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姐妹

鎖定
《德國姐妹》是由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編導,Jutta Lampe巴巴拉·蘇科瓦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從小性格迥異的兩姐妹,長大後價值觀更加完全相反從而導致了不同命運的故事 [1]  。該片於1981年9月25日在西德上映。
中文名
德國姐妹
外文名
Die Bleierne Zeit
其他譯名
沉重的年代
姐妹們
德國姊妹
德國姊妹們
類    型
劇情、歷史
製片地區
西德
發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美國)
導    演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編    劇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製片人
Ute Ehmke、Lotti Essid、Gudrun Ruzicková-Steiner
主    演
Barbara Sukowa
Jutta Lampe
片    長
106 分鐘
上映時間
1981年9月25日(西德)
對白語言
德語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第38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第38屆威尼斯電影節新電影獎費比西獎
第38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第38屆威尼斯電影節意大利演藝協會獎
第32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出品時間
1981年

德國姐妹劇情簡介

姐妹倆尤麗婭娜Jutta Lampe飾)和瑪麗安娜芭芭拉·蘇科瓦飾)儘管從小受到的是同樣的基督教嚴厲的道德教育,但她倆從性格到思想方法均不相同。隨着年齡增長以及所經歷的學生運動,尤麗婭娜選擇了一條注重實際的道路,她參加了婦女運動,瑪麗安娜卻變成一個信奉暴力的積極分子。兩人因此而分道揚鑣。瑪麗安娜被捕後,她們和好如初。不久,瑪麗安娜死於牢房,尤麗婭娜為調查妹妹的死因而孤軍奮戰 [1] 

德國姐妹演職員表

德國姐妹演員表

德國姐妹職員表

製作人 Ute Ehmke、Lotti Essid、Gudrun Ruzicková-Steiner
導演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副導演(助理) Helenka Hummel
編劇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攝影 Franz Rath
配樂 Nicolas Economou
剪輯 Dagmar Hirtz
造型設計 Barbara Kloth、Georg von Kieseritzky
服裝設計 Monika Hasse、Jorge Jara
展開
(以上參考資料 [2] 

德國姐妹角色介紹

  • 尤麗婭娜
    演員 Jutta Lampe

    瑪麗安娜的姐姐,儘管從小受到的是與妹妹同樣的基督教嚴厲的道德教育,但她從性格到思想方法與妹妹均不相同。隨着年齡增長以及所經歷的學生運動,尤麗婭娜選擇了一條注重實際的道路,她參加了婦女運動,因妹妹變成信奉暴力的積極分子而與其分道揚鑣。後來妹妹被捕後死於牢房,尤麗婭娜為調查妹妹的死因而孤軍奮戰。

  • 瑪麗安娜
    演員 芭芭拉·蘇科瓦

    尤麗婭娜的妹妹,儘管從小受到的是與姐姐同樣的基督教嚴厲的道德教育,但她從性格到思想方法與姐姐均不相同。長大後,瑪麗安娜變成一個信奉暴力的積極分子,因此而與姐姐分道揚鑣,直到被捕入獄後才與姐姐和好如初。但不久,她就死在牢房裏。

(以上參考資料 [1] 

德國姐妹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具體獎項
提名/獲獎
提名/獲獎方
1981年
第38屆威尼斯電影節
金獅獎
獲獎
《姐妹情色》
新電影獎
費比西獎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意大利演藝協會獎
金鳳凰獎-最佳女演員
芭芭拉·蘇科瓦、Jutta Lampe
1982年
第26屆意大利大衞獎
最佳外國電影
提名
《姐妹情色》
最佳外國導演
獲獎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第32屆德國電影獎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芭芭拉·蘇科瓦
金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姐妹情色》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Jutta Lampe
1989年
第39屆德國電影獎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四十週年特別獎
獲獎
《姐妹情色》
(以上參考資料 [3] 

德國姐妹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Bioskop Film(德國)
Sender Freies Berlin (SFB)(德國)
發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美國)
上映時間<br>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西德
1981年9月25日
芬蘭
1982年3月12日
瑞典
1982年10月15日
(以上參考資料 [4] 

德國姐妹影片評價

海報
海報(5張)
《德國姐妹》圍繞着姐妹倆的關係,表現了戰後德國的情形。它展示了姐妹倆的成長過程,以及兩人之間無法摧毀的親情關係 [1]  (《電影手冊·當代大獎卷》評)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的女性角色,在矛盾重重的社會壓制中,選擇採取直接、激烈的行動來改變現狀,並且將行動的矛頭直接指向社會體制本身,絕不採取帶有一絲迂迴、妥協的方式。《德國姐妹》就呈現了女性的這種激進行動。影片所描寫的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命運迥異、分道揚鑣的姐妹,更加突出了社會政治背景對個體不可避免的影響。女性的個體生命在與歷史和政治的交會中激盪 [5] (時光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