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正鵬

鎖定
王正鵬,財經媒體人,和訊網前總編輯,現為BAA衞視(Business Asia Arab TV,中東商業衞視)首席執行官。 [1] 
中文名
王正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出生地
寧夏同心縣
主要作品
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
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
蘇非的果園:一個西北村莊的傳播學隨筆

王正鵬個人簡介

王正鵬 , 著名財經專欄作家,曾任《北京晨報》財經新聞中心主任、和訊網投資資訊部總監,和訊財經傳播事業部總經理。
王正鵬自2004年起撰寫獨立博客《財經夜譚》,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改革與發展戰略的文章,引起廣泛社會關注,2005年,《財經夜譚》獲搜狐網全球最佳中文化財經博客。
作為一名傳播學者,王正鵬於2011年出版了英國報業研究專著《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得到業內高度評價。2012年8月出版《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2016年出版了傳播學隨筆《蘇非的果園:一個西北村莊的傳播學筆記》。 [2] 

王正鵬教育經歷

199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004年畢業於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新聞碩士學位;
2007年畢業於英國 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 大學,獲得傳媒碩士學位。

王正鵬主要作品

《蘇非的果園:一個西北村莊的傳播學筆記》
《蘇非的果園》封面 《蘇非的果園》封面
《蘇非的果園:一個西北村莊的傳播學》是傳播學學者王正鵬的文化隨筆集。他以傳播學視角解剖傳統信仰與風俗的傳承與傳播,本書收錄《自耕農的毛驢》等隨筆50篇。 [2] 
蘇非主義是一種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方式。王正鵬以故鄉寧夏的王家團莊為人類學的一個樣本,從道統、風物、歷史和儀式等角度綜合闡述傳統社會的碎裂進程。
王家團莊的這次蜕變是一件風吹花落的自然之事,有進步,有衰退,迎向的是不可預知的未來。王正鵬的表達遠非止於懷舊,他傳達的是人心的修造對於新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關心的是人心的人文家園:“對於現代洪流中急劇變化的村莊給出温暖而體貼的人文關懷才是當下最為急迫的。” [3] 
《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
王正鵬2012年的作品《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當年9月出版後,幾個月內,先後登上新浪財經月度圖書榜、卓越網月度圖書榜、《參考消息》月度圖書榜,並最終獲得《人民網》2012年年度財經圖書獎。
《狂飆年代的碎片》封面 《狂飆年代的碎片》封面
這本書的重要學術貢獻是,它劃定了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期。王正鵬認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間的十年,是中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框架中獲得的一段意外時光:日本與四小龍衰落、WTO語法體系植入中國政治、美國在西亞反恐留下戰略真空、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最後流行等,這些意外交疊的歷史因素幫助中國經歷了一個狂飆的十年。
作者認為,經濟史即為思想碎片史,對於中國的狂飆突進式十年哲學關照,他使用了一系列碎片主題,提出了WTO語法體系、國家資本主義重來、全球化語境關照、郞顧公案分水嶺、國進民退的空氣、經濟體制改革大時間表關閉、社會改革時間表打開等一系列全新的經濟哲學思考碎片來表述。王正鵬的寫作文風縱橫,結構宏大,在每一個思想碎片的闡釋上能啓用多學科知識,有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裏德曼的知識積蓄,也有《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的理論思考,這是一般的經濟類作品所沒有的。
書評人潘啓雯認為,作為財經媒體人、財經專欄作家,王正鵬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就開始系統關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法論與哲學觀。他選擇托馬斯·弗裏德曼式的觀察方式,即在一個開放的、抹平的全球化語境裏,以旁觀者身份關注和研究中國改革的路徑與戰略取向。
在時評家和史學家眼裏,一代領導人往往伴隨着一種模式,以及一段時間的經濟與民生。其實,經濟固然與政治密不可分,但也自有其獨立性——畢竟,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週期具有其客觀規律,世界經濟形勢的起伏更與本國政治無關。王正鵬之所以在他的新著《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中將中國經濟“黃金十年”定義在1998年~2008年,是基於兩個因素: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二度重創,無法再與中國齊頭競爭;二是“9·11”事件使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這10年是經濟從低谷到高點再到低點的一個週期,而中國在這兩次衝擊中,均能從容應對,除了政策有效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勤勞與歷史埋下的意外紅利。 [4] 
《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
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則是他的一部傳播學研究作品,這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錢鋼作序,書出版後在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界引起較大反響。
報紙突圍的封面 報紙突圍的封面
蘭州大學新聞學院才老教師梁瑋在一篇文章中的評論如下:
“報紙會死亡嗎?”這是王正鵬在《報紙突圍》一書中致力回答的問題。
將此問題推向風頭浪尖的大背景是:自2004年以來,“全球報業的廣告增長、發行量、上市公司股價和評級、編輯部的規模都因此而進入了一次全面的低潮期。資本市場的恐慌直接帶來了報界對於報紙這樣一種媒介的生存困惑。”
面對報業當下的困境,《報紙突圍》一書有何良策?王正鵬説,導致此困境,“並不是一個經濟問題,也不是一個管理問題,而是一個媒介問題。在介質的本性上去重新審視報紙,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互聯網的重壓之下,報紙的方向究竟在哪裏。”
在王正鵬看來,“報紙是一種慢速媒介,火車的速度與郵政的速度是它的標準傳播時間。”然而,“即使發行1000萬份,當出現電的傳播介質時,報紙也是小眾媒介。”因此,報紙應當正視自身作為小眾媒介的處境,只是站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才找到“突圍”的出路。
“非電子媒介對應的是一個寧靜的、慢速的傳統社會,無論是書、雜誌還是報紙。”王正鵬説,“文化意義上的傳統社會打碎後,作為大眾媒體的報紙,在互聯網出現後正式終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報紙並沒有因此死亡,也不是因此而死亡。報紙的方向是:轉入小眾媒體的陣營,以藝術化生產的方式生產濃縮的高能量信息。”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例子來佐證他的結論:“就像電影打敗戲劇後,戲劇便轉入藝術化生產狀態;就像電視打敗了電影這一當年的大眾媒體後,電影便轉入了藝術化生產一樣。”同理,“當報紙越來越碎片化傳播時,它必須放棄作為大眾媒體的全部新聞理念,轉入藝術化生產狀態,去生產為小眾服務的新聞與信息。”無論如何作為一種媒介的報紙不會消亡,但特定的某一家報紙媒體可能會。就中國報業而言,由於政治和知識產權這兩個因素還沒有被觸動,報紙仍然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雖然這個空間很有限。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