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東鄉

鎖定
珠東鄉位於盤縣東南部,距縣城紅果70公里,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區,森林覆蓋率達38.6%,境內有豐富的硅沙資源,有少量的煤、黃金、水晶石資源。珠東鄉國土面積144.44平方公里,轄14個村、170個村民組、27504人,有耕地39000餘畝。從1992年建、並、撤以來,在各屆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珠東鄉從一個“三無”鄉鎮發展為村村通公路、電網改造覆蓋率達到95%、人畜飲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移動通信覆蓋全鄉的鄉鎮。
中文名
珠東鄉
地理位置
盤縣東南部
面    積
144.44 km²
人口數量
27504人
森林覆蓋率
達38.6%

珠東鄉地理位置

珠東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聞名的盤縣大洞,有秀麗的法土山背後林場。盤縣大洞位於珠東鄉東部十里村,距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三大”線油路改造經過大洞,十民公路、黃十公路彙集於大洞。法土楊梅山林場位於法土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林場內有滿山的映山紅和上千株杜鵑花,林場內環境優美,是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1] 

珠東鄉人口

“三大線”直接貫穿於珠東鄉,經過珠東鄉窯上村、珠東村、獨迷村、十里村、法土村,5個村人口11080人,在“三大線”珠東境2公路範圍有黃什煤礦、聚鑫金礦、水淹塘金礦、沙鍋廠金礦,有沙石廠6個。

珠東鄉經濟

珠東鄉經濟發展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種植和養殖業。種植業中,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麥;特色經濟作物有人生果,科技項目引進了竹筍菌種植。養殖業以養殖本品黑山羊、仔豬、商品豬和大牲畜為主。
現在,珠東鄉是一個環境優美、人民勤勞的地方,珠東鄉正以蓬勃發展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未來。

珠東鄉行政區劃

貴州省盤縣珠東鄉 珠東鄉地處盤縣東南部,距紅果新城約70公里,於1992年建並撤由原老廠區的十里、珠東、中山三個小鄉合併而成,國土面積129多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珠東村、獨迷村、窯上村、水壺村、海子村、 卡舍村、巴達克村、十里村、法土村、肖家灣村、左坡村、大槽子村、鐘山村、二坡村,170個村民組,2.7萬餘人,境內無富集礦產資源,僅有少量的煤、黃金和磚砂,全鄉2/3左右的國土面積屬喀斯特地型地貌,珠東境內有十里大洞旅遊景點,因資金欠缺,現還未充分開發。人民羣眾以種養業為主,種植玉米小麥洋芋;養殖牛、豬、黑山羊;農業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屬盤縣極貧鄉之一。
珠東鄉

珠東鄉盤縣大洞

盤縣大洞舊石器文化遺址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公佈為全國第四批國保單位 [2] 
據《普安直隸廳志》記載:“大洞在城南六十里之十里坪,懸崖峭壁間,一洞中開,可二三十丈,光明宏闊,無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間,由寺盤曲而上,一石乳高矗而頂平,上建觀音閣,折而下,石壁迫束,側身蟹行,則大洞在焉,再入,仍狹,愈入愈狹亦愈曲。裏許,達後洞,洞口小且險,不可攀嚌,一夫守之,千人坐廢。嘉慶二年(1797年)苗警暨同治間回便,里人於洞門建石牆,決水灌田,汪洋一片,遠近鹹走,避於此全活無恙,因名保全洞”。《廳志》所記除無古人類文化遺物保藏外,基本情況和今天考察所見一致,但大洞的價值意義和地位,遠非廟宇文化和旅遊景觀可以比擬。
大洞,在今珠東十里村,距縣城紅果80餘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5。38′37″和東經104。44′的交點上,處於貴州高原西部岩溶從溝地帶,地帶海波一般1400—2000米。大洞則位於十里谷地西部邊緣,其所在山體發育成三層塔形洞形,各層之間有堅井、陡坎相通,最低層和最高層垂直高差近200米,最下層與地下河道相通。古人類居住在大洞中層,亦屬古老地下河道,長1660米,洞廳縱深250米,平均寬32米,高25米。
1990年6月,六盤水市文物工作者考察大洞,在廢棄的“垃圾”中拾到了加工規整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數十件,石器標本顯示了過去被認為屬西方所有的勒瓦婁哇文化特徵,這才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和重視。
1992年、1993年,盤縣大洞遺址通過兩次發掘,共清理文化堆92平方米,出土石器2000多件,動物化石近萬件,另有大量的灰屑,燒骨和灰燼。在發掘出的多個古人類生活面中,有吃住場所,石製品加工場所和宰剮場所等人類活動遺蹟,為開展考古埋藏學、恢復古人類生活原貌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大洞堆積物複雜,保存完好,動物羣種類多,是研究洞穴堆積物的理想地點,有可能在洞內建立華南洞穴標準剖面,是一個能為多學科綜合研究提供大量原始信息,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理想場所。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盤縣大洞名列榜首,參與首次考察的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袁振新副研究員作出的評價是:“北有周口店,南有盤縣大洞”。
1994年7月30日,美國專家人類學女博士梅莎麗和謝帕慈親臨大洞考察,人們驚歎:盤縣大洞規模之大,保護如此完好,已發掘的標本如此豐富,是十分罕見的。1994年10月1日,第二批外國專家——美國史密斯研究院自然研究所人類博士鮑立克博士和韓國建國大學歷史系教授催茂藏先生親臨大洞考察,鮑立克博士在考察後説:“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的發現,不僅對中國南方人類起源研究有着重要意義,或許對中國以及全世界人類起源的研究工作也有着重要意義”。
盤縣大洞已經過六次發掘,共獲石製品3000餘件。盤縣大洞的發現,是盤縣乃至貴州的一大奇蹟,考察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大貢獻,建立大洞博物館,展示古人類生活方式,是有關部門一大舉措,隨着大洞博物館的建成,這裏必將成為人類學研究的又一重要基地,同時,也將迎來眾多的參觀旅遊者。

珠東鄉相關介紹

全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水、電、路不通,屬“三無”鄉鎮之一,人均佔明糧食約15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生存環境特別惡劣,鄉財政年收入不足20萬元,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落後。鄉黨委、政府面對現實,迎難而上,制約了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以抓基層組織建設為載體,促進全鄉社會經濟發展,大幅度提高了村幹部和農民的科技意識、開拓意識,積極引導人民羣眾調整產業結構。從1996年起,種植業以種植烤煙為主,養殖業以養殖仔豬、黑山羊和肉牛為主,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村村通公路。截止2003年底,珠東鄉農户用電率達98%,人畜飲水問題基本得以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村級文明建設中大槽子村為全縣樣板,並進一步推開。鄉財政收入達12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71元。人均佔有糧食達350餘公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