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巖

鎖定
珠巖位於北緯36°11′, 東經120°48′,在王哥莊村東南15.2公里海中,馬兒島西南1.1公里, 距陸地最近點返嶺後10.5公里。
中文名
珠巖
北    緯
36°11
東    經
120°48′

珠巖珠巖

此巖系暗礁,東西長1300米,寬200米,低潮時雖不露出水面,但有3處暗礁呈現浪花,點點似珠,光彩奪目,故雅稱“珠巖”,是著名的景觀。 [1] 

珠巖獨葉巖珠

獨葉巖珠,中藥名。為蘭科植物齒瓣石豆蘭Bulbophyllum levineiSchltr.的全草。分佈於浙江、廣東、雲南等地。具有滋陰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陰虛內熱,熱病口渴,肺熱咳喘,咽喉腫痛,口腔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癰,疔瘡。

珠巖入藥部位

全草。

珠巖性味

味甘、淡,性寒。

珠巖歸經

入肝、腎經。

珠巖功效

滋陰清熱,解毒消腫。

珠巖主治

陰虛內熱,熱病口渴,肺熱咳喘,咽喉腫痛,口腔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癰,疔瘡。

珠巖相關配伍

1、麻疹併發肺炎:(齒瓣石豆蘭)鮮全草30g,水煎頻頻飲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咽喉腫痛:(齒瓣石豆蘭)鮮全草30-6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面疔,乳腺炎:(齒瓣石豆蘭)鮮全草適量,搗爛外敷;或全草加丁蘿蔔、地膽草、穿心蓮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珠巖用法用量

內服: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珠巖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蒸後曬乾。

珠巖形態特徵

根狀莖纖細,匍匐生根。假鱗莖在根狀莖上聚生,近圓柱形或瓶狀,長5-10毫米,中部粗2-4毫米,頂生1枚葉,基部被鞘或鞘腐爛後殘留的纖維。葉薄革質,狹長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釐米,罕有達9釐米的,中部寬5-7 (-14) 毫米,先端近鋭尖,基部收窄為長4-10毫米的柄,邊緣稍波狀,上面中肋常凹陷。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纖細,直立,光滑無毛,高出葉外;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常具2-6朵花;花序柄粗約0.5毫米,疏生2-3枚筒狀鞘;花苞片直立,狹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短,長2-3.5毫米,先端漸尖;花膜質,白色帶紫;中萼片卵狀披針形,凹的,長4-5毫米,基部上方寬1.5-2毫米,中部以上驟然變狹並且增厚,先端急尖,邊緣具細齒,具3條脈;側萼片斜卵狀披針形,長5-5.5毫米,與中萼片近等寬,中部以上增厚,向先端驟狹呈尾狀,基部貼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兜狀的萼囊,邊緣全緣,具3條脈;花瓣靠合於萼片,卵狀披針形,長達3.5毫米,中部寬1.5毫米,邊緣具細齒,具1條脈,先端長急尖;唇瓣近肉質,中部以下具凹槽,向外下彎,攤平後為披針形,長2-2.5毫米,基部近截形並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不動關節,先端近急尖,全緣;蕊柱長約1.2毫米;蕊柱齒很短,絲狀,長約0.5毫米;蕊柱足彎曲,長約1.5毫米,其分離部分長0.5毫米;藥帽半球形,前端收窄呈喙狀,上面中央具1條密生細乳突的龍骨背。花期5-8月。

珠巖生長環境

附生於林內樹上或石壁上。分佈於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珠巖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滋陰降火,清熱消腫。治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熱性病高熱、口渴等。”
2、《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陰虛內熱,肺熱喘咳,小兒驚風,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珠巖滴珠巖

其中有元代馬周卿的“修蓮峯記”和“冠豸”、“印松麓”以及明、清題刻數十處。巖間山嵐氤氲,雲蒸霞蔚,成為奇觀。繁茂的松杉林木,襯托着繚繞的晨霧曉煙,形成“嵐氣”,使景區更顯柔和、淡雅、協調。連城八景之一的“冠豸晴嵐”即指此。邑人李文瀾《冠豸晴嵐》詩曰:“萬岫嵐光雨後呈,更憐冠豸值新晴。煙痕淡向峯腰抹,霽色遙從頂生。亭接半雲看隱約,天開一線認分明。況當夕照餘霞散,錦繡圖披畫不成。”滴珠巖頂的清泉隨風飄灑,點點滴滴,如串珠垂掛。遊人到此,多張嘴承接水珠,以為樂事。
此處觀賞冠豸山夕照也富有情趣。清代理學家童能靈在《冠豸山夕照賦》中敍述:“夫豸山清出,冠壓羣峯;夕照澄鮮,美逾朝晷。故照吞山而低迴,山傍照而徙倚。妙赴妙以繁會,光磨光而旖旎。當此之時,琪草流馨,寒泉帶喜。”夕照的景觀,美逾仙境。[1]
參考資料
  • 1.    珠巖  .山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