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爾薩斯主義

鎖定
馬爾薩斯主義以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為代表的學派。產生於18世紀,馬爾薩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理》和《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馬爾薩斯人口論”,人類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否則,貧窮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命運。他還提出了讓渡利潤論和第三者理論。即由於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師等組成的“第三者”,他們只買不賣,才支付了資本家利潤,才避免了社會消費不足而導致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中文名
馬爾薩斯主義
外文名
Malthusianism
定    義
以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為代表的學派
創始人
馬爾薩斯
產生時間
18世紀

馬爾薩斯主義基本介紹

馬爾薩斯人口論是馬爾薩斯於1798年所創立的關於人口增加與食物增加速度相對比的一種人口理論,其主要論點和結論為:生活資料算術級數增加,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因此生活資料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是自然的、永恆的規律,只有通過飢餓、繁重的勞動、限制結婚以及戰爭等手段來消滅社會“下層”,才能削弱這個規律的作用。
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國經濟學家、牧師和教授。馬爾薩斯主義(Malthusianism)是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一書中所創立的人口理論體系。

馬爾薩斯主義背景介紹

人類的性本能決定人口以幾何級數增長,若不加以控制,每25年可增加一倍;因土地有限而導致的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食物只能以算術級數增長;人口受生活資料的制約,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條件下,便隨生活資料的增加而增加。因人口增長速度快於食物供應的增長速度,隨時間推移,人口將超過食物的供給量。而食物不足會引起貧困、惡習等出現。故人口與食物間的不平衡總是通過抑制人口增長而加以改善。他提出兩類抑制人口增長的方法為:道德抑制與積極抑制。前者指人們通過晚婚、獨身、節育來控制出生率;但若人們未能通過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長,則惡習、貧困、戰爭、疾病、瘟疫、供水等各種形式的積極抑制將會使人口減少,以達到人口增長與食物供應間的平衡。他認為,積極抑制是殘酷的,鼓勵人們採用道德抑制,以避免惡習或貧困發生。馬爾薩斯人口論是近代人口學誕生的標誌。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很多,特別是作為精確的人口增長與食物增長的比例關係缺乏充足的事實根據,也沒有認識到社會與科技進步給人們的生育觀及食物供應水平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馬爾薩斯主義人口原理

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從兩個前提出發: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但幾乎保持現狀;在這兩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力更為巨大。人口在無所妨礙時,以幾何級數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資料將以1、2、3、4、5、6、7、8、9、10的算術級數增加率增加。在兩個世紀以內,人口對生活資料的比例將會是256:9,在三個世紀以內,將會是4096:13。人口繁殖力與土地生產力這兩個力,顯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則,卻必須使其結果趨於平衡。當人口增加超過了生活資料的增加,自然就會發生貧困和罪惡來限制人口增加。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論歸結為三點:“人口增加,必須受生活資料的限制;生活資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佔優勢的人口增加力,為貧窮及罪惡所抑壓,致使現實人口得與生活資料相平衡。”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馬爾薩斯提出了所謂道德抑制,即無力贍養子女的人不要結婚,並且在婚前要保持貞操。如果不實行道德抑制,那麼由人口增殖超過生活資料增長而產生的貧困和罪惡就無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三點結論改為“1、人口必然地為生活資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資料增長,人口一定會堅定不移地增長,除非受到某種非常有力而又顯著的抑制的阻止;3、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優勢力量並使其結果與生活資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歸納為道德的節制,罪惡和貧困。”這就是支配人類命運的永恆的和自然的人口規律。 [1] 

馬爾薩斯主義主要內容

馬爾薩斯主義兩個公理

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之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

馬爾薩斯主義兩個級數

人在無妨礙時以幾何數率增加,生活資料只以算術級數增加。

馬爾薩斯主義兩個抑制

積極抑制,利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辦法來使人口和生活資料之間保持平衡。道德抑制,讓人們通過各種主觀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降低出生率,提出讓人們禁慾、不婚、不育。

馬爾薩斯主義一條規律

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在一定範圍的土地上,由於土地生產潛力的影響,遞加投資不能相應增加農產品的產量,而是到一定限度之後收益遞減。

馬爾薩斯主義一個適度

人口增長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限度。

馬爾薩斯主義三個命題

第一,人口必然為生活資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資料增長,人口一定會堅定不移的增長,除非受到某種非常有力而又顯著的阻止;第三,佔優勢的人口繁殖力,為貧困和罪惡所抑制,因而使現實的人口和資料保持一致。

馬爾薩斯主義四點結論

第一,工人貧困、失業是人口法則作用的結果;第二,建立在財產公有制基礎上的平等社會制度,不過是幻想,相反,財產私有制的社會制度卻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則產生的;第三,工人的工資同樣受人口法則的支配,工資水平是受人口的增減而變動的;第四,反對救濟窮人,救濟窮人即幫助窮人制造窮人。

馬爾薩斯主義社會改革

馬爾薩斯反對葛德文等人的社會改革論,指出:社會中的貧窮和罪惡並不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規律作用的結果。廢除財產私有制,實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勢必刺激人口增加,最終使建立起來的平等社會制度趨於瓦解。只有保持財產私有制以及各人擔負起養育自己孩子的責任,才能使人們自制,不至於生殖過多的子女。所以,財產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規律的支配而產生,它是永恆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對當時英國實行的濟貧法,濟貧法使不能獨立維持家庭的人也將結婚,生育子女,這是供養貧民以創造貧民。他宣揚貧民產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貧困,救濟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於別人,政府和社會對此是完全無力的;再次,工人工資水平取決於工人人口的多寡。一國的生活資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過了生活資料的增長、工人人數超過勞動市場需求的比例,就會使工資下降和工人生活惡化,從而使工人繁殖減少,人口增加減少。工資低廉,工人人數眾多,工人為維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須加倍地努力工作,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直到後來,生活資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於是工人生活獲得改善,工資又提高,對人口限制又會放鬆,工人的生活會再度惡化。工資水平就是這樣隨人口的增減而上下波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