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汝梅

(明朝延綏巡撫,右副都御史)

鎖定
直隸安肅人,中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歷知縣、户部主事、郎中,以考察降知華州,升兵部員外,轉藩臬,升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升右副都,旋經拾遺在籍聽勘。
全    名
王汝梅
德和
肖巖 [1]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直隸保定府安肅縣
出生日期
1530年
逝世日期
1593年
逝世地
北直隸保定府安肅縣 [5] 
主要成就
修建南山路長城(宣府鎮),榆林城包磚、賑災、清丈土地、彈壓蒙古部落(延綏鎮) [6]  [8] 
主要作品
創修《延綏鎮志》
最高官職
右副都御史
王汝梅,直隸安肅人(今河北保定徐水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進士。初任山東青州府益都知縣。後升户部督餉主事、郎中,曾總理薊州糧儲。隆慶三年(1569)因考察降任華州知州。隆慶四年(1570)遷南京兵部員外郎隆慶五年(1571)正月任山西按察司屯田僉事,十月分巡口北道,理北中二路兵備。萬曆二年(1574)二月從巡撫吳兑所請,由分巡口北道僉事升任山西右參議,照舊管其事。萬曆四年(1576)正月加山西副使,仍理原任事務。後升山西右參政。萬曆六年(1578)因父喪丁憂去職。萬曆八年(1580)十一月,復官陝西右參政。萬曆九年(1581)四月任榆林兵備道,八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贊理軍務。萬曆十二年九月加右副都御史,因丁母憂,去職(同年十月陝西右布政使梅友松繼任延綏巡撫)。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卒,朝廷賜祭。
贈其祖父王天章副都御史,其父王廷珪副都御史。
其子王心赤,字衝吾,蔭任刑部簡校。
王汝梅宅第位於安肅縣城南街。在安肅縣城內曾有兩座牌坊,一座匾額為“三世都憲”(王天章、王廷珪、王汝梅),一座為“都御史”(王汝梅),乾隆四十三年編纂的《安肅縣誌》記載這兩座牌坊已毀。
清《安肅縣誌》、民國《徐水縣新志》載:“公修髯長幹,偉度温容。然負氣慷慨,仁樸寡交”。 [4] 
清《青州府志》《益都縣圖志》載:“(王汝梅)知益都縣,器局博大,才識通敏,在任數年,不勞而理”。“名宦祠,在大成門西。順治十五年,知縣陸騰鳳建……其祀於祠者為:宋知縣張掞、張侃……明牛鸞、胡宗憲、王汝梅……” [3] 
明《華州志》載:“(王汝梅)歷官户部郎中,出牧華州。有豪傑之氣,而一毫不染。治事務節省,民甚德之。庚午(1570),與秋試(鄉試)事。人云:公文武兼資,弼亮攸賴者。居無何(不久),遷南京兵部員外郎。”
清《赤城縣誌》載:“稱分巡口北道……王汝梅,直隸安肅人,嘉靖壬戌進士。(隆慶)五年,以僉事任。”“崖下‘滴水崖’三字徑幾丈,款識刻萬曆五年分巡口北兵備參政安肅王汝梅書。” [7] 
明代鄭汝璧主修的《延綏鎮志》載:“公賦性忠勤,居官以仁政聞”“公通商銀易、息訟牧馬,凡修養士氣、培植民生者,區畫殆盡。國富兵強,邊人大有賴焉。黠虜貢市,亦以飢力求增賞,公彈壓之,不毫末增。值艱厄之際,內安外攘,西陲底定,皆公之力也”。
萬曆九年(1581),延綏巡撫王汝梅和榆林兵備道副使趙雲翔(山東平陰人)等首次主修《延綏鎮志》,稿成未刊。明塗宗濬《續修<延綏鎮志>序》載:“延鎮固有志,其書成於中丞安肅肖巖王公、憲副平陰壽峯趙君”;清康熙年間譚吉璁《重修<延綏鎮志>自序》載:“然吾觀舊志,創之於巡撫王公汝梅,而塗公宗濬繼之,始為完書。”
萬曆十年(1582),巡撫王汝梅、憲副趙雲翔、總兵賈國忠完成榆林城內主體建築磚包。 [2] 
同年,榆林大旱,飢人相食,“公竭力救荒,蠲租請賑”。萬曆十年八月丁未,從巡撫王汝梅奏,發延寧客餉一萬兩,賑延安綏德、榆林三衞,以亢旱。“生活者億萬人,鎮軍民有《青天歌》之頌。”父老相傳,嘉靖戊子年饑荒,榆之人死者不啻數萬,而今饑荒相比戊子年更甚,若不是王公力疏於朝,鮮克濟矣。因此,延綏民眾至今感其恩德。
萬曆十年十月,王汝梅奏報榆林等衞清丈屯地頃畝。共清丈榆林、綏德、延安三衞原額屯地三萬九千七百五十三頃四十三畝,原額屯糧六萬七千七百三十三石有奇。此次清丈,除補足原額外,尚多拋荒屯地三十頃四十三畝,徵糧七十一石,以備正額召墾不盡之數。地多糧少、地肥糧輕與有地無糧者,悉予改正;有糧無地、糧重地輕者,悉予開除。
萬曆十年十一月,巡撫王汝梅疏撤延綏入衞標兵。“入衞”始於嘉靖庚戌(1550),以榆鎮兵入薊鎮衞所戍邊。“精者選,孱者棄;鋭而往,鈍而歸……歲復一歲,不疲於奔命乎?今薊鎮之主兵亦驍健於惜時,薊兵之召募又豐贍於他鎮,似入戍之勞擾、行居之供億,俱可停廢矣。”“歲戍者二營六千人,標丁一千八百人。”“命下,以入衞標丁免戍。”
萬曆十一年(1583)順義王俺達(《延綏鎮志》原文如此。俺答汗卒於1582年,此時的順義王應為其子)請增賞,巡撫王汝梅、總兵賈國忠拒之。遊牧於河套一帶的蒙古人把都台吉請增其賞,以俺達汗的標準發放,説:“同樣是虜,為何給東虜賞厚,給我賞薄?”王汝梅答:“賞出自朝廷,誰敢隨便增加?而且賞多少依據爵位尊卑,你們以順義王的成例請求增加,豈不荒謬?”河套的蒙古人堅持屢次請增,皆沒有應允。於是,這些蒙古人找到順義王的使者説情,王汝梅説:“制度相沿已定,如果可以增加,又何必順義王來説情?” 蒙古人無計可施,以背叛明朝相威脅,而王汝梅愈發堅定不移,蒙古人説將不通貢,王汝梅不為所動,也主張暫不通貢,雙方相持數月無果。先是參將臧士勸將王汝梅的意見告訴蒙古人,蒙古人尚且猶疑,而後聽説副使趙雲翔言語嚴峻,始服。第二天,王汝梅下達最後通牒:“通不通貢?一句話就能定,為何長時間停滯於此?”遂令將士驅逐蒙古人,蒙古人相顧驚駭,俯首聽命,一如既往通貢互市。
萬曆十二年(1584)四月,遊牧於河套的蒙古人因為上一年求增賞不得,以成例貢馬領賞,併為子請封,其詞甚哀。巡撫王汝梅認為蒙古人請求增加賞額,如果輕易加添,致其貪得無厭,有損國體;但是過於吝嗇封賞之恩,又有拂夷情,於是代為請封,朝廷詔允。
在出任延綏巡撫期間,在榆林紅石峽留有手書:“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1581年王汝梅題“龍蟠虎踞”
在口北道任內有詩作《夜月登獨石台》:
地角邊連瀚海頭,龍沙形勝一拳收。
為台昔爾真奇略,把酒今餘亦壯遊。
千嶂影涵霜月迥,兩河聲控朔方流。
暫開立塞酧明主,未許青門學故侯。
位於張家口赤城縣獨石口鎮的獨石 位於張家口赤城縣獨石口鎮的獨石
另有《登火焰山》一首:
巡邊至四海冶,邀宋參議登火焰山,南望禁城隱隱在目眥間,偶成漫語。
徵鴻不到天門遠,名利牽人火焰高。
插地千尋魂欲墮,憑雲一覽氣還豪。
寒煙翠鎖宮中柳,御鼎香浮塞上旄。
更喜波平西瀚海,將軍藉此掛弓刀。
明代所修《延綏鎮志》載其詩八首:
抵榆林走清澗署中次壁間
映日旌旗山色明,層巒萬里勝長城。
流沙海國誰知重,納款天驕未可輕。
燕樂畫堂屬計拙,鷹揚絕徼豈虛聲。
壯猷擊倒單于頸,自是稱臣不必徵。
幹谷驛中有感
滿目黃沙天盡西,玉門關外海雲迷。
封侯仲子垂霜鬢,伐宛將軍倦馬蹄。
自是聖明操處置,還交反側附餘黎。
太平此日應何羨,紫塞千年楊柳堤。
幹谷回途次有感
飛度驕驄跨玉門,行收百二舊乾坤。
高標直指匈奴帳,壯志平吞把漢孫。
任你風霾來鬥宿,憑吾劍氣抵崑崙。
毛錐架上無何有,腰下龍泉帶血痕。
延安萬佛洞
凌空碧洞彩雲生,萬座如來會法盟。
齊聚鷲峯延水翠,高連華嶽塞風清。
海東月上飛天鏡,漢外霞橫壯錦城。
倚劍憑虛長笑傲,百年烽燧不須驚。
賀賈元戎
莫道吞胡壯,還期效請纓。
封侯班定遠,細柳亞夫營。
將相何方種,麒麟應世生。
擎天齊着力,雁塔好題名。
和赫茶院
分憂原為國,抱病豈思家。
攬轡三邊外,封侯萬里賒。
屠龍還攜手,蹇兔不須嗟。
仗策朝天去,恩頒日未斜。
和年丈崔榆老送閲科蕭公韻
百萬胸中為借籌,天聲直[ ]盡西頭。
河山增潤調酥雨,棨戟疑霜瀚海秋。
紅峽勝稱王相國,清平豈是少陵遊。
而今解得吹簫晚,應許班生幾覓侯。
和翟老石門韻
忠勇由來此最雄,旗開烈日插天紅。
騰空萬狀追風兔,脱穎千層偃月龍。
雷電不妨驚海外,犬羊業已繪圖中。
觀兵原為除戎器,又道榆陽社稷功。
榆林市掛麪市巷3號王家院,為王汝梅任延綏巡撫期間所居住的四合院。
掛麪市巷3號院 掛麪市巷3號院
2009年在王汝梅故里徐水王氏家族祖墳取土時,出土其父王廷珪母張氏合葬墓誌銘,現由徐水文化局收藏。
墓誌銘文:
明誥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南溪翁王公配太恭人張氏合葬墓誌銘
賜進士第資政大夫總督宣大山西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鄭洛
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巡撫宣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蕭大亨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巡撫山西提督雁門等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許守謙
大封君既逝之七年,為萬曆甲申九月,太恭人卒於裏。維時,若子中丞公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榆林。訃至,中丞公一哭摧毀,幾絕者再。既而,中丞公以予親眷相聯,少同筆硯,俱奮跡府庠,論心最久,蓋知公之深者,乃以幣遣,懇志銘。嗚呼!予正哀中丞之哀,是舉也,予將奚辭!
夫中丞王氏,吾肅邑人。其先,宋、元不可考,自洪武來,家世以耕讀為業,懿徳厚積,殆十數世矣。
封君諱廷珪,別號南溪,賦性剛果,不少屈於物,然中無嬺蓄,有則必發。裏中喧兢,孰是孰非,人不敢言者,直指之不諱,以是人憚且服。既不畏強,又不凌弱。好施予濟物,或有罹危急與婚喪不能舉者,鹹助之。更苦愛土物,督耕率農,不分夙夜,不恤風雨。至日用食服敦樸節靡,亦以此訓誡諸子。乃中丞公業儒時,翁嘗語云:“賴振家聲者,子也。子不勉,如予望何?”公與予日相敏勉,予登丙辰第,公旋登壬戌第,歷官清慎,遂躋崇顯。翁因而累荷錫封:初封承德郎,户部山東清吏司主事;次封奉政大夫、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次封奉政大夫、山西按察司僉事;萬曆十年,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若配太恭人張氏,徽柔貞靜。自歸封君,順承罔悖,袛事翁姑者,五十餘年,無一不愜。若意教子與諸孫,俾不犯義,然以理喻,未嘗出惡聲。雖臧獲之類,亦時其衣服,鹹以恩馭之。氣量汪洋,不婢己無,不嫉人有。雖閣閨者流,偉然丈夫行也。中丞公事之純孝,宦所迎養。每蒞政,必諄諄語之,毋淫刑以殘人,命中丞公翼翼袛承詞,不輕受罪,不深求。久之,訟皆息,囹圄無繫累之囚,閭巷無勾攝之擾人,安堵晏然。榆歲值大祲,人相食。太恭人憂形於色,為蒼生祝,饔飧俱素。榆人聞之泣下,而中丞公亟力拯救,以是黎庶生活者不止數萬人。又遏虜飭戎,西陲大厄定。雖公之力,謂非太恭人之澤焉,不可也。先恭人歸裏時,榆之人無老幼婦女焚香送之,祝雲:“天福吾民,頌福吾公;天福吾公,頌壽吾公母”。恭人老益建,人以百年期也。歸無幾,病遂不起。嗚呼,人稱七袠為古稀,矧又近八乎?此亦數之不可委也。榆人聞之,聚首號泣,若喪考妣。雖雲悼母,為疆埸悼耳!恭人初封安人,次封宜人,萬曆十年封太恭人。
封君夫婦,既榮且壽,又多子孫,百年荷三朝之寵,一門際五世之盛,猗歟休哉!海內其有數耶?太翁生於正德四年九月初六日辰時,卒於萬曆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享年六十九歲。太恭人生於正德五年正月十二日酉時,卒於萬曆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巳時,享年七十四歲。合葬於卒之明年二月十九日,窆在城南二十里南亭祖營之內。
男四:長,汝梅,右副都御史,娶張氏,累封恭人;次,汝樞,省祭官,娶陳氏;次,汝極,典膳官,娶馬氏;次,汝霖,生員,娶李氏,繼史氏。
女二:長,適慶陽通判荊守約;次,適山西參政劉思中。
男孫十四:心白,生員,娶張氏;心赤,生員,娶趙氏,俱汝梅出。心一,娶董氏,繼娶張氏;心法,典膳官,娶趙氏;心悟,生員,娶許氏;心虛,娶張氏;心傳,娶趙氏;心逸,聘府庠生張承光女,俱汝樞出。心愛,生員,娶郭氏;心印,聘郡城太學生孫濟女,俱汝極出。心慰,生員,娶楊氏;心慕,典膳官,娶荊氏;心泰,娶劉氏;心服,聘邑庠生張嘉譽女,俱汝霖李氏出。
女孫六:一聘郡城鄉進士高奎男,汝梅出。一適邑庠生陳鑄;一適郡城揮士劉遠明,俱汝樞出。一適太學生荊起鳳;一適孔思周;一適姜輔周,俱汝極出。
男曾孫十五:曰辸,娶陳氏;曰運,聘郡城御史高甲之子——衞庠生高克讓女;曰逈,聘喬年女,俱心白出。曰適,聘慶都太學生張應登女;曰邁,聘定興廩膳生蔡茂陽女;曰迓,尚幼,俱心赤出。曰迥,聘府庠生閆語女,心一出。曰大漢;曰三漢;曰六漢,俱心法出。曰五漢,心悟出。曰小五兒,聘邑庠生趙延福女,心愛出。曰長至、二至、三至,俱心慕出。
女曾孫七:一適閆顧行,心白出。一適劉復元;一聘邑庠生楊可久男,俱心赤出。一心一出;一心悟出;一心愛出;一心慰出,俱幼女。
玄孫一:辸出。
銘曰:
瀑水之陽,松柏蒼蒼。誰此葬之,君子收藏。
生平仗義,氣宇昂昂。不敢凌弱,亦不畏強。
施予濟物,恤貧助喪。若子奮起,廼率義方。
康民遏虜,安定西疆。天子曰嘉,肱股維良。
褒寵貤之,鸞誥輝煌。親因子顯,泉壤生光。
若配恭人,婉婌相將。袛事舅姑,敦族睦嫜。
中丞純孝,舉足靡忘。迎之宦邸,日侍春觴。
榆人德公,籲之於蒼。頌祝母壽,而福而康。
云何歸裏,奄忽而亡。士馬悲呼,天降之殃。
匪獨悼母,其如疆埸。隴丘環秀,鍾毓發祥。
孫枝濟濟,比翼翱翔。我銘在石,幽德式彰。
石不可毀,愈久愈芳。
參考資料
  • 1.    [明]李可久等.華州志(萬曆八年刻本)[M].卷十三.
  • 2.    鄭汝壁等.延綏鎮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98-599
  • 3.    (清)張承爕等.益都縣圖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M].卷二十一.
  • 4.    (清)梁舟,陳公定等.安肅縣誌(康熙十三年刻本)[M].卷三.
  • 5.    (清)梁舟,陳公定等.安肅縣誌(康熙十三年刻本)[M].卷三.
  • 6.    北京市政協教文衞體委員會.長城踞北•延慶卷:北京出版社,2018:130
  • 7.    赤城縣續志,卷之九藝文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 8.    鄭汝壁.延綏鎮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23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