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致和

(清朝康熙年間舉人、豆腐商人)

鎖定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寧國府太平縣仙源的舉人,康熙八年(1669年)進京趕考落榜,因為身上帶的盤纏不夠了,就滯留在京城謀生,因其小時候曾在家做過豆腐便做起了豆腐生意。 [1] 
本    名
王致和 [1] 
所處時代
清康熙八年(1669年) [1] 
出生地
安徽省寧國府太平縣 [1] 
店    鋪
王致和南醬園 [1] 
相關品牌
王致和 [1] 

王致和人物生平

1669年,王致和住在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衚衕“安徽會館”內,每天都會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銷售維持生計,同時他也在準備着下一次科舉考試。 [1] 
王致和之後的科舉路一直不順,屢試不中,好在他心思活絡,便盡心經營起臭豆腐生意來。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便於延壽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僱師招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豆腐乾及各種醬菜。 [1] 

王致和主要成就

王致和是個比較有經商頭腦的人,不久便將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華北各地,且臭豆腐在經過多次改良後,更於清末傳入宮廷御膳房,成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賜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價倍增。在這之後,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都加上彩繪龍頭,象徵被皇宮大內所用之意。“王致和南醬園”這六個字刻更分為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題書。孫家鼐寫了兩幅藏頭對,一曰:“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幅曰:“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蹠鍾芙蓉”,冠頂橫讀為“致和醬園”。自此之後,“王致和南醬園”的生意越作越興旺,更被其它商家競相模仿。光緒年間,在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開設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 [1] 

王致和軼事典故

夏季的一天,王致和做出的一批豆腐沒賣完,為了防止腐壞,他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醃於一小缸中。沒想到由於其忙於科舉考試,這一醃便到了秋天,王致和猛然間想起了那小缸豆腐,連忙打開,缸內臭味撲鼻,豆腐已全變成了青色。也得虧當時王致和窮,豆腐都臭了還是不捨得扔,反而大膽的嚐了一下,竟發現味道別具一格,遂送給鄰里品嚐,品者無不稱奇,這王致和臭豆腐自此便聲名鵲起。這裏需要解釋一下,臭豆腐的原理其實就是豆腐發酵後,蛋白質被分解了,產生出了氨基酸,使其味道獨特鮮美且營養豐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