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崇倫

(全國勞動模範、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

鎖定
王崇倫(1927年7月2日-2002年2月1日),男,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沙河區(1945年光復後劃歸鞍山管轄)北頭街村。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曾任鞍鋼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哈爾濱市委副書記。 [1] 
王崇倫出身貧苦,解放前在昭和制鋼所當徒工。1949年3月入鞍鋼機修廠工具車間當刨牀工。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車間副主任、鞍鋼雙革辦公室副主任、鞍鋼工會籌備組主任等職。一五計劃時期(過渡時期)出現的革新能手,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2] 
他先後當選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
中文名
王崇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7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2002年2月1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主要成就
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出生地
遼寧省遼陽市

王崇倫人物經歷

王崇倫經歷苦難

難忘的經歷 難忘的經歷
王崇倫父親王殿英靠耕種祖墳周圍的3畝薄田維持家中6口人半飢半飽的生活。王崇倫從懂事起就帶着兩個妹妹跟隨母親到鐵路邊撿煤渣,到村外挖野菜。
1937年,身患重病的父親王殿英因無錢就醫而死去。翌年,哥哥王崇玉在日本工頭逼抬重物時活活累死。兩年中,為了安葬父親和哥哥,家中被迫賣掉了僅有的3畝地,生活更加困苦。十歲的王崇倫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力,與母親和兩個妹妹相依為命。
1941年,王崇倫與同窗學友鮑峯昕一起入鞍山滿洲神鋼廠學刨工,這年他才14歲。日本工頭對中國工人當牛馬一樣對待,對徒工更是惡加一等,如遇機牀開動,就把徒工支走。一次,王崇倫躲在工具箱背後偷看操作要領,不巧被日本工頭髮現。兇殘的日本工頭竟將王崇倫的右手按在機台上,然後抄起一把鋒利的板銼狠命地銼下去。頓時,王崇倫的右手腕鮮血淋淋……王崇倫忍住疼痛,掙脱出右手,抓起一把螺絲刀要與日本工頭拼命。聞聲趕來的中國工匠怕王崇倫丟了飯碗,勸阻了他。從此,王崇倫留下了這仇恨的傷疤。王崇倫咽不下這口惡氣,於1945年1月離開了滿洲神鋼廠。經過考工進了鞍山東洋礦機廠當了車工。
王崇倫 王崇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王崇倫和工友們樂得直蹦高,心想亡國奴的苦總算熬出頭了,該有好日子過了。可事實並未能讓窮苦百姓如願。1946年4月,國民黨軍隊佔領鞍山,對昭和制鋼所的物資進行大肆搶掠,一時間,整個鞍山烏煙瘴氣。
為了養家餬口,王崇倫這期間遭了好多罪。先是賣青菜,爾後到洗煤廠河溝裏撈煤泥,最後又改作拉腳運貨。1947年秋的一天,王崇倫借了一掛毛驢車運貨,半路上遇到土匪搶劫,他險些送命。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耳聞目睹中王崇倫感受到了共產黨是窮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久,北沙河村東沙村合併後成立了農會。王崇倫積極參加土改鬥爭,被選為民兵隊隊長。
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不久,王崇倫與出身貧苦的姑娘關偉榮結婚,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走在時間前面
王崇倫 王崇倫
1949年8月,王崇倫經親屬王殿武介紹入鞍鋼軋輥廠,重操舊業當刨工,成為解放後鞍鋼職工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年輕高級技工之一。時年22歲的王崇倫,親身經歷從舊社會奴隸到新社會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懷着強烈的報恩思想忘我勞動,積極向上。3個月後,王崇倫加入了共青團,光榮地成為鞍鋼解放後第一批入團的青年職工
1951年6月24日,由於工作的需要王崇倫調至鞍鋼機修總廠四機修廠工具車間。機修總廠各種機加設備齊全,王崇倫走進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廣闊天地。
1952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承擔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桿的十萬火急的特殊任務。王崇倫設計並製造出利用刨牀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比開始用銑牀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達到一級品。這年金秋,王崇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後短短一年中,他相繼革新成功7種工、卡具,成了一名全廠有名技術革新闖將。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鞍鋼的生產建設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就在這時,鞍鋼礦山生產一線告急:大批鑿岩機因缺少備件卡動器,而被迫停止作業。
試製卡動器的特殊任務最終落在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試製剛剛開始,就遇到了“攔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車牀加工只需45分鐘就能加工一個,而第二道工序插牀加工一個卻要兩個半小時。全車間只有一台插牀,廠長、車間主任都在為插牀的低效急得團團轉。王崇倫又悄悄地搞起了攻關。
他大膽的構想用刨牀代替插牀,制一個圓筒形的工具胎,把插牀垂直切削轉變成刨牀的水平切削。半個月後,雙頰凹陷的王崇倫把特殊工具胎的圖紙展現在車間領導面前。這個工具胎外殼酷似一台小電動機,由40多個零件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轉360°,任意選擇加工角度。原來插牀只能一次加工一個工件,而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內,刨牀可以成摞切削,就象穿糖葫蘆一樣方便。大家對王崇倫的奇思妙想讚不絕口。
王崇倫 王崇倫
在車間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幾天之後,一個長達500毫米,直徑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倫的刨牀上。試車這天,數百人前來觀看。當第一批工件加工完畢之時,計時人宣佈:加工一個卡動器耗時僅45分鐘,更讓在場人震驚的是,以往加工鑿岩機的40多個零件,每加工一種零件都得製作一套專用的卡具,而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經過一番集思廣益,王崇倫創造的這一獨特工具胎被命名為"萬能工具胎"。
王崇倫繼續攻關奪隘,加工卡動器的紀錄連連取得新突破,由45分鐘提高到30分鐘,最後提高到19分鐘,相當於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頭刨",成了"千里馬"。憑着萬能工具胎,在同時間賽跑中不斷創出奇蹟。1953年,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評為鞍山市工業特等勞動模範,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這年,他只有26歲。
技術革新的旗手
1954年初,全國工業戰線相繼湧現出的一批有影響力的技術革新能手,應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邀請,聚會首都北京,座談討論如何為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更新貢獻,王崇倫提出了聯名向中華全國總工會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他的想法得到了張明山、唐立言、黃榮昌、劉祖威、朱順餘、傅景文的一致贊同。不久,由王崇倫執筆的7人聯名建議信送到了全國總工會主席的手中。
中華全國總工會對這封具有特殊價值的建議信進行了專題研究,並於同年4月下發了《關於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此後,一個羣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蓬勃興起。當年9月,王崇倫光榮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被團中央命名為"青年工具車間"。翌年,王崇倫被提任為該車間生產副主任。同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省分院聘任王崇倫為特別研究員。
1956年,王崇倫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
王崇倫 王崇倫
1959年初,王崇倫找到老英雄孟泰和盤托出組織全鞍鋼能工巧匠開展大規模技術協作活動的設想。兩位忘年交的勞動模範一拍即合。經過倆人的精心籌劃,年底,鞍鋼擁有了一支以勞動模範、先進人物為骨幹的技術協作隊伍,人數達1500多。每逢星期天,他家門前都停放一排自行車,來自各廠礦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裝大王"紛沓而至,經過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一場場技術攻堅戰便很快打響。王崇倫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會的"據點",這個鞍鋼技協骨幹最熱鬧的"據點",一直熱鬧了近20年,直至王崇倫調離鞍山
1959年4月,王崇倫當選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王崇倫應邀參加遼寧省機械工業先進技術表演觀摩隊,先後到瀋陽、丹東本溪3市23個企業進行技術交流。王崇倫利用交流空隙時間為12家企業解決15項技術難題,各單位紛紛致信鞍山市、鞍鋼,盛讚王崇倫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藝
1959年,王崇倫出席全國"羣英會",再度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毛主席稱讚王崇倫是"青年的榜樣"。由於王崇倫的特殊重大貢獻,從1954年到1959年,他先後14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60年代初,我國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鋼機軋輥。鞍鋼各軋鋼廠面臨停產的威脅。在這嚴峻的關頭,王崇倫與孟泰主動請纓,承擔組織研製大軋輥的攻關任務。在他倆的領導之下,500多名由幹部、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組成的技協積極分子眾志成城,從鍊鐵、鍊鋼到鑄造形成一條龍跨廠際聯合攻關。
歷時一年之久,先後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終予試製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一項空白。此項重大成果轟動全國冶金戰線,被譽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1960年7月17日,王崇倫被破格晉升為工程師。1962年11月,王崇倫被提任鞍鋼機修總廠北部機修廠副廠長。
1964年12月,王崇倫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王崇倫 王崇倫
接踵不斷的技術攻關碩果,對有志於革新創造的先進工人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倫領導的鞍鋼技協隊已擁有15000之眾,車、鉗、鉚、電、焊等各工種齊全,設計、施工、搶修配套成龍。這支隊伍憑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藝,先後為鞍鋼解決了一大批生產和技術改造中遇到的難題,而且還應邀為鞍山市、遼寧省、東北地區的許多生產廠家排解重大生產難題,為鞍鋼贏得了殊榮。
1968年,王崇倫擔任鞍鋼"雙革辦"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鬥,王崇倫被扣上"假勞模"、"大工賊"等莫須有的罪名,慘遭迫害,王崇倫剛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在被關押機修總廠一加工車間勞動的日子裏,仍然矢志不移悄悄地進行技術革新,為維繫鞍鋼正常生產做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1973年初,王崇倫參加遼寧省先進刀具技術推廣隊,先後到全省40多個工礦企業推廣先進技術。當年,王崇倫作為中國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75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鞍鋼革委會副主任。在機修總廠工作期間,曾改進了機加工車牀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因此,他曾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60年代初,發起並串連鞍鋼的能工巧匠,廣泛開展技術協作活動。
“文化大革命”中,仍堅持生產革新,完成了鍊鋼推渣機等12項革新改造。
1977年擔任鞍鋼7號高爐(爐容2580立方米)改建工程會戰總指揮,創下了我國鍊鐵高爐建設史上的高速度。王崇倫多次被評為遼寧省、鞍山市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80年,在帶職擔任哈爾濱市委副書記期間,解決了全市豆腐供應問題,還相繼解決了冬季鮮菜和雞蛋供不應求的難題。鄧小平稱讚王崇倫“抓豆腐抓得對,抓得好,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這樣解決市民生計的好乾部。”
2002年2月1日,王崇倫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王崇倫人物故事

全國著名勞動摸範:原中華全國總工會付主席王崇倫同志;己離開人間快兩年了。王崇倫同志在生前:在民間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説故事.
王崇倫 王崇倫
1980年初王崇倫代職下放到黑龍江省哈爾賓市;任市委副書記:他到任後不住招待所就住在自己的辦公室裏:他每天一起牀立即出去參加晨練:一天:在江堤路上;他看到一羣人在踴動、圍着看什麼?於是他緊湊跟前;原來有一位晨練老人躺在地上十分痛苦的呻吟着。王崇倫見狀很焦急、便大聲向圍觀羣眾喊:'快'快!趕快把老人送近醫院搶救!可是沒有一個人理踩。
這時、王崇倫可急壞了、立即向看熱鬧的羣眾説;我是市委書記王崇倫、請大家幫助我:都來聽從我的指揮:現今大家趕緊把病人抬到醫院。這時人們一聽説是王崇倫:有的人不約而同的動手把老人送到附近醫院。醫生看過病人後:診斷為急性腦溢血:多虧送來及時、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 這位老人有了即時的掄救:醫療及時 痊癒。
老人出院後:領着女兒、兒子;孫子、並帶着很重的禮品來酬謝王崇倫。在辦公室裏,王崇倫聽密書講這位老人來看他:又拿重禮頗為難心:於是便告訴秘書為他處理好這件事:一是告訴老人救他的不是王崇倫個人:而是羣眾:二是送的禮物要感謝、但絕對不能收留:三請老人把他家住址留下來:將來有機會好去看望他老人家。
當王崇倫下放期滿:臨回北京前夕:同密書一起並帶些禮品來向這位曾經向他送禮老人家:慰問:送禮:告別!

王崇倫運籌帷幄

1973年6月,王崇倫任鞍山市總工會副主任。經歷長時間基層領導崗位的磨鍊,王崇倫的領導藝術日臻成熟,隨着職務的不斷提升,他在新的廣闊舞台上,導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1975年2月,遼南地震後的一天,鞍鋼鍊鐵廠告急,因受地震的影響,該廠一批鐵水缶凝鐵,造成數座高爐無法出鐵,被迫休風。鍊鐵廠沒有氧化殘鐵機,緊急情況驚動了各級領導。急難之中,鞍山市委與鞍鋼領導點將克難,王崇倫受命上陣。他迅速部署雙管齊下,一路召集人馬,一路收集技術資料,當天,李紹奎、王廣發、許朝清、趙玉林四位技協老將聚到鍊鐵廠;氧化殘鐵機的工圖紙資料全部拿到手;深夜自制氧化殘鐵機的戰鬥打響。3天3夜過後,第一台氧化殘鐵機就投入了作業。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大地震。按照冶金工業部的指令,鞍鋼挑選200多名精兵強將組成搶修分隊,並由王崇倫擔任指揮。8月22日,24輛滿載人員和各種搶修器材的汽車在王崇倫的帶領下火速駛向唐鋼。王崇倫一路上策劃了"分片安營紮寨、統一生活保障、就地勘察實情、實施對口包攬、先行解決送電、全力恢復主體生產"的作戰方案。歷經20天苦戰,1號變電所提前10天恢復送電,各搶修現場一片歡騰。鞍鋼搶修分隊成功地打響了第一炮。
當時的搶修工作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高温酷熱,無飲用水源,空氣中散發着刺鼻的惡臭,周圍飛蠅成羣,嚴重污染的環境使大部分隊員患了痢疾。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天還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王崇倫強忍重度痔瘡病痛折磨,一邊指揮搶修,一邊時時把實施"統一生活保障"掛在心上。他親自出面求援各方解決供水、購菜的特殊難題,使鞍鋼搶修分隊人員在80多天裏具有難得的基本生活條件,維繫了這支隊搶修隊伍始終如一的旺盛戰鬥力。
1976年11月中旬,王崇倫率搶修分隊凱旋而歸,鞍鋼為這些經歷非常考驗的勇士們隆重慶功。
1977年3月,一副前所未有的重擔落在王崇倫的肩頭,由他擔任鞍鋼七號高爐改建工程總指揮。這項工程要拆除原有的七號、八號高爐,然後建起容積為2580立方米當時國內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七號高爐。上任伊始,王崇倫便把行李搬到工地,吃住不離現場。為了發掘參戰的職工的聰明才智,他要求各參戰單位一律成立領導掛帥的“三結合”攻關組,對本單位承擔項目技術難題實行羣策羣力突破。在工地上,人們時常看到王崇倫手裏捏着饅頭,嘴裏邊嚼邊與攻關組的同志切蹉破解難題。王崇倫的行動成了一道最有效的動員令,各單位的攻關組很快攻克百餘項技術和施工難題。鞍鋼設計院工程技術人員採取優化組合設計,苦戰了3個月,完成了以往需一年完成的5萬張圖紙的設計任務。修建部職工成功地將高爐安裝主體設備85噸大塔吊整體移位10米,贏得工期1個月……。
在這次特殊的會戰中,王崇倫親自協調設備供應、後勤服務等單位和部門,使之成為工程服務中配合默契的“一盤棋”。王崇倫還南下上海、北上吉林處理加工訂貨中的棘手難題,爭取173個兄弟企業對鞍鋼這項重大改造工程伸出熱情的援助之手。
1977年12月29日,改建工程勝利竣工後的鞍鋼七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萬名參戰職工用智慧和熱汗為鞍鋼寫下了具有歷史性的輝煌。該項工程達到了高速度、高質量、低消耗、安全無事故,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創造了我國大型高爐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蹟。

王崇倫為民造福

1977年9月至1978年5月,王崇倫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在學習期間,王崇倫系統地受到了黨的基本理論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更加堅實。1978年,王崇倫提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離開了他眷戀的火熱的鞍鋼。王崇倫的家安頓在全總幹校。那時全國各地尚未有駐京辦事機構,王崇倫和他的家人對出差到京的各地人員,凡遇有困難相求的一概熱情相助,人們親切地戲稱王崇倫的家是“義務接待站。”
1980年8月,王崇倫任中共哈爾濱市委副書記,主抓農業和財貿工作。他把陌生的新工作當成學習的好機會,到任之後便連續幾十天深入到市內各區、郊區22個鄉搞調查,先後走訪了240多名幹部、工人、營業員、農民和新老勞模的家庭。
哈爾濱是大豆之鄉,可由於諸多原因,當時全市豆腐供應不盡人意,羣眾有意見,編了一首民謠:“幹豆腐厚,水豆腐薄,排班站隊買不着。”王崇倫聞聽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決定要解決這一老大難,時任市委書記的文敏生得知後給他全力支持。
王崇倫跑遍了全市7個區屬於二商系統的29家豆腐坊,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王崇倫還利用清晨時間,到一家家賣豆腐的門市部瞭解豆腐的質量、供應到位的時間等等。細緻的明察與暗訪使王崇倫心中有了底數,他找來市食雜公司經理和蹲點抓豆腐生產的二商局副局長,經過一番研討後,決定從解決滯礙加工生產豆腐能力的關鍵入手,對豆腐坊的現有鍋爐普遍進行一次技術改造,然後再依次解決豆腐板材料、汽車運送等問題。接着,又找着豆腐坊的師傅,研究如何準確判定豆漿度數、如何提高點滷技術、如何控制好豆腐的厚度。
哈爾濱市的豆腐生產、供應工作取得可喜變化之後,王崇倫把十幾位富有生產經驗的老工人和幾位出類拔萃的廠長請到一起開會,特聘他們為自己的豆腐顧問。在歡聲笑語中,這些豆腐顧問紛紛獻計獻策,這些建議實施之後,王崇倫抓豆腐又抓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一年之後,哈爾濱市出了首新的民謠“幹豆腐薄,水豆腐好,隨時隨地買得到。”

王崇倫鞠躬盡瘁

為了使職工技協工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這一全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王崇倫相繼多次組織有關方面對我國的職工技協工作的產生、發展、經驗與教訓進行研討,並提出了改進新形勢下技協工作的措施。由此,全國大中型企業的技協陸續開展了有償服務工作。這一舉措的實施,為職工技協活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王崇倫長時期的超負荷工作,損傷了他原本強健的體魄。1985年5月,王崇倫突然半身麻木,言談吐字不清,被身邊工作的同志“強行”護送到醫院就診。被確診為腦血栓後,院方決定對其進行系統治療。王崇倫只住了一個療程的院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2002年2月21日,王崇倫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李瑞環、尉健行、羅幹等同志參加了送別儀式。根據王崇倫同志生前的願望,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3月13日,王崇倫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千山腳下的千秋公墓功勳園內,了卻了這位老模範多年的思鄉之情。

王崇倫主要榮譽

1955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被團中央命名為“青年工具車間”。翌年,王崇倫被提任為該車間生產副主任。同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省分院聘任王崇倫為特別研究員
1956年,王崇倫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
1959年4月,王崇倫當選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王崇倫出席全國“羣英會”,再度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毛主席稱讚王崇倫是"青年的榜樣"。由於王崇倫的特殊重大貢獻,從1954年到1959年,他先後14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60年7月17日,王崇倫被破格晉升為工程師。1962年11月,王崇倫被提任鞍鋼機修總廠北部機修廠副廠長。
1964年12月,王崇倫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3年初,王崇倫參加遼寧省先進刀具技術推廣隊,先後到全省40多個工礦企業推廣先進技術。當年,王崇倫作為中國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75年3月,王崇倫受命組建鞍鋼工會,任鞍鋼工會籌備組主任。7月,鞍鋼工會成立,王崇倫任鞍鋼工會主席。當年,王崇倫當選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王崇倫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1年10月,王崇倫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1982年9月,王崇倫出席中共十二大,當選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4年,全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成立,王崇倫兼任主任。
1986年,王崇倫當選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赴瑞士日內瓦參加世界十三屆發明展覽會。同年,王崇倫參加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會後,王崇倫舊病復發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
1988年,王崇倫當選全國政協七屆委員會委員。
2019年9月,王崇倫被授予“最美奮鬥者”。 [3] 

王崇倫外界評價

1954年1月19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讓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進人物的帶動下前進》的社論。 1954年2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發揚王崇倫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國家計劃》的社論。1954年2月14日,《工人日報》發表了題為《學習王崇倫的先進榜樣》的社論。
同年,團中央專門組織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與王崇倫會面大會。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在大會上作了題為《人人都可以做一個先進工作者》的講話。同年,王崇倫的事蹟被編入小學生語文課本,"萬能工具胎"的圖片被印成郵票。從此,王崇倫以"走在時間前面的人“譽滿中外。同年,王崇倫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赴蘇聯參加了“五.一”國際勞動節觀禮。
王崇倫在哈爾濱市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憑着他的火熱衷腸和實幹精神,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他還相繼解決了冬季鮮菜和雞蛋供不應求的難題。他造福哈爾濱人民的感人故事被傳為佳話。
鄧小平同志視察東北時,得知此事後,稱讚王崇倫抓豆腐抓得對,抓得好,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這樣解決市民生計的好乾部。胡耀幫同志稱讚王崇倫同志:"既能抓生產,又能抓生活;既能抓黑的,又能抓白的;既能抓硬的,又能抓軟的。"
1990年10月,當王崇倫又一次從死神手中掙脱,稍能行走時,他又開始了忘我的工作。當年10月30日至12月11日,王崇倫歷時41天的調查中,先後到遼寧瀋陽鞍山本溪撫順丹東海城、台安、大石橋等地,深入到基層,廣泛傾聽職工羣眾的意見和呼聲,並對解決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探討交流。王崇倫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受到羣眾的讚譽。王崇倫根據調查的實情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了保護知識分子積極性、領導機關帶頭反腐倡廉、為羣眾辦實事要以雪中送炭為主等12條建設性意見,受到許多全國政協委員的好評。 2002年2月1日,王崇倫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