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確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王確,吉林人,198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1992年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1994年底歸國;199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現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仿吾資深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吉林省重點研究基地學校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教學名師,長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中文名
王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吉林
出生日期
1954年12月12日
畢業院校
東北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中國語言文學
職    務
東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學術代表作
《使命的自覺:儒家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品格》
《漢字的力量——作為學科命名的“美學”概念的跨際旅行》
主要成就
國家教學成果獎 [1]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8]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學    位
博士

王確兼 任

國家社科基金中文學科組評審專家;
國際美學協會會員;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美學學會理事;
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委會常務理事;
吉林省文學學會副會長;
吉林省傳記學會副會長;
吉林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王確歷 任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委員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
日本文部省大學共同利用機關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
日本神户市外國語大學交流教授等。

王確教授課程

曾面向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過:
文學概論;
美學概論;
傳統文化與中國美學;
西方美學史;
文學批評學;
文學研究方法論;
美學前沿問題;
中國20世紀美學等課程。

王確研究方向

文學理論;
美學;
中國20世紀美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王確獲獎

1. 《文學經典的歷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9] 
2. 《勿以藝術教育綁架美育》,獲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2] 
3. 《中國美學轉型與生活美學新範式》,獲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3] 
4.《文學的審美屬性——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獲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獎二等獎; [4] 
5.《儒家與五四文化重建》獲吉林省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5] 
6.教改項目“文史哲複合型中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及實踐”獲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6]  。(首席專家)
7.教改項目“文史哲複合型教師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獲2013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7]  。(首席專家)

王確科研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首席專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東亞背景下中國美學的發生》,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美學的人間性研究》,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儒家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主持人;
◇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儒家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思潮》,主持人;
◇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現代美學意識形態性研究》,主持人;
◇東北師範大學創新團隊項目《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與文學的發展》,首席專家。
◇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文史哲複合型教師教育人才創新模式培養實驗區——文史哲通修課程體系研究與建設》,主持人;
◇ 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特色專業建設點《第二批特色專業點——漢語言文學》,主持人;
◇ 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人文科學專業教育與學生人格教育的關係研究》,主持人;
◇ 吉林省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文學概論》,主持人。

王確學術成果

王確論文

◇《漢字的力量——作為學科命名的“美學”概念的跨際旅行》,《文學評論》2020年第4期;
◇《蔡元培美育思想與現代國民人格理想烏托邦》,《天津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
◇《<美育>雜誌與民國美育觀念、實踐的多元展開》(合撰)《藝術工作》2018年第4期;
◇《美學的生命力在於走進生活》,《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4月11日;
◇《勿以藝術教育綁架美育》,《當代文壇》,2017年第4期;人大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新華文摘》論點摘編,獲吉林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18);
◇《藝術場域中的美學啓蒙——以〈北洋畫報〉為例》(合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美學與哲學的混淆——Aesthetica的歧路》,《當代文壇》2015年第4期;
◇《抵制同化的美學超離》,《美苑》2015年第3期;
◇《時尚與傳統經典的融合——中國音樂劇的生存與發展》(合撰),《當代音樂》,2015年13期;
◇《花與北宋審美文化——以歐陽修為考察中心》(合撰),《文藝評論》,2014年第2期;
◇《黃柳霜作為中國傳奇的媒介形象研究——以〈北洋畫報〉為例》(合撰),《當代電影》,2015年第8期;
◇《“梁祝”母題的起源、傳播及文藝樣式考論》(合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梁祝文藝母題的傳説形態考論》(合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梁祝文藝在東北亞的傳播及影響》(合撰),《外國問題研究》2013年第4期;
◇《城市現代畫報的生存語境——以<北洋畫報>為例(合撰)》,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中國美學轉型與生活美學新範式》,《哲學動態》,2013年第1期;《文藝理論》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吉林省人民政府設吉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英文稿 The Transition of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a New Paradigm ofLivingAesthetics,收入Aesthetics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Edited by LiuYuedi and Curtis L.Carter,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面對感性的思考——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值得一讀》,《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2期;
◇《生活美學的多元對話——“新世紀生活美學轉向:東方與西方對話”國際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2012年第12期;
◇《生活美學的多元對話——“新世紀生活美學轉向:東方與西方對話”國際研討會綜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氣質”與“內涵”的雙重回歸——賀綠汀音樂思想的現實指向》(合撰),《文藝爭鳴》2012年第10期;
◇《從歷史深處走來——關於<人民音樂>發展軌跡的研究》(合撰),《文藝爭鳴》2012年第12期;
◇《基於三種理論路徑看微博客與社會的關係》(合撰),《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8期;
◇《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中國學科美學發生的考察與反思》,《當代文壇》2011年第1期;
◇《1949—1956_新中國美學理論的統識》(合撰),《文藝爭鳴》2011年第4期;
◇《貢布里希對中國新時期藝術觀念的影響》(合撰),《文藝爭鳴》2011年第1期;
◇《“癸卯學制”與美學課在中國的最初確認和佈局》,《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2期;
◇《茶館、勸業會和公園——中國近現代生活美學之一》,《文藝爭鳴》,2010年7月號;
◇《中國新時期美學觀念與人的主題——略論室內設計的美學衍變》(合撰),《當代文壇》2010年第2期;
◇《論人格構建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合撰),《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美學課——民初“美學”教師肖像掃描》(合撰),《文藝爭鳴》2009年第5期;
◇《中國の美學知識の形成——19世紀から20世紀初頭の美學、美、美感概念を中心に》,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編成》、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8年;
◇《20世紀初中國“美學”課程發展略論》(合撰),《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2期;
◇《前衞藝術的好處與壞處——兼論藝術對人類應該有用》,《文藝爭鳴》,2008年第11期;
◇《文學性與文學藝術終結論》(合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新聞的審美傳播》(合撰),《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第2期;
◇《冰雪長春——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式主題歌》(合撰),《廣播歌選》2007年第1期;
◇《論美學的人間性》,《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美學學會,2005年10月;
◇《中國古代的審美意識與時空概念》,《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在“神話”與日常生活之間思考美學》,《吉林社科界》2009年第1期;
◇《從文學主體論到主體間性與審美意識形態論——遙望五四傳統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論》,《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第3期,《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轉載;
◇《在中國發現文學理論——評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合撰)》,《中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1期;
◇《學術本身成為目的才會有真學術——與前輩學術經典重逢時的治學反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梅娘與孫曉野》,《文存閲刊》2014年第期;
◇《“大禮儀”與明代後期士人心態蜕變》(合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齊詩〉學與漢代政治之關係考論——兼論〈齊詩〉與讖緯神學之關係》(合撰),《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5期;
◇《北美漢學家韓南之研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以〈金瓶梅〉為例》(合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物”的崛起_晚明社會的生活轉型》(合撰),《史林》2013年第5期;
◇《何謂“晚明”_——對“晚明”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的反思》(合撰),《求是學刊》2013年第6期;
◇《論20世紀40年代華南方言文學運動的有限合理性》(合撰),《學術研究》2012年第9期;
◇《“十七年”文藝理論譯介中的“現代性”問題》(合撰),《外國問題研究》2012年第3期;
◇『植民地という言説空間における文學の振る舞い——爵青とそのモダニズム小説を論ず——』(《殖民地語境下的現代主義文學表演——論爵青及其小説》)(橋本 雄一訳)、王德威、廖炳惠、松浦恆、安部 悟、黃英哲編:『帝國主義と文學』、日本 研文社2010年7月;
◇《殖民地語境與爵青的身份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9期;
◇《從“言志”到“吟詠情性”——先秦文化、哲學與詩學觀念的演進》(合撰),《當代文壇》2011年第3期;
◇《生活、身體以及文學消費——“新世紀文學”的婚戀敍事》(合撰),《文藝爭鳴》2010年第10期;
◇《文學經典的歷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文學的審美屬性——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7期;
◇《中國兒童文學是“現代”文學——評朱自強的<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婁底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
◇《呼喚真理返回家園——從〈真理與方法〉看加達默爾的藝術觀》,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1期;
◇《關於文學新歷史主義的思考》,《吉林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世紀末的覺醒——中國新時期文論的內在自覺》,《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
◇《歷史的對話——讀王曦昌長篇小説〈紫色學歷〉》,《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一種特別關注歷史價值的文化選擇》,《丹東師專》2000年第1期;
◇《儒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走向》,《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一種特別關注歷史價值的文化選擇——談魯迅的尚用觀》,《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儒家傳統與趙樹理的民眾觀》(合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儒家文化的歷史處境》(合撰),《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趙樹理的政治忠誠及其文化背景》(合撰),《克山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一種特別關注歷史價值的文化選擇》,《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歷史的對話——讀王曦昌長篇小説〈紫色學歷〉》,《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儒家傳統與魯迅的精神至上觀》,《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藝術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與趙樹理的文學工具理性》,《文藝爭鳴》1999年第4期;
◇《儒家傳統與魯迅的精神至上觀》,《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儒家傳統與魯迅的歷史本體觀》(合撰),《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儒家傳統與茅盾的現實關切》,《求是學刊》,1999年第1期;
◇《重學風,化新知,從教為樂──略談孫中田先生的教學事業》,《文藝爭鳴》1999年第1期;
◇《人生觀、主體性與思維能力——關於人文學科教學的若干思考》(合撰),《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中庸傳統與周作人的文化選擇》,《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中國現當代文學》1998年第7期全文轉載;
◇《西化心態與五四文學觀念》,《丹東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
◇《道德人格:老舍畢生的追求》,《世紀評論》,1998年第4期;
◇《論儒家的救世精神》,《齊魯學刊》,1998年第3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1期論摘;
◇《香港女作家的女性關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儒家文化與五四浪漫主義文學思潮》,《長白論叢》,1997年第3期;
◇《思維能力與知識結構的目的性選擇》,《教學研究》, 1997年2.3期;
◇《儒家與五四文化重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文化時代對野蠻的認同》,《外國問題研究》,1997年2月;《心理學》1997年第8期全文轉載;
◇《象徵詩的天性》,《外國問題研究》, 1997年1期;
◇《艾略特及其<荒原>再解讀》,《長春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
◇《新文藝方向的呼喚——談〈講話〉的價值論思想》,《新文化報》,1992年4月20日(1992年第16期);
◇《大眾文藝與受眾心理》,《新文化報》,1992年4月6日(1992年第14期);
◇《社會批評與歷史文化意識》,《新文化報》,1992年3月16日(1992年第11期);
◇《魯迅的一個文化觀》,《新文化報》,1992年3月16日(1992年第11期);
◇《大文化氛圍與美學突破》,《新文化報》,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主情的審美世界——談日本人的美意識》,《外國問題研究》,1992年第4期;《美學》1993年第2期全文轉載;
◇《<狂人日記>和<浮雲>的創作啓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6期;
◇《真理與時代文化》,《新文化報》,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女性與命運的衝突——讀〈退休的女人〉》,《新文化報》,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中國現代文學觀的社會目的性》,《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1991年3月;《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3期全文轉載;
◇《民族文化精神與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暢然整合》,《文壇散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中國現代文學觀發展述要》,《語言文學集》,東北師大出版社1991年1月;
◇《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調節圈》,《現代日本經濟》1989年第5期;
◇《相似的精神衝突,迥異的文化價值》,《小説報》1989年第2期;
◇《電影鑑賞之一瞥》,《東北師大報》1987年11月10日第146期;
◇《高校“特種部隊”創新思政模式》(合撰),《工人日報》2005年5月19日;
◇《東北師大建立心理問題防護系統》(合撰),《工人日報》2005年5月19日;
◇《從“套餐”到“自助餐”》(合撰),《吉林日報》2003年12月15日;
◇《教育人才集散地一堂求遍東北師》(合撰),《吉林日報》2003年12月4日;
◇《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的特點》,《光明日報》社《文摘報》1985年5月12日,第207期。

王確著作·教材

◇《使命的自覺儒家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品格》,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2000年6月;
◇主編:中文系學術史文庫(中華書局2015年8月):
李葆瑞:《應用音韻學》
王鳳陽:《漢字學》
楊公驥:《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
何善周:《<莊子>研究》
孫常敍:《楚辭<九歌>整體系解》
蘇興:《吳承恩譜傳》
張人和:《<西廂記>論證(增訂本)》
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
孫中田:《論茅盾的生活與創作》
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
◇主編:中國現代美學史論叢書(商務印書館2016年11月—):
王確:《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研究》(尚未出版)
趙強:《“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時尚與審美風會》
王確:《中國現代美學的起源》(尚未出版)
鄂霞:《中國近代美學關鍵詞的生成流變》
趙禹冰:《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概念研究(1978-1992)》
史磊:《新中國美學課研究(1949-1965)》(尚未出版);
◇《文學理論教程》,主編(教育部師範司、高教司支持編寫的全國大學本科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文學理論研究》,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西方文論選讀》,編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版;
◇《西方文論》,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西方文論選》,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長襪子皮皮》,獨譯,《世界金質童話》,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年2月;
◇《文學概論》,參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2月;
◇《東西方藝術辭典》,副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
◇《現代語文,教學參考書》,參編,東北師大出版社,1992年2月;
◇《中國現代思想寶庫》,參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小白龍傳奇》,參譯,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
◇《詩二首》,獨譯,《北極光》,1990年6月;
◇《文史哲百科辭典》,副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
◇《美育教程》,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