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琴堂故居

鎖定
王琴堂故居,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新街,是清代邯鄲最後兩名進士之一王琴堂生前居住地。
故居東西長五十米,南北寬三大米,座西面東,為並聯式兩路二進四合院,因弟兄二人分家,院內佈局已有改動。但是,據邯鄲市文史專家考證,該故居的南牆外還有一院,為並聯式三路二進四合院。該院有轎房、馬棚、庫房及傭人住處。院門位於東南比現院門要寬。為方便出入,無台階。該院被拆已無痕跡。同時,在對着王琴堂故居路東,隔街尚有一長方形院落內有碾房和作坊數間。 [1] 
1995年邯鄲市人民政府把王琴堂故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王琴堂故居
地理位置
河北邯鄲市新街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無等級
門票價格
0
佔地面積
3000 m²

王琴堂故居修建歷史

王琴堂故居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的新街。“新街”的稱謂在邯鄲自明朝、清朝、民國時期、解放後延續,從未做過更改。王琴堂的祖第,位於南北走向的新街中段。這座故居解放後的門牌號為新街18號,座西向東,由四個相互連接又各自獨立的院落組成,朝東開有三個街門。眼下能看到的是王琴堂故居的西院,整個西院南北長五十米左右,東西寬約五十米。原來在新街路東,座東向西還有個東院,解放後的門牌曾編為新街19號,後來改為新街23號,東西兩個院子相加佔地大約三千多平方米。 [2] 
在故居大門上貼着一張告示,上面寫着“院內為生活區,一切外來人員謝絕參觀”。外面是老屋,沒有人居住。院子裏有一些像是後來蓋的房屋,屋頂大部分已經坍塌,但屋內仍可以看到一些當年陳列的家居用品,只不過已經破敗不堪。王琴堂故居房子外牆雖已破敗不堪,門外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有“邯鄲市文物保護單位”字樣,落款是邯鄲市人民政府,時間為1995年10月6日。 [3] 
為進一步做好王琴堂故居區域歷史建築的保護與修繕工作,2018年6月初,叢台區決定對王琴堂故居區域(包括西側68號鍋爐房院)範圍內的房屋,實施徵收補償,共計32户,50餘間房屋。6月27日開始,叢台區僅用五天時間就完成王琴堂故居32户的徵收騰退任務。 [4] 

王琴堂故居房屋佈局

王琴堂故居西院

王琴堂故居始建於大清光緒年間(1898年)即他任知縣前後。王琴堂一家人的生活、外交主要在西邊院。進北門院是按照中國北方傳統庭院、磚木結構建造的民居四合院。與傳統四合院不同的是西房為正房,南、北為廂房。臨街倒座房有五間,進北門可見院內的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明三暗二,五間房。正房堂屋向院開門,對稱的耳房套間向堂屋開門,中間用木隔柵分成明暗格局。堂屋是起居、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耳房套間是王琴堂和夫人的卧室。 [2] 
正房前廊廊柱上有對聯,廊柱、門窗、及檐口、櫞頭仍可見油漆彩畫的痕跡。院中有月亮門,將內外宅分隔開。全院的房架子、檁條、柱、柁、檻、櫞以及門窗、隔柵牆均為木製。外牆體用青灰色磨磚砌牆勾白縫,內牆體填充茅草土坯磚找平,再抹上白灰。家人出入的三個街門以及門樓、西跨院的穿堂門及倒座房的窗口均採用圓拱型頂砌成,院內主要通道用青磚鋪設。街門是用厚厚的木板製成。可以説,整個四合院雖不奢華。佈置儉樸典雅寧靜,充滿了書香翰墨氣氛。 [2] 
臨街倒座房是王琴堂在世時的客廳兼書房。王琴堂去世後,臨街倒座房曾被他的孫子王名久結婚時住過。後來其四個兒子王系青、王繪、王縚、王纘分家,故居西區的北院分給王琴堂夫人、三子、四子居住。王琴堂孫子王名久就搬到西跨院去住了,此房即當客房使用。國民黨高級將領高樹勳的部下孫嗣同和她的愛人王靜,在1945年8月來到邯鄲以後,曾認王琴堂的夫人王傅氏為乾孃,在臨街倒座房住過。1945年10月4日解放軍進攻邯鄲城時,孫嗣同曾藏在王琴堂家,後來向解放軍投誠。 [2] 
北邊大門口外,原豎有一對旗杆。按當時規矩,只有獲得進士功名的人才有資格立旗杆。大門的門楣處懸掛着“進士第”匾額。迎門可見一影壁,是用青磚雕刻的“琴樵問答”圖,鑲砌在北廂房的東山牆處。一個木質二門和月亮門洞將院分隔開。穿過正房南耳房邊的一條狹長小過道,可以到西跨院和南院。西跨院是由前院正房的西山牆、北房西房南房圍和而成。在幾間南屋的中間有一個拱形穿堂門,穿過此門道,可以到南院,南院有倉房、廚房、馬廄、車庫、保姆房等。西跨院的北房曾經作為王琴堂的書房用過,後來其長子王系青居住。王琴堂去世後,王系青一家長期住在西跨院。 [2] 
北門的南面是中間門(現存的門)。中間門是南院的出入門,居住的是他的胞弟王躋堂,後來王琴堂過繼給其弟的次子王繪也在南院居住。南院的建築格局和建築風格與北院完全相同,只是正房南北長度比北院少兩米多。看到的中間門門樓已經破爛,但是建築的風格依然猶存。中間門的門樓頂部為硬山雙脊式坡頂,上鋪青筒瓦,脊頂原有端獸。當年內門洞上還有一塊上書“德彼商埠”的金字木匾。大門門楣上並排有五幅彩繪,中間為五蝠捧壽,兩側是麒麟寶象等。兩側寬大的門框上還有對稱的木質雕刻痕跡。 [2] 
迎着中間門有個一字型彩色磚浮雕座山影壁,它鑲砌在南院北廂房的東山牆處。彩雕壁身的左上角,印有“宣統元年”的字樣,四周用寓意福、祿、壽的蝙蝠等磚雕圖案裝飾,中間是鹿、祥雲、青竹菊等浮雕。磚雕騎牆砌出檐脊、正脊,兩端是端獸,底部是蓮花座,古典的美迎面而來。影壁牆的兩邊是一幅赫赫有名的對聯,上聯是:天地無私為善獲福,下聯是:聖賢有教修身齊家。這幅對聯充分展示了王琴堂和他的後人的立世態度。 [2] 
西區還有一個南門,這個門也已經不存在了,當年是專走馬車、轎車的大門。進了門,是東西長近四十多米空曠的院子,這個院子的功用是安置騾馬牲口和停放大車和轎子。院子中間有一口井,井邊還有兩棵大槐樹、涼曬衣物竹竿等。建在院內西牆邊幾間房子供保姆住,還有幾間牲口廄棚是沿南牆方蓋的,進街門靠東南牆還有幾間南房,是當年停放大車和轎子的棚房。 [2] 

王琴堂故居東院

王琴堂故居的東區(街東院)現已不存在了,原東院的街門向西開,解放後門牌曾編為新街19號,後來改為新街253號。東院是王家專門碾糧食的碾房、倉房及長工住房。東院只有西房、北房。在院北邊靠東牆(邯鄲城牆)根下有一盤石磨碾子和一台鼓風機。南面是廁所。邯鄲1945年解放,1947年,王琴堂夫人王傅氏住門道南面的西屋,王系青一家三口住北面西屋;王琴堂三子一家三口也和王傅氏同住;王琴堂三女兒一家四口曾先住街西院南大門的馬廄草棚屋裏,後搬到街東院門道同母親王傅氏一起住。王系青的妻子(尹秀珍)1946年土改時離開邯鄲到北京,1948年又離京到台灣。改革開放後返回邯鄲,在此院與其女兒王淑蘭共同居住(王琴堂孫女),直到後來全院住户拆遷入住叢南小區樓房。 [2] 

王琴堂故居主要景點

從門樓來看,“進士第”遠不如狀元府”顯赫氣魄,不但高、深、寬、大不如“狀元府”,就連造型也比狀元府”差了許多。當時,王琴堂走北門,北門為上,稱“艮門”;其弟王路堂走南門,南門為次,稱“震門”。北門門樓已坍塌,通道已被堵死,南邊的門還開着,門樓保存比較完整。南門樓頂比兩側房屋略高,硬山式雙脊坡頂,上鋪青筒布瓦,脊頂原有奇禽瑞獸(已不復存在),門楣兩側有兩組磚雕,為“松鶴延年”。門楣上方並排有三幅彩繪,中間為五幅捧壽,兩側為麒麟與寶象。雖年代久遠,已色跡斑斑,但從其殘存的痕跡上,仍映射着當時主人鑠粉描金之宦仕品位。 [1] 

王琴堂故居旅遊信息

邯鄲道俗稱串城街,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是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邯鄲道是古都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鄲歷史的重要載體。武靈閣、玉皇閣、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荀子誕生地紀念館)、藺相如回車巷、藺相如府廉頗將軍府古戰役紀念柱學步橋慈禧行宮邯山書院武靈叢台、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漢闕、司馬相如題詩枕、河北銀行舊址等人文景觀薈萃

王琴堂故居人物生平

王琴堂,字韻泉,號嘯山,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清代邯鄲最後兩名進士之一,實業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經受艱苦生活鍛鍊,酷愛學習,19歲中秀才,27歲選為拔貢,31歲中舉人,46歲中光緒甲辰進士,兩次總纂《邯鄲縣誌》。
遊學早稻田大學,精通英、日語。1912年被選入省議會,次年赴任安肅縣(今河北省徐水縣)知事。後回邯鄲擔任邯鄲商會會長的職務。晚年投身社會慈善事業,辦懷幼學校。現邯鄲叢台黃粱夢呂仙祠有王琴堂碑刻。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王琴堂申報的直隸高粱酒摘得了一等大獎桂冠。1915年12月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閉幕,再到獲獎消息傳回國內,時間已過四年。王琴堂因年事已高離開仕途回了邯鄲老家。這期間,直隸省會也由保定遷往了天津。從此王琴堂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