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立

(中國兵工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鎖定
王立(1917——1997),又名王叔皓。吳縣東山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部長。 [1] 
中文名
王立
別    名
王叔皓
籍    貫
吳縣東山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王立人物簡介

王立(1917——1997),又名王叔皓。吳縣東山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部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入上海同濟大學附中,與同學自發組織“業餘無線電研究會”,取得成果(後更名為“同濟無線電研究會”),民國二十四年,上南京請願被當局遣送回校。民國二十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赴延安從事軍工生產技術工作。1949年,隨軍至哈爾濱、瀋陽等級地,接收兵器工廠。1953年,任第五工業機械部(即兵器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處長、副部長等職。《吳中區志·人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 [1] 

王立個人經歷

王立(1917——1997),又名王叔皓。吳縣東山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部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入上海同濟大學附中,與同學自發組織“業餘無線電研究會”,取得成果(後更名為“同濟無線電研究會”),民國二十四年,上南京請願被當局遣送回校。民國二十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赴延安從事軍工生產技術工作。1949年,隨軍至哈爾濱、瀋陽等級地,接收兵器工廠。1953年,任第五工業機械部(即兵器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處長、副部長等職。《吳中區志·人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
王立(1917-1997),又名王叔皓,生於1917年2月。莫釐王氏二十三世,“叔”字輩,屬王氏老大房(東宅)惟善公之子王琮支(譜稱孟方公支)。希鈞孫,仁鎔第三子。兵器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部長。
父親王仁鎔早年從蘇城遷居常熟,對發展常熟的民族工業和城市發展做出過貢獻,在20世紀20年代,他曾率先從上海購買柴油機,建辦常熟發電廠,開辦電燈公司,並自任經理,結束了常熟居民用油燈照明的歷史。爾後又在常熟建辦“開文社”印刷所,自任主編,印刷出版了常熟第一張報紙——《虞陽日報》。
王立的青少年時代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不斷擴大侵略戰爭,引起全國人民奮起抗日,也激起了他立志科學救國之夢。1932年夏,胸懷“科學救國”夢想的王立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附中,1936年從上海同濟大學預科轉入學院本科。進入大學不久,他就與幾位志向相投的同學,自發組織了“業餘無線電研究會”,業餘研究無線電技術,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當時同濟大學只有醫科和工科兩個系,還沒有機電系,更沒有無線電系,王立等一批進步學生自籌經費,辦實驗室、訂閲雜誌、購買材料,從自裝礦石收音機開始,發展成自裝三燈、四燈收音機,並把業餘研究會改名為“同濟無線電研究會”,在一位物理老師的幫助下,他們的研究工作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很大的提高,順利完成了裝超短波收發話機,還成立了業餘無線電台,同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外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互通信息。不久,他們又準備了一台更大功率的電台,計劃與世界各地無線電愛好者聯繫,卻被日寇在盧溝橋的槍聲打破了。“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大學向內地搬遷,研究會也被迫解散,人員各奔東西。
王立等愛國學生的“科學救國”夢破滅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立即得到全國同學的積極響應,同濟大學師生和研究會的同學一起衝出校門,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救國。他們在上海各界救國會的領導下,乘火車赴南京請願,結果被當局欺騙,把他們拉回了吳淞鎮。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王立毅然參加了革命,並於1938年2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被派往延安,從事軍工生產技術工作。1946年隨軍到達哈爾濱、瀋陽等地,從投降的日軍手裏接管兵工廠,他領導生產大炮、火藥,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王立調至北京工作,前後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技術司司長,第一、三機械工業部副局長,第五工業機械部(即兵器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副部長等職。王立還兼任兵器工業部科技委主任,中國兵工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名譽理事等職。1993年,王立主編出版了大型歷史文獻《當代中國的兵器工業》一書,為我國的兵器工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2月病故,享年八十歲。 [1] 
參考資料
  • 1.    楊維忠著,莫釐王氏人物傳 王鏊家族精英選,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08,第298-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