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家春

(西安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哲理中國畫創始人)

鎖定
王家春,1963年出生於河南,1984年7月畢業於鄭州大學哲學系,198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陝西省政協常委,哲理中國畫創始人,西北大學兼職教授,陝西省第二屆最具文化影響力十大傑出成就人物和陝西省2012十大慈善之星,香港褔慧慈善基金會大陸顧問。出版有《畫説菜根譚》等著作。 [1] 
中文名
王家春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鄭州大學
主要成就
曾出版多部著作
出生地
河南

王家春人物履歷

歷任鎮黨委書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兼省社會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2014年12月至2019年9月,任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3-4] 
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任陝西開放大學黨委書記。 [2]  [9] 

王家春職務任免

2023年9月13日下午,陝西開放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佈省委關於學校幹部任免的決定。省委決定:免去王家春同志陝西開放大學黨委書記、委員職務,退休。 [9] 

王家春人物簡介

王家春國畫作品精選
王家春國畫作品精選(3張)
曾出版《普通宣傳學》、《公共關係理論與實踐》、《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學》、《掛在牆上的養生藝術——哲理中國畫》、《打開心窗——讓幸福飛到你身旁》、《活個明白》、《藝術正能量——王家春哲理中國畫》、《畫説菜根譚》等多部著作及作品集。其專著在香港和台灣受到了普遍歡迎,《打開心窗》在香港中華書局出版後,連續六週名列中華書局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哲理小説《活個明白》在香港也進入暢銷行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哲理小説《活個明白》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首屆向全國老年人推薦優秀出版物,台灣讀者對《打開心窗》給予了高度評價。其創作的“哲理中國畫”獨闢蹊徑,將豐子愷的意境、齊白石的童趣有機結合,質樸天真、哲理趣生、清新雋永、意味悠長,被譽為中國畫版本的“心靈雞湯”和掛在牆上的“心靈動力”。多年來,積極倡導慈善事業並身體力行,在多所高校設立了獎學金,用於支持陝西教育事業。同時,積極傳道解惑,擠出時間進行授課,在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美術博物館等高校及學術機構大講堂舉辦講座,用自己所學,為大學生、研究生及各界人士解惑,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人生的哲理智慧和藝術的美好,並將藝術用於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努力實踐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方針,積極傳播正能量。 [1]  [3] 

王家春相關報道

香港大公報副主筆 張建麗
有朋友説,內地有個畫家,創作的“哲理中國畫”很有意思,乾淨、寧靜、一股清氣映入眼簾,沁人肺腑,猶如一杯“心靈雞湯”,給人身心雙重的滋養保健。還説在網上就可以欣賞到。我在谷歌上一搜,果然一串“哲理中國畫”的查詢結果出現在屏幕上。打開網頁,哇,作者是王家春先生,竟然是我認識多年的一位良師益友,真不知道他業餘時間還在幹着這樣一番“事業”。
循着網址點擊,一幅幅作品展現了出來:“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寬”、“做人要敢大手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知識改變人生”、“快樂都是自找的”……一幅幅簡單的山、簡單的水、簡單的人兒、簡單的花鳥,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我的心中,頓如一股甘泉、清心無比。我對中國畫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評論,只是驚歎,中國畫原來可以這樣畫啊!
再循着論壇走下去,發現評語留言真切感人,其中有全國知名畫家、有旅居國外的學者、有大學教授、也有企業主管,甚至有上小學的小朋友……有的説話,看後給人好心情,給人動力,給人智慧,給人心靜的感覺;有的説,看了畫很感動,我要回家看看父母了;有的説,今後再也不上網亂聊了,要好好讀幾本書;有的説,心情本來不好,看了你的畫心情突然開朗了,等等……慢慢地,我自已也感覺,好象真的在吸收着“保健品”的營養一樣……
畫冊
畫冊(3張)
真的,在欣賞哲理畫作的時候,我的感覺,湧上心頭的首先是“中醫”二字,這些富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的作品,多像心靈的“中醫保健品”啊,畫中洋溢着一種非常美好的氣息,這種氣息是祥和的温補之氣,就如中藥中的大棗,不温不火,無論實症虛症,皆有補益。我感覺,哲理中國畫不屬於作者,它是屬於欣賞者的,從看到作品的那一刻起,它就進入了欣賞者的內心,開始發揮了滋養的作用,或靜心、或勵志、或悦已、或撫慰他人。 崇敬之意頓然而生,平素裏就喜廣結善緣的王先生,把自己感悟到的哲理,通過藝術表現手段,寓哲理於情趣和幽默當中,使觀者以愉快的審美感去領會枯燥的哲理;他的“哲理中國畫”以畫畫“話”,以圖文並茂來表現豐富的內涵,讓人深入淺出,心有感悟,受益良多。
突然,一個奇特的想法躍入腦海,有人求畫為悦,有人求畫為錢,求哲理中國畫為什麼啊?讓我説,是健康和事業。我想,哲理中國畫最適合印在公共場所,讓現今壓力日大的朋友們在車上看到“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寬”,把心放大,壓力就減輕了;我想,哲理中國畫最適合掛在辦公桌前,“萬事開頭難”,工作中遇到點困難怕什麼,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我想,哲理中國畫最適合掛在客廳,“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所有的成績或煩惱,都已成為過去,面帶微笑去工作和學習,今天又是一個全新的太陽;我想,哲理中國畫最適合掛在學校,“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再大的志向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邊看邊想,邊想邊看,激動難抑,拿起手機撥通了先生的電話。他聽後只是哈哈一笑,説道:“感謝你的鼓勵,我只是娛樂自己的同時,娛樂朋友而已。”向來謙遜的他豈不知,細沙鑽進貝殼裏取暖,能成全了珍珠。我想,這那裏僅僅是“娛樂”,應該是“保健”、應該是“啓迪人生才”對啊!
放下手機,急筆而就,以《掛在牆上的“保健品”》一文,表達此時心境,他日送與作者,不知能否換來一畫,來啓迪一下我的人生。
哲理中國畫,王家春,人生智慧精選輯
旁觀者清 旁觀者清
人曰:旁觀者清。
在當世人皆為一些蠅頭小名小利爭的不亦樂乎的時候,如果能置身其外,冷靜、科學地規劃人生並付諸實施,那一時一地可能有所損失,但長遠去看,必定會有所作為。
爭者是技,不爭者是藝。所謂不爭,是善於吃小虧也。
工作如此,生活如此,放到家庭,也是這樣的道理。
開心和鬱悶 開心和鬱悶
開心和鬱悶,有時候説不定是什麼原因,忽然感覺特別的鬱悶,追根查詢,原來只是一件小小的小事。有時候,一天感覺特開心,是有什麼大好事嗎,也追根查詢,原來只是因為一個好朋友來了一個有趣的短信。
人生就是這麼無常,便想起了有這麼一個笑話,一位農婦不小心打碎了一隻雞蛋,這本來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可是農婦不這樣想,她想的是:這可是一隻雞蛋呀,它可以孵化成一隻小雞,小雞長大後是一隻母雞,母雞又可以下很多蛋,蛋又可以變好多雞。農婦越想越痛苦,天啊,我打碎的哪是雞蛋,分明是一個養雞場啊。。。
相信大家會笑農婦太傻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反思一下生活中我們的煩惱,是不是都有些農婦的影子呢?
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 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
早有古訓説,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不認為,不如意之事有這麼多,權當如此吧。台灣作家林青玄以這個古訓,擬了一副對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橫批:如意。把一二之事放大,把八九之事放下,人生就會增加好多快樂
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高山是一塊一塊的石頭疊加出來的,成功的人生也是一件一件的小事累積起來的。你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會成就你的大事。把每一件平凡事做好,就會出現不平凡。
心寬如海,如何氣我凡人,凡人總是有煩事.有些煩事不是煩事,自尋煩惱;有些煩事就是煩事,煩也無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它來了,就靜靜地讓它走去。
心寬如海,如何氣我 心寬如海,如何氣我
還有一種煩事,本不應該有,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無緣無故給你搞點無事生非,莫名其妙給你造點莫須有。着實無聊!這個時候,如果你生氣或對仗,正好是上當,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心寬如海,如何氣我?
[5] 

王家春作品評價

家春是當代中國畫壇上為數不多的在豐子凱道路上前行的畫家,多年來,家春以哲學家的思考畫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畫。家春的這些畫顯然不是追求審美上的境界或者意趣,他是過哲學的境界和意趣去喚醒人們在審美上的新的感受,這種視覺的或觀念的轉換,超越了一般繪畫審美的範圍,如果説,一般畫家的繪畫是愉悦,那家春的畫就是思考。
陳履生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美術批評家 [6] 
有機緣欣賞到王家春的哲理中國畫。每一幅都充滿的空靈與智慧,能讓人在煩囂的生活中安靜下來,好好洗滌一下自己的心靈,好好靜思一下。儘管他的哲理畫與豐子愷的畫異曲同工,我倒認為他那樸拙的哲理畫更能契合現代人的生活,更能讓現代人有所反思。家春先生卻把他的畫作拿來義賣,所得悉數用諸慈善事業。其實也是“悲智雙運”的最佳寫照。
李焯芬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7] 
王家春畫有滋補心靈之功效,如果你不是信手翻翻,真的看進去了,我説的滋補功效會在你的心靈發生作用。
王家春繪畫所要表達的正是千百看來華夏文化的主體思想,進退自如,大小由之,無可無不可。豐子凱曾作《護生畫集》,造福眾生。王家春畫勸人向善,慰撫人心,功與子凱一同。我喜讀王家春繪畫,在於其遊於藝,更富理,還能慰藉人們的心靈,時代需要這樣的畫。
懷一 《畫風》主編、新文人畫著名策展人和出版人畫家、評論家 [8] 
王老師的畫,覺得他每一幅畫都彷如有獨立生命,藴藏了能量的。畫風雖然簡簡單單,沒有奢華的,但畫中隱藏的哲思,淳厚不失温柔,恰好是一把梳子:當你心煩意亂,抓頭爬腮,王老師的畫可以理順你躁亂的心靈。讓你的心境迴歸淡泊和平靜,帶出的那種正向能量。
楊玳詩 英皇證券集團董事總經理 [7] 
哲理中國畫的誕生,和他們的慈善活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他們的導悟下,我產生了創作哲理中國畫的靈感。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美術批評家陳履生先生,在繪畫的道路上,給予了忠肯的批評和正確的引導,懷一,在北京把哲理中國畫第一個推向社會大眾的人,當哲理中國畫懸掛在北京地鐵受到人們歡迎時,懷一是策劃人,英皇證券集團董事總經理楊玳詩女士,對中國哲理畫的“一見鍾情”,並推薦給香港讀者,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支持,出版《打開心窗》的繁體版,將這本書帶到香港,讓哲理中國畫得以有機會展現於香港讀者面前。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