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會館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安徽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後孫公園衚衕3號、25號、27號,清同治七年(1868年),創建了安徽會館。清同治十年(1871年),安徽會館落成。 [2] 
安徽會館總面積9000餘平方米, [2]  為京師最著名的會館之一,時稱“京師第一會館”。 [1]  安徽會館是近代中國政治風雲複雜跌宕的變遷歷程的歷史載體和珍貴遺存。 [3] 
2006年5月25日,安徽會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安徽會館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後孫公園衚衕3號、25號、27號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9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313-3-16

安徽會館歷史沿革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李鴻章兄弟倡議,安徵籍官員和淮軍將領捐款集資購得此地,創建了安徽會館。 [2] 
清同治十年(1871年),安徽會館落成。 [2]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鄰院失火延及會館館舍,以致安徽會館被焚燒殆盡,次年六月重建完成。 [3]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安徽會館被八國聯軍侵佔,成為德軍司令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德軍尋釁,濫捕附近居民,並將安徽會館左、右、後三面民房全部燒燬。
民國八年(1919年),安徽會館租給市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安徽會館西路創建安徽中學。
1958年,椿樹整流器廠在此組建,後來該廠規模擴大,廠房遷建,安徽會館成為庫房。 [1] 
1996年,政府對此進行騰退。
2000年,對中路北部進行了修繕,修繕後的建築由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管理使用。 [2] 

安徽會館建築格局

安徽會館,東西長56米,南北長74米, [1]  總面積9000餘平方米, [2]  為京師最著名的會館之一,時稱“京師第一會館”, [1]  前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私家宅邸——孫公園,是著名史學家孫承澤故居。 [3]  安徽會館大門位於中路最前面,面闊五間,過壟脊灰筒瓦屋面,樑架尚好,裝修已改, [2]  館內分為東、中、西三路庭院,每路皆為四進,共九個套院,各路庭院間以夾道相隔,最北部為一座大型園林,花園面積約兩畝餘,原有假山亭閣,池塘小橋,現僅存一座“碧玲瓏館”建築;東路為鄉賢祠、思敬堂、魁光閣等建築;中路為節日聚會、議事、酬神、演戲的場所,主體建築為“文聚堂”和戲樓;西路為接待居住用房。整組建築除花園已無存外,基本格局保存尚好,只東路建築殘破拆改嚴重。 [1] 
安徽會館

安徽會館主要建築

安徽會館戲樓

戲樓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雙卷勾連搭懸山頂,東西兩側各展出三米重檐,形似歇山;前部進深六穰,後部進深八禳,合瓦頂屋面。戲台在南面,後接扮戲房五間,其餘三面為樓座,圍有朱漆欄杆。北京安徽會館的戲樓與正乙祠、湖廣會館、陽平會館戲樓被合稱為“四大戲樓”。 [1] 

安徽會館碧玲瓏館

碧玲瓏館位於後樓北面,面闊五間,進深六凜,懸山頂,樑架為原物,裝修已改, [1]  李鴻章曾在此接待過朝鮮使臣。 [2] 

安徽會館文聚堂

文聚堂位於中路,面闊五間,七檀硬山頂,過壟脊灰筒瓦屋面,前出廊,裝修已改,堂內懸掛書有皖籍中試者姓名的匾額。 [1] 

安徽會館後樓

後樓位於戲台北側,面闊五間,進深五凜,前出廊,清水脊灰簡瓦屋面。 [1] 

安徽會館歷史文化

安徽會館屬於同鄉會館,具有濃郁的政治色彩,它是淮軍集團成員聯絡感情、加強封建宗法關係、維護朝中安徽籍官員的利益、維護清廷統治的重要活動場所,只接待在職的州、縣級官員及參將以上的實權人物。
安徽會館與近代中國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息息相關,這裏曾是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的活動場所之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第一張報紙《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就是在安徽會館內創辦的。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等,亦是在安徽會館內創立了早期組織——強學會,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第一個政治團體。當時眾多維新派的仁人志士雲集於安徽會館內集會演講、共商國是,安徽會館也因此成為戊戌變法的策源地之一。 [1] 

安徽會館研究價值

安徽會館是近代中國政治風雲複雜跌宕的變遷歷程的歷史載體和珍貴遺存,內涵豐富的會館文化,是京城歷史文化的必要構成,也是京師文化的重要載體。 [3] 

安徽會館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安徽會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安徽會館旅遊信息

安徽會館地理位置

安徽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後孫公園衚衕3號、25號、27號。 [2] 

安徽會館交通路線

上海——京滬高速——京台高速——安徽會館
武漢——大廣高速——安徽會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