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偉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

鎖定
王偉宗,男,中共黨員,山東淄博人,生於1984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1]  博士生導師,宇航學院院長,先進空間推進與能源課題組負責人。
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軍委科技委某專家組成員、分佈式電推進飛行器控制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空天動力聯合會電推進技術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等離子體及應用專委會委員、中國宇航學會航天產業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現為學校重大項目跨學院研究所“空天飛行器技術研究所”的核心成員,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小衞星項目常務副總指揮、某高空高速靶標型號主任設計師。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以及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中國空間科學技術》、《氣體物理》等期刊編委、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和Sustainability客座編輯。 [2] 
中文名
王偉宗
外文名
wangweizong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東淄博
出生日期
1984年4月
畢業院校
西安交通大學
利物浦大學

王偉宗個人履歷

2003-2007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習獲得工學學士和經濟學學士學位。
2007-2013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學習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陝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此期間受中英雙博士聯合培養項目和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生出國項目資助,同時獲得利物浦大學電機工程與電子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工作,擔任特聘研究員。
2015年6月獲得歐盟研究委員會瑪麗·居里學者基金資助(該基金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歐盟資助個人科研的最高獎項之一),在比利時安特衞普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為歐洲科學院院士Annemie Bogaerts教授)。
2018年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宇航推進系工作,主要從事航天器空間電推進原理、智變火箭發動機技術、等離子體輔助能源轉化與利用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 

王偉宗科研成果

迄今為止,在Fuel、ChemSusChem、Plasma Sources Sci. Technol.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SCI索引論文60餘篇(第一/通訊作者論文40篇),其中精選/亮點/VIP/特色文章8篇,2篇論文被選為期刊封面,1篇論文獲得英國皇家物理學會“中國高被引用論文獎”,研究工作得到比利時最高級別報紙De Standaard、Advances in Engineering等多家國際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項,申請10項,其中參與完成的一項專利實現成果轉換和產業應用,榮獲中國國家專利優秀獎。主持歐盟研究委員會瑪麗•居里學者基金、宇航動力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及青年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以及航天科研院所等十幾項課題。其中,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優秀結題。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論壇上做特邀報告三十餘次,並獲得2018亞太等離子體和太赫茲國際會議傑出論文獎和中國電推進學術研討會以及中國“高電壓與放電等離子體”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 [2] 

王偉宗教育成果

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自2018年進入北航工作以來,擔任研究生科學素養課程《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科學研究方法論》、研究生核心課程《等離子體物理基礎》及北航研究生精品課程《航天工程實踐講堂》的課程負責人以及參與講授研究生專業核心課程《電推進技術》、本科生課程《Office Hours》以及高等理工學院《交叉前沿綜合課》,是飛行器動力工程本科專業課程《火箭發動機原理》教學團隊的核心成員。指導本科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與研究性學習,是兩項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獲得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以及首屆全國航空航天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大賽特等獎、京津冀本科畢業設計大賽二等獎(一等獎僅1人)與三等獎、北航“馮如杯”創意大賽特等獎2項。榮獲北航優秀生產實習指導教師一等獎,本科生優秀導師,作為團隊成員指導學生開展大型綜合項目“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發射成功,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人才培養舉措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二等獎各一項。 [2] 

王偉宗研究方向

航天器空間電推進原理及其應用。空間電推進利用電能加熱或電離推進劑加速工質形成高速射流噴出而產生推力推進航天器飛行,具有低成本、高比衝、推力小、控制精度高等優點,是未來空間探索的先進推進技術之一。
航天發動機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利用傳感器等多樣化的信號採集手段對航天發動機的工作運行狀態進行數據採集、分析處理從而對複雜態勢進行感知與監測,發展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工作故障診斷方法。
等離子體空間能源轉化與物質利用。利用地外天體豐富的本地能源(如太陽能或風能等)產生放電等離子體,協同高性能催化劑輔助實現二氧化碳、甲烷或氮氣等原位物質轉化生成深空探測地外生存必需的高品質產品。
研究團隊所在學科“航空宇航科學技術”為全國排名第一的雙一流學科,擁有國際最先進的高真空羽流實驗系統和現代化宇航推進實驗平台,可提供研究工作所需的諸多先進診斷儀器(探針系統、光學診斷系統等),所屬航天推進仿真中心具有萬億次並行計算集羣,將為開展大規模的計算及數據處理提供硬件平台。熱烈歡迎優秀的青年學者到先進空間推進與能源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鼓勵申請境外博士後職位,試行雙博士後制度,境內境外聯合培養。歡迎具有創新意識和鑽研精神的同學到課題組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本科階段的科研創新訓練,對於表現良好的學生,課題組將以科研補貼/團隊獎金等多種形式給予充分的補助。為碩士生/博士生提供每年1-2次國內交流的機會,為博士生提供每兩年1次的國際訪問機會,由課題組負責相關費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