏族部落頭人封以土司、土司檢和千户百户等職銜,以加強該地區的統治。同時將青海湖北部蒙古族屬地劃歸藏族部落永久居住,將該地少數蒙古族移往默勒河沿岸。 [2]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黃河南貴德廳外思昂拉千户(今青海火扎昂拉)所屬古弄、楊弄等部落因草原不足以養民,生活貧困,於是聚眾渡河北移,揭開了黃河南岸藏族再次大規模向北遷移的序幕。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西寧辦事大臣蘇勒芳阿經過青海左翼盟長車靈端多布擔保,准許察罕諾門汗旗遷到河北遊牧。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黃河南貴德廳屬藏族各部乘黃河封凍,紛紛北移到柯柯烏蘇等地。次年,陝甘總督富呢揚阿督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等前往征剿,但成效不大。
此時,藏族各部不斷向西寧辦事大臣及陝甘總督衙門要求准許在黃河以北遊牧,並保證服從官府約束,承諾不滋生事端,與蒙旗和平相處。朝廷內部不少官員也希冀於將黃河以北本已空曠的蒙旗牧地劃給黃河以南的藏族遊牧,以根本上解決問題。在這情情況下,於咸豐八年(1858年),西寧辦事大臣福濟籌辦安置事宜,奏准將移入河北的8個部落即千布錄、剛察、汪什代海、都秀、阿爾克、阿曲乎、公窪塔爾代、熱安在環湖地區劃給地界遊牧,並在各部委令千百户層層管束。八部首領向西寧辦事大臣呈交承保十事及分守要隘各甘結,表示遵循法度,安於遊牧,與蒙旗各守疆界,互不侵犯。 [3] 

環海八族主要影響

持續了百年之久的藏族北移鬥爭最終以“環海八族”的形成宣告結求,青海蒙藏分佈格局又一次發生了巨大的調整和變化。此後,雖有其它藏族也陸續遷入,藏族部落不斷壯大,但都未能改變已經形成的蒙藏分佈格局,其蒙藏關係也得以基本穩定。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