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球狀船首

鎖定
球狀船首,或稱球型艏、球鼻艏,是為了只能抵消海波的打擊而設計的,外型為一個突出的球般,位置在船首水線底下的突起部分。能抵消海浪所造能的衝擊,令燃料的效率及速度提高,故常見於大型船隻。
中文名
球狀船首
外文名
Bulbous bow

球狀船首簡介

球狀船首,或稱球型艏、球鼻艏,是為了只能抵消海波的打擊而設計的,外型為一個突出的球般,位置在船首水線底下的突起部分。能抵消海浪所造能的衝擊,令燃料的效率及速度提高,故常見於大型船隻。它和船隻的撞角外型類似,但功用及效果則大相徑庭。不少現代的船艦也採取類似的設計,包括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及翔鶴型航空母艦。 [1] 

球狀船首撞角

撞角,又名衝角,是一種海戰武器,安裝在軍艦上,對敵艦實施撞擊戰術。
撞角曾經在古代海軍艦艇上得到普遍應用。隨着艦載火炮的發展,撞角開始沒落。十九世紀的鐵甲艦時代初期,因當時的艦載火炮難以有效破壞鐵甲,撞角一度得到短暫的復興;然而隨着後膛速射炮的興起,撞角最終在二十世紀初銷聲匿跡。不過雖然後世的軍艦取消了撞角,撞擊依然是一種屢見不鮮的戰術。 [1] 

球狀船首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型戰列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令制國)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列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釐米主炮,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釐米炮,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併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941年(昭和16年)12月16日開始服役,並在1942年(昭和17年)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該任命直至1943年(昭和18年)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1] 

球狀船首翔鶴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日語:翔鶴型航空母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在美國海軍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尚未服役前,翔鶴級可稱為當時最強的航空母艦之一。同型艦兩艘:“翔鶴”號、“瑞鶴”號。兩艦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美軍擊沉。 [1] 
參考資料
  • 1.    Friedman, Norman (1985).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p. 235. ISBN 978-0-87021-715-9. OCLC 1221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