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流秋

鎖定
王流秋(1919年11月-2011年2月27日),祖籍廣東潮安,生於泰國,浙江省油畫協會首任會長。1938年回國參加抗戰。1945年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後到部隊從事美術工作。
曾任《江淮畫報》記者、文工團美術股股長、軍政治部美術隊副隊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油畫家協會會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油畫家協會名譽會長。
中文名
王流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9年11月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27日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廣東潮安

王流秋人物生平

王流秋 王流秋
1919年 11月生於泰國
1937年 畢業於曼谷樹人師範學校。
1938年 回國參加抗戰。
1945年 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期間創作了大量以抗戰為題材的木刻和素描作品。
1949年 7月加入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任候補委員,9月由山東新華書店出版社出版《人物畫初步》一書。
1950年 到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任教,任繪畫系主任。
1950-1954年 在教學同時在油畫\素描和連環畫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實踐.期間有油畫“淮海戰役”,素描創作搞“反霸”,連環畫“白母雞的故事”等。
1953年 10月被選為第一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55-1957年 參加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油畫班,1957年戰爭題材油畫《黎明》和《轉移》奠定了他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著名油畫家的地位。
1979年 10月被選為第三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81年 主持浙江美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教學。
1982年 由學院組織和胡善餘黎冰鴻林達川費以復共五位油畫系教授同赴西部寫生,經敦煌、新疆牧場等地,為期二個月。
1983年 主持成立浙江省油畫研究會(現浙江省油畫家協會),並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1984年 重訪泰國,在曼谷舉辦畫展。
1985年 5月被選為第四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92年 訪問法國,在巴黎舉辦畫展。
1996年 在上海、杭州、香港舉辦了《從藝回顧畫展》,並出版畫集。
2000年 向浙江博物館捐贈個人繪畫作品、畫稿三十件,並展出。
2001年 上海美術館收藏《和璞畫集》中四十件作品。
2002年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名家名品 王流秋》畫集。
2003年 參加第三屆油畫展優秀作品展。
2011年2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4歲。3月8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舉辦追思會。 [1] 

王流秋藝術成就

王流秋 王流秋
20世紀40年代木刻作品《宣傳衞生》《新年勞軍》收入《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20世紀50年代初作素描《鬥霸》《勸降》。油畫作品《轉移》《黎明》《露宿》收入《中國美術全集》現代卷,部分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及江蘇、上海、浙江美術館收藏。20世紀80年代起,畫風傾向寫意與表現,重視線條與色彩的價值。離休後繼續作畫,作品頻繁展出,晚年出訪泰國、法國並舉辦展覽。先後在上海、杭州舉辦個人回顧展,1996年11月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王流秋從藝50年回顧展”。 同時出版《王流秋油畫集》。

王流秋人物評價

中國傳統畫論歷來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一,王流秋自己亦相信“先要有高格調的人,才有高格調的畫”。我與王流秋相識相交已久,他為人的格調是很高的,他的畫我認為亦是格調很高的。王流秋的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前後到1957年“反右”,這個時期中他積累了在革命隊伍中的豐富的生活經驗,畫的大部分是革命題材。1947年所作《傷員看望醫生》創作素描,樸素、單純、深沉,此時已見手筆不凡,為新中國成立前的他的代表性作品。
王流秋畫作
王流秋畫作(33張)
由“雙蘭”畫廊所舉辦的浙江美院油畫展。展品甚多,亦富力作。但是,映我心目而為之一亮者,惟王流秋先生之靜物畫--《秋菊青瓶》一圖而已。此畫篇幅並不大,但充滿了中國繪畫的魅力,創意難得。因為油畫東漸百年間,無數行家在注力中國化,卻成功者不多。我喜見其一變舊風。細品這幅畫之好處是:色彩斑斕,既有油畫長處例冷暖、調子處理之妙,又有中國民間所樂見之“紅對綠一塊玉”的年畫風情,有感染力。構圖方面將主體兀突居中,直率地開門見山如兒童畫之稚拙,而其內在巧構,布伏着塞尚的線塊法則,這手段又與傳統寫意畫章法暗合,寓巧於拙,咀嚼有味。論其筆法,走筆自由,浪籍環回,與西洋人描型之筆觸大相徑庭,它講究氣息。王流秋先生作畫既中肯又温文爾雅,有別於摹、作、削--呈現出中國文人之風度。我欣賞數回,徘徊久良於畫件下。並將感受告訴主辦人李木蘭小姐。她説我是王流秋先生的知音,希望我以文張之,因為,王先生之畫曲高和寡。我聞之而沉默了,甚欲一抒己見。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比較王流秋先生之作品與時流之不同。黃賓虹先生曾為好畫家下過定義:“胸饒卷軸、外遣勢利,繪事斯稱美備”。這是真理。當今畫壇魚龍相雜,胸饒卷軸者可尋,而能外遣勢利者寥寥。因為世俗是一種巨大的誘惑,畫家內心世界也是煉獄。而畫幅卻是畫家的“心靈門户”,是無法遁形的。王先生歷五十年之困鬥,但見他沒有生搬西歐、東歐的畫法,沒有以巧致而墮末法,沒有以香豔而媚俗趨勢,他是一管鳳霜老筆。可能他已深知歷史畫與文人油畫的迥異,因此,在晚年畫件中恪守中國畫是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寶訓,又掇取西畫之堅實的塑造能力和豐富的色彩方法;他更將黑白處理到最低程度,而讓筆觸如同筆墨水份一般,顯示出國畫旨趣。這是王先生以畢生思索奮鬥所交的功課,甚為悲壯呵。他似已悟出中國畫立意、為象之本乎“心正筆正”的道理,並且認知傳承即是歷史之責任!中國文化旨在意味,而有意味的傳承即是歷史!當然,“靜物風景”不及“歷史題材”來得壯觀,但王先生晚年之作實實在在體現一位嚴肅藝術家的內心精神。肯定較早期作品更有深度。如果要我進一言的話,則我要告訴王老:“海外有畫家評論大陸畫家是--凡嚴肅畫家皆有‘騷意’”。“短髮蕭騷,扣舷獨嘯,表裏俱澄澈!”殷期王先生再自我內省,更開拓入無我之境,出“俱澄澈”之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