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科學概論

(2012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環境科學概論》是2012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強。
中文名
《環境科學概論》
作    者
孫強 [1]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11月
頁    數
192 頁
開    本
1/16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22149893 [1] 

環境科學概論內容簡介

《環境科學概論》全書共計9章,包括:緒論(所含環境及環境類型、環境特性、環境科學及其發展、環境科學邏輯思維方法論);人類與大氣圈;人類與水圈;人類與生物圈;人類與土壤圈;人類與岩石圈;人口與環境;環境倫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本書可作為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基礎教材,以及本科非環境專業的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教材;亦可作為當代大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普適教育的通用教科書。 [1] 

環境科學概論圖書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環境及環境類型1
1.1.1環境的概念1
1.1.2環境的類型1
1.1.3環境的特性2
1.2環境科學及其發展3
1.2.1當代環境問題3
1.2.2環境科學的形成與發展5
1.2.3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6
1.2.4環境科學的任務6
1.2.5環境科學的跨學科性7
1.2.6環境科學的未來8
1.3環境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論8
1.3.1整體性8
1.3.2系統性8
1.3.3綜合性9
1.3.4複雜性9
習題9
第2章人類與大氣圈11
2.1大氣圈的結構與組成11
2.1.1大氣圈的演化11
2.1.2大氣圈的結構11
2.1.3大氣的組成13
2.2大氣污染及其類型14
2.2.1大氣污染分類14
2.2.2大氣污染源的類型15
2.3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及其轉化規律15
2.3.1大氣污染物的種類15
2.3.2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16
2.4人類活動對大氣圈的影響25
2.4.1全球氣候的異常現象與變化趨勢25
2.4.2温室效應29
2.4.3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30
2.4.4温室效應的防治對策32
2.4.5陽傘效應34
2.4.6南極臭氧洞36
2.4.7酸雨43
2.4.8熱污染46
2.4.9大氣圈氧平衡失調——潛在的危險47
2.5大氣污染的危害48
2.5.1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48
2.5.2大氣污染對植物的危害49
2.5.3大氣污染的其他危害50
習題50
第3章人類與水圈52
3.1.1地球水資源與水循環52
3.1.2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53
3.1.3全球淡水供給前景55
3.2中國水資源58
3.2.1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狀況58
3.2.2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61
3.2.3中國淡水供給前景62
3.3水利工程的環境效應63
3.3.1地下水過度開採63
3.3.2河道整治64
3.3.3湖泊的湮滅65
3.4水體污染66
3.4.1水體的概念66
3.4.2天然水體的組成66
3.4.3天然水體的自淨化67
3.4.4水體污染68
3.4.5水體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70
3.5主要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71
3.5.1需氧污染物71
3.5.2植物營養物76
3.5.3石油類物質的污染78
3.5.4重金屬78
習題80
第4章人類與生物圈81
4.1生物圈與生物多樣性81
4.1.1生物圈81
4.1.2生物多樣性81
4.2生態系統及其組成82
4.2.1生態系統82
4.2.2生態系統的組成83
4.3生態系統的類型與特徵84
4.3.1生態系統的類型劃分84
4.3.2生態系統的特徵84
4.4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85 [1] 
4.4.1生態系統的結構85
4.4.2生態系統的功能86
4.5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91
4.5.1生態系統的演替91
4.5.2生態系統的平衡91
4.6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92
4.7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93
4.7.1組織機構與任務93
4.7.2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特點93
4.7.3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目的93
4.7.4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項目94
4.7.5中國在MAB中的作用與影響94
習題94
第5章人類與土壤圈96
5.1土壤圈的概念96
5.2世界土地資源96
5.2.1世界土地資源總量97
5.2.2世界土地資源消長97
5.3中國土地資源99
5.3.1中國土地資源狀況99
5.3.2中國土地資源消長100
5.4人類對土壤圈的影響101
5.4.1土壤侵蝕101
5.4.2荒漠化102
5.4.3鹽漬化和水澇103
5.4.4廢棄物與土壤污染103
5.5農藥與土壤污染104
5.5.1概述104
5.5.2農藥的分類106
5.5.3農藥與環境污染106
5.5.4農藥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降解與轉化108
5.5.5土壤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109
5.6土地與糧食安全110
5.6.1全球土地與糧食安全110
5.6.2中國土地與糧食安全114
習題116
第6章人類與岩石圈117
6.1岩石圈與自然資源117
6.1.1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117
6.1.2自然資源及其分類118
6.1.3可耗竭資源的開採週期118
6.2岩石圈中的能源120
6.2.1能源及其分類120
6.2.2世界能源供求狀況與前景121
6.2.3中國能源供求現狀與前景129
6.3岩石圈中的礦物資源133
6.4人類對岩石圈的影響135
6.4.1深井回灌觸發地震135
6.4.2油氣田開採與回灌引起斷塊(層)活動、地面沉降和地震136
6.4.3地下核試驗對地質構造的破壞與影響136
6.4.4礦山開發對環境的影響137
6.4.5人類活動的其他影響138
6.5開發“城市礦山”138
6.5.1“城市礦山”139
6.5.2“城市礦山”開發139
6.5.3中國“城市礦山”開發139
6.5.4“城市礦山”開發遇到的問題140
6.5.5日本“城市礦山”開發利用情況140
習題141
第7章人口與環境142
7.1世界人口問題142
7.1.1世界上早期的人口142
7.1.2世界人口增長過程142
7.1.3世界人口增長的原因與特點144
7.2中國人口問題148
7.2.1人口增長的歷史回顧148
7.2.2新中國的人口變化歷程149
7.2.3中國人口現狀與特點152
7.3人口學理論152
7.3.2馬克思、恩格斯人口論152
7.4人口預測模型153
7.4.1數學方法153
7.4.2人口學方法154
7.5未來人口預測155
7.6人口過剩對環境的壓力157
7.6.1人口膨脹對自然環境的壓力157
7.6.2人口問題對社會環境的壓力159
習題159
第8章環境倫理161
8.1不同環境倫理觀出現的背景及其發展161
8.1.1中國古代樸素的“天人合一”觀161
8.1.2人類中心論162
8.1.4生態整體論162
8.1.5自然價值論162
8.1.6代際均等的環境倫理觀162
8.2環境道德觀163
8.3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觀164
8.4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165
習題166
第9章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67
9.1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歷史過程167
9.1.1孕育階段167
9.1.2形成階段168
9.1.3發展階段168
9.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69
9.3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171
9.3.1衡量國家(地區)財富的標準172
9.3.2人文發展指數(HDI)172
9.3.4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173
9.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73
9.4.1全球《21世紀議程》的基本思想174
9.4.2全球《21世紀議程》的主要內容174
9.4.3《中國21世紀議程》簡介175
9.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176
習題177
附錄178
附錄Ⅰ全球環境與生態保護公約178
附錄Ⅱ名詞解釋181
附錄Ⅲ著名人物介紹185
參考文獻188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