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鎖定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1942年2月21日出生於德國柏林,德國導演、編劇、演員。
197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犯罪現場》 [1]  。1978年,執導劇情電影《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 [2]  。1981年,執導劇情電影《德國姐妹》,該片獲得第3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3]  ,因此她成為了繼萊妮·裏芬斯塔爾後第二個獲得金獅獎的女導演 [1]  。1986年,自編自導傳記電影《羅莎·盧森堡 [4]  ,該片入圍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1988年,執導愛情電影《恐懼與愛情》,該片入圍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1990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非洲》上映,該片入圍第4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長久的沉默》上映 [1]  。1995年,執導愛情電影《諾言》 [1]  。2003年,執導戰爭電影《羅森斯查斯街 [1]  ,該片獲得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天主教文化特別榮譽獎。2006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我是另一個》上映。2012年,執導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7]  ,該片入圍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 [8]  。2015年,執導劇情電影《錯放的世界》。2018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尋找英格瑪·伯格曼》上映。
中文名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外文名
Margarethe von Trotta
別    名
瑪格瑞斯·馮·託塔
瑪格麗特·馮·特羅塔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942年2月21日
職    業
導演、編劇、演員
主要成就
第3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提名)
第26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主要成就
第39屆德國電影勞拉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四十週年特別獎
出生地
德國柏林
代表作品
德國姐妹
羅莎·盧森堡
恐懼與愛情
羅森斯查斯街
漢娜·阿倫特
星    座
雙魚座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早年經歷

1942年2月21日,瑪格雷特·馮·特洛塔出生在二戰期間的德國柏林。戰後,她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父親在她生命中的缺席是她後來的女性主義思想的一個根源。從小她就跟母親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是一定意義上的女性聯盟。高中畢業後,她前往巴黎求學,對電影產生了興趣,於是投身於此。一開始,她只是製片工作中做一些無足輕重的事,真正開始電影之旅是作為演員出現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沃爾克·施隆多夫的影片中 [1]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演藝經歷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4張)
1970年,與沃爾夫岡·彼德森聯合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犯罪現場》 [1] 
1978年,執導劇情電影《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該片講述了三個女人為了資助一個負債的幼兒園而去搶劫銀行的故事 [2] 
1979年,執導由尤塔·蘭佩主演的劇情電影《姐妹們》,該片是關於感情上和思想上都親密無間的姐妹瑪利亞和安娜的故事 [1] 
1981年,執導由芭芭拉·蘇科瓦、尤塔·蘭佩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德國姐妹》,該片講述了兩位姐妹從小性格迥異,長大後價值觀更加完全相反從而導致了不同命運的故事,獲得第3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3]  ,因此她成為了繼萊妮·裏芬斯塔爾後第二個獲得金獅獎的女導演 [1]  ,她憑藉該片獲得第26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1983年,自編自導由漢娜·許古拉、安吉拉·温科勒、彼得·斯特里貝克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她們的瘋狂》,該片獲得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特別提及-新電影論壇。
1986年,自編自導傳記電影《羅莎·盧森堡 [4]  ,該片入圍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導演作品海報
導演作品海報(6張)
1988年,執導由芬妮·阿爾丹格列塔·斯卡奇瓦萊麗亞·戈利諾聯袂主演的愛情電影《恐懼與愛情》,該片入圍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1990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非洲》上映,該片入圍第4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長久的沉默》上映 [1] 
1995年,執導愛情電影《諾言》 [1] 
2000年,擔任電影《Jahrestage》的導演。
2003年,執導由卡蒂婭·裏曼、瑪麗亞· 施拉德共同主演的戰爭電影《羅森斯查斯街 [1]  ,該片獲得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天主教文化特別榮譽獎、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2004年,執導由芭芭拉·蘇科瓦主演的劇情電影《另一個女人》 [1] 
2006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我是另一個》上映。
2010年,執導劇情電影《姐姐》。
2012年,執導由芭芭拉·蘇科瓦珍妮·麥克蒂爾共同主演的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7]  ,該片入圍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 [8]  ,她憑藉該片入圍第63屆德國電影勞拉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2015年,執導由羅伯特·西利格、卡蒂婭·裏曼、芭芭拉·蘇科瓦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錯放的世界》。
2017年,執導由英格麗德·波爾索·貝達爾、露西波爾、哈魯克·比爾根納爾聯合主演的喜劇電影《遺忘尼克》。
2018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尋找英格瑪·伯格曼》上映。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個人生活

1964年,瑪格雷特·馮·特洛塔與于爾根·莫勒結婚。之後,育有一子——德國紀錄片導演菲利克斯·莫勒。1968年,兩人離婚。之後,馮·特洛塔嫁給了德國電影製片人沃爾克·施隆多夫 [9]  。他們一起撫養Felix,一起參與電影項目。之後,與沃爾克·施隆多夫離婚。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主要作品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8年
《尋找英格瑪·伯格曼》
紀錄片
2017年
《遺忘尼克》
電影
2015年
《錯放的世界》
電影
2012年
《漢娜·阿倫特》
電影
2010年
《姐姐》
電影
2009年
《靈視》
電影
2006年
《我是另一個》
電影
2004年
《另一個女人》
電影
2003年
《玫瑰圍牆》
電影
2000年
《Jahrestage》
電影
1997年
《Winterkind》
電影
1995年
《諾言》
電影
1993年
《長久的沉默》
電影
1990年
《非洲》
電影
1988年
《恐懼與愛情》
電影
1988年
《Felix》
電影
1986年
《羅莎·盧森堡》
電影
1983年
《她們的瘋狂》
電影
1981年
《德國姊妹》
電影
1979年
《姐妹們》
電影
1978年
《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
電影
1975年
《肉體的代價》
電影
1970年
《犯罪現場》
電影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2年
電影
2003年
電影
1995年
諾言
電影
1990年
電影
1988年
電影
1988年
電影
1986年
電影
1981年
電影
1981年
電影
1979年
姐妹們
電影
1976年
死刑
電影
1975年
電影
1971年
《科姆巴赫的窮人突然發了財》
電影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美術設計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9年
夢想
電影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參演電影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83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特別提及-新電影論壇    她們的瘋狂    (獲獎)    
  • 1983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她們的瘋狂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 2012    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8]     漢娜·阿倫特    (提名)    
意大利大衞獎
  • 2004    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羅森斯查斯街    (獲獎)    
  • 1982    第26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德國姐妹    (獲獎)    
  • 1982    第26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德國姐妹    (提名)    
勞拉獎
  • 2013    第63屆德國電影勞拉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漢娜·阿倫特    (提名)    
  • 2013    第63屆德國電影勞拉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漢娜·阿倫特    (提名)    
  • 1989    第39屆德國電影勞拉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四十週年特別獎    德國姐妹    (獲獎)    
影視類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人物評價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是智慧的,她沒有陷入宏大的歷史敍事中,而是緊緊抓住歷史中的個人,這樣既使得片中人物有血有肉又不至於個人脱離歷史背景。儘管她採用了很多導演常用的角色和結構,但是她傳遞了不同的信息,以女性為主角,嚴謹、新穎地探討在過去被忽視或是被低估的女性問題,例如《克里斯蒂娜·克萊吉斯的第二次覺醒》、《瑪麗安妮和朱利安妮》等影片,都着意表現女性之間的政治關係。而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則啓示了種種可能性,也給電影事業帶來了發展 [1]  (《世界女性導演》評)
在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的作品中,很少存在單純獨立的女性主體,而更多是大的社會背景與政治環境下的女性。她的女性主義與國族、政治、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宏大的歷史與政治關懷,這種對個人與政治關係的深刻探討,使她有可能跳脱女性主義這個標籤的限定,她的歷史關懷錶現在對一戰、二戰直至柏林牆倒塌的持續關注中,這在女性導演中並不多見。她的女性角色,在矛盾重重的社會壓制中,選擇採取直接、激烈的行動來改變現狀,並且將行動的矛頭直接指向社會體制本身,絕不採取帶有一絲迂迴、妥協的方式。即便她的女性角色只是一個普通、力量有限的平凡人,卻以猛烈、決絕的方式對抗着國家機器的不公正 [10]  (Mtime時光網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