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利華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鎖定
王利華,安徽宿松縣人。198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9年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得農學碩士學位;1996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中文名
王利華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歷史系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安徽宿松縣
代表作品
《中國古代後期史》

王利華人物經歷

198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9年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得農學碩士學位;
1996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6-1999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從事中國農業史研究,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期間:1996年曾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提名列入重點培養計劃。);
1999年調入南開大學;
2003年被評為教授;
2002-2003年,獲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成均館大學訪問研究1年;
2004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短期講學,擔任客座教授;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現為歷史學院、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負責人。 [1] 
主要學術兼職: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南開學報》“生態環境史研究”欄目特約主持人、《中國農史》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編委。 [2] 

王利華研究方向

王利華 王利華
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史、中國生態環境史。

王利華學科建設

2004至2015年,擔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期間主持組織了主辦了第3-9屆“全國史學新秀獎”評選,主持編輯、出版《史苑傳薪錄——南開大學歷史教學論文集》(1-2集);主持兩次全國本科教學評估迎評工作;作為主要成員之一參與歷史學院“211工程”建設、“985工程”建設項目論證和重點學科、基地評估。 [3] 
2009年主持組織教育部資助的“全國研究生社會史暑期學校”,2012年主持組織舉行教育部立項的“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均屬國內首創性工作。 [3] 
作為中國環境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之一,為探索中國環境史學科理論方法、人才培養體制和組織機構建設付出了大量勞動。2005年組織舉辦“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是為境內首次中國環境史研究大型學術聚會;2007年創辦南開大學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同年創辦中國第一家環境史學網站;2008年,創設中國第一個環境史交叉學科學位點和碩士生培養專業,同年組織召開“生態-社會史圓桌會議”;2012年創設中國第一個環境史交叉學科博士生培養專業;2009年以來,作為東亞環境史學會的主要創辦者之一參與組織第一(2011)、二(2013)、三(2015)、四(2017)、五(2019)屆東亞環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出任東亞環境史學會(Association for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History)主席,2017年組織主辦以“文明的生態足跡:東亞與世界”為主題的第四屆東亞環境史學大會,來自106所高校和科學機構(包括一大批世界頂級大學和科學機構)的200餘位學者參會,是迄今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多學科和全球性的環境史學術聚會。2016年主持組織成立國內第一個全國性環境史研究學術團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擔任首任主任委員。2006—2013年,擔任《南開學報》“環境史研究”專欄特約主持人,推動了中國環境史研究的發展進步。 [3] 
2015年,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以歷史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主幹創建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致力於推動文理學科交叉研究和中國生態文明基礎理論研究,推動全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龔克校長領導下組織、建設《生態文明》大型慕課。該課程自2017年上線以來,累計選課學校500餘所(剔除重複),選課學生近40萬人, 2018年入選國家精品在線共享課程,2019年入選天津市“課程思政”優秀課程,2020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3] 

王利華教學工作

研究生指導:招收中國環境史、隋唐五代史等方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3] 
主講課程(進入南開大學以來曾經主講和目前主講)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後期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生態環境變遷史(中國生態環境史)、隋唐五代史、中國文明史、生態文明等。研究生課程:隋唐五代史專題研究、隋唐五代史料、古代經濟史專題、古代經濟文獻選讀。中國環境史概論、中國環境史資料整理與研究、環境史導論等。 [3] 
論文、項目指導:入職南開以來,指導環境史、隋唐五代史方向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後人員40餘名。指導本科生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史學新秀獎論文、五四論文和“國創”、“百項工程”等50餘篇(項)。 [3] 

王利華主要貢獻

作為主要成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主持天津市重點項目1項,農業部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獨立承擔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項目1項、國際資助項目1項、本校創新基金項目2項。主要著作有:專著《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論文《中古時期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農業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中古華北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關於桃花源所在地的爭論—兼述中古豫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古代北方水力加工興衰的水環境背景》、《文化與環境互動作用下的中古經濟與地理變遷》等。
獲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而開展的研究課題為《中國中古社會的生態知識和生態觀念研究》。
教學工作指導隋唐五代史、中國生態環境史方向博士生,並招收中國生態環境史、古代經濟史和隋唐五代史方向碩士生。曾先後主講本科生課程“中國生態環境變遷史”、“隋唐五代史”、“中國古代後期史”、“中國古代經濟史”等。其中《中國古代後期史》(合開,主講人之一)獲國家和天津市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

王利華主要課題

1.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文化工程——《新編<中國通史>-中國環境史卷》編纂, 2020年啓動,主編,計劃經費200萬元;
2.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論話語體系之建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支持專項,50萬元,2016-2021年,主持人;
3.中國當代環保史記編纂及資料整理研究,原國家環境保護部宣教專項,2015年中標立項,175萬元,2015-2019年,首席專家;
4.多卷本中國生態環境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3-2018年,80萬元,首席專家;
5.《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因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2年立項,15萬元,獨立承擔;
6.《中國環境通史》編纂,原國家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重大專項,2010-2019年,第一、二卷編纂人, 28萬元(到賬經費);
7.華北環境變遷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09-2014年,20萬元,主持人;
8.中國社會生態史研究,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重大招標項目,2005-2019年,20萬元,主持人;
9.中古北方地區的生態變遷及其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交互影響,天津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00年立項,1.2萬元,主持人;
10.作為骨幹成員參加其他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標項目4項。 [3] 

王利華著作論集

1.《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第二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年,主編;
2.《中國環境通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9年,獨著。2021年入選中國歷史研究院評選2019年度史學前沿五部重要著作之一,同年獲天津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
3.《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增訂版)生活讀書生活三聯書店2018年,獨著;
4.《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三聯書店2013年,獨著;
5.《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論文集)第2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年,主編;
6.《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作者之一;
7.《徘徊在人與自然之間:中國生態環境史探索》,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獨著;
8.《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版,主編;
9.《中國家庭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人民出版社《人民聯盟文庫》2013年再版,第一卷作者。2009年獲全國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圖書獎),2009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1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外譯叢書》;
10.《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論文集),三聯書店2007年,主編;
11.《中國學術史》,張國剛、喬治忠主編,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參編,撰寫第三章);
12.《興亡明鑑錄》,學習出版社2001年,主要作者之一;
13.《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獨著;
14.《大地的樂意――中國古代農業》,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合著,第一作者;
15.《民國時期的農業》,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1994年,合著,第二作者。 [3] 

王利華論文(含學術短論、評述、訪談和翻譯等)

1. 《關於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2期,《北京日報》理論版2022年5月23日轉載;
2. 跨越“兩種文化”鴻溝——環境史的學術圖謀和實現路徑,《學術研究》202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要;
3. 《環境史學本質上是致用之學》,《歷史評論》2020年第3期;
4. 品味“他鄉之水”——沃斯特《帝國之河:水、乾旱與美國西部的成長》,收入夏明方等主編:《災害與歷史》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20年8月;
5. 迷魅與祛魅——《自然》《科學》上的中國史,《澳門理工學報》2020年第3期;
6. “盲人摸象”的隱喻:淺議環境史的整體性,《史學集刊》2020年第2期,《新華文摘》2020年第11期轉載;
7. 思想與行動的距離——中國古代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概觀,《史學理論研究》2020年第2期,收入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成果要報提交有關部門;
8. 中國環境史研究為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提供資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8月13日第6版;
9. 歷史學家為何關心生態問題——關於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論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歷史文摘》摘要;
10.學名•義理•骨架——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思考之一,《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9期;
11.用歷史理性之光燭照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雜誌專訪),《環境教育》2019年第12期;
12.以生命為中心展開歷史思考——王利華漫談中國環境史研究(高森專訪),《歷史教學》2019年第12期(下半月刊);
13.歷史視野中的生態文明,收入《美麗中國:新中國70年70人論生態文明建設》下冊,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9年版;
14.“山澤之利”和“林泉之樂”:中古地主莊園問題再探討,收入《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第1輯·創刊號)2019年;
15.“資源”作為一個歷史的概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8年第4期;
16.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生態文化,《人民日報·理論版》(大家手筆)2018/8/2/7,《南方日報》等8家報紙轉載,約200家中央地方網絡媒體轉載;
17.探索一帶一路上的歷史生態關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7/10/2;
18.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人民日報·理論版》(大家手筆)2017/6/21,《甘肅日報》(2017/6/23)《貴州日報》(2017/7/12)摘錄;《太行日報》2017/8/15轉載,數十家中央和地方網絡媒體轉載;
19.環境史研究的時代擔當,《人民日報·學術版》2016/04/11,該報副主編批示表揚,中央和地方數十家網絡媒體轉載;
20.環境史觀,要極端還是理性?《中國生態文明》2016年第2期;
21.如何歷史地認識環境問題?(下),《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6年第4期;
22.如何歷史地認識環境問題?(上),《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6年第3期;
23.Listening to bamboo: the 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sounds of nature in the premodern era(聽竹:近代之前中國士人對自然聲響的行為和態度), in Local Re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pp.1-26, Edited by Ts'ui-jung Liu, Published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6;
24.環境脅迫與社會應對——論古代南方城市房屋建築材料的變遷,夏明方等主編:《生態史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
25.全球史與環境史的交集,鈔曉鴻主編:《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環境與民俗-武安傳統物質生產研究》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27.追尋吾土吾民的生命足跡——淺談中國環境史的“問題”和“主義”,《歷史教學》201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18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15年第9期轉載;
28.伊懋可(Mark Elvin)《大象的撤退——一部中國環境史》中譯本序言,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
29.馬立博(Robert Marks)《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中譯本序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版;
30.《月令》中的自然節律與社會節奏,《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31.如何歷史地認識當今環境問題?《中國環境報》2014/5/12;
32.生態史的事實發掘與事實判斷,《歷史研究》2013年第3期;
33.Book Review, Robert B. Marks, China: Its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Environment and History,(SSCI)Vol.19, No.3, Aug.2013;
34.從環境史研究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與“行”,《人民日報·理論版》,2013/10/27,原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批轉環境保護部門參考學習,《生態經濟通訊》(中國生態經濟學會)2014年第1期轉載,收入《人民日報》理論部編:《人民日報理論著述年編2013》,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版;
35.生態文明: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抉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5/3;
36.古代《竹譜》三種考證與評介,《中國農史》2012年第4期;
37.中國環境史學的發展前景和當前任務,《人民日報·理論版》2012/10/11,原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批轉環境保護部門參考學習;
38.食為政首:歷史的經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4/23,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研究》2012年第9期轉載;
39.經濟轉型時期的資源危機與社會對策――對先秦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重新評説,《清華學報》,2011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轉載;人大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轉載;
40. 在“吾土”“吾民”歷史思考中認識人與自然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1/06;
41.《環境史:從人與自然的關係敍述歷史》序。《學術研究》雜誌社編,商務印書館2011年;
42.歷史教育要調治兩種矛盾,《人民日報》2011/12/2;
43.“生態認知系統”的概念及其環境史學意義,《鄱陽湖學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1期轉載;
44.環境史將給我們帶來些什麼?《清華歷史講堂》(三編),三聯書店出版社2011年;
45.中國如何走向低碳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4 /29,《浙江日報》、《貴陽日報》轉載;
46.求故實之新知——環境史研究的旨趣和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1/07;
47.環境史視野下的自然物種人格化――論竹子與古代士人的心靈交契,《學術月刊》2010年第5期;
48.學術人生在摸索和堅持中前行(採訪人:曹牧),《學術月刊》2010年第12期;
49.《桃花源記》的社會-生態史意義,《中國文化與環境》第一輯,2010年8月;
50.淺議中國環境史學建構問題,《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收入《〈歷史研究〉六十年論文選編》;
51.全球學術版圖上的中國環境史研究,《南開學報》2010年第1期;
52.區域開發與環境變遷歷史的多維觀察——評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53.“三才”理論:中國古代社會建設的思想綱領,《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5期轉載;
54.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轉載;
55.歷史座標上的生態文明,《南開學報》2008年5期,《光明日報》摘錄;
56.端午風俗中的人與自然—基於社會生態史的新考察,《南開學報》2008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2008年第7期摘要,《光明日報·理論週刊》、《光明日報·史學版》、《文摘報·學林漫步》摘要;
57.環境史作為一種新史學,《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學術月刊》等評選2008年中國十大學術熱點問題的主要參考論文之一;
58.“生態-社會史研究圓桌會議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轉載;
59.上古生態環境史研究與傳世文獻利用,《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5期;
60.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南開學報》2007年第3期;
61.江河湖泊的休養生息:歷史學者的解讀和期盼,《環境保護》2007年第7期(B輯);
62.社會史研究的現代視野——從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談起,《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5期;
63.生態環境史的學術界域與學科定位,《學術研究》2006年第9期,2006年十大學術熱點問題評選主要參考論文之一;
64.中國生態史學的思想框架與研究理路,《南開學報》200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3期轉載;
65.《南開學報》“環境史研究專欄”(2006-2013年,共10期)“主持者言”;
66.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天津社會科學》2006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6年第4期轉載;
67.文化與環境互動作用下的中古經濟與地理變遷,《史學月刊》200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5期轉載;
68.古代華北水力加工興衰的水環境背景,《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9.中國中古茶文化的展開――關劍平著《茶與中國文化》評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五卷,商務印書館,2005年;
70.周秦社會變遷與“友”的衍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0期;
71.三至九世紀華北地區的水環境,《大東文化研究》(韓國),2003年;
72.關於桃花源所在地的爭論——兼述中古豫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史林》(韓國)第18輯(2002);
73.中古華北的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曾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人大複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2002年第8期摘要;
74.中國家庭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3年第2期轉載;
75.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2001年第6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76.思想、社會、家庭的歷史互動(與張分田合作),《歷史教學》2001年第7期;
77.思想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與張分田合作),《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3期轉載;
78.中國中古社會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4期轉載;
79.中古時期的乳品生產與消費,《中國農史》2000年第4期;
80.農業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1.歷史研究需要理論思維(上、下篇),《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02/18、 2000/02/25;
82.認識中國社會的歷史特性,《人民日報·理論版》2000/01/17;
83.黎虎《漢唐飲食文化》(書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4.《社會生態史:一個新的研究框架》,《社會史研究通訊》2000年第3期;
85.中古北方地區的水環境與漁業生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期;
86.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中國農史》1999年第4期;
88.中古北方地區的飲料,《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89.牛郎織女傳説的文化意藴及其生衍背景(與張國剛合作),收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90.“照田蠶”探析,《中國農史》1997年第3期;
91.竹筒與連車,《農業考古》1997年第1期;
92.潘譯(許倬雲著)《漢代農業序論》懇談(附校正譯文),《農業考古》1997年第1期;
93.古代江南歷史名茶繁榮發展原因試析,《農業考古》1996年第2期;
94.吳地農業文化,收入王友三主編:《吳文化史叢》,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5.唐宋以來江南農業巫術述論,《中國農史》1996年第4期;
97.略述中國古代的竹筍開發,《中國農史》1993年第2期;
98.范成大詩所見之吳中農業習俗,《中國農史》1995年第2期;
99.《廣志》輯校(一)果品部分,《中國農史》1994年第4期;
100.略述中國古代的竹筍開發,《中國農史》1993年第2期;
101.從《竹譜》看中國古代對竹子的開發利用(署名王乾) ,《古今農業》1993年第3期;
102.古代江南蠶俗述略,《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轉載;
103.早期中國社會的犬文化,《農業考古》1992年第3期;
104.歷史上亞洲季風區再生稻栽培(譯),《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
105.人口壓力與農業起源(譯),《農業考古》1990年第2期;
106.文化進化與農業的起源和傳播(譯),《古今農業》1990年第1期;
107.農業文化——農史研究的新視野,《中國農史》1989年第1期;
108.竹子與中國文化,《文史知識》1988年第10期;
109.《竹譜》與中國早期的竹文化(署名王乾),《古今農業》1988年第2期。 [3] 

王利華學術交流

2015年,赴日本香川大學出席第三屆東亞環境史學大會,被推選為學會主席;
2009年,出席世界第一屆環境史大會(丹麥、挪威),發表學術報告;
2007-2013年,先後3次赴台灣參加東亞環境史學大會,發表主題演講和學術報告;
2003年以來,先後赴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訪學併為研究生授課,曾到柏林自由大學和韓國高麗大學、忠南大學、慶北大學等發表專題學術演講。 [3] 

王利華學術稱號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
2014年入選教育部人才項目特聘教授;
2015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
2015年被評為天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3] 

王利華獲獎記錄

1. 2021年,個人著作《中國環境通史》第一、第二卷,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入選中國歷史研究院組織評選的2019年度史學前沿5部重要著作之一;
2. 2020年,《生態文明》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龔克領銜,本人總策劃、組織和管理);
3. 2020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
4. 2019年,《生態文明》入選天津市“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程(天津市教工委、天津市教委,龔克領銜,本人總策劃、組織和管理);
5. 2018年,《生態文明》入選國家精品在線共享課程(教育部,龔克領銜,本人總策劃、組織和管理);
6. 2018年,獲第八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天津市政府,第三完成人);
7. 2017年,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政府);
8. 2013年,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天津市政府,第一完成人);
9. 2013年,獲第八次優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完成人);
10.2012年,《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
11.2009年,《中國家庭史》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排名第二);
12.2009年,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天津市政府,第四完成人);
13.2006年,《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獲天津市優秀成果三等獎(天津市政府);
14.2004年,《中古華北的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獲天津市優秀成果一等獎(天津市政府);
15.2002年《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獲天津市優秀成果三等獎(天津市政府);
2000年調入南開大學以來,先後獲得本校、社會學術組織和教育平台等類機構頒發、評選的教學和科研成果獎勵約40項/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