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伯勳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

鎖定
王伯勳(1900-1983),男,漢族,貴州安龍人。先後畢業於貴州省講武堂、重慶陸軍大學。1920年至1924年,歷任黔軍排長、連長、營長,1926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至1927年,在廣東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副官主任,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至1931年,先後任第1軍補充團團長、山東第10軍參謀處長、第10軍31師1 團團長、江蘇陸軍第10師營長、副團長;1931年至1932年,留學日本;1932年至1935年任第25軍第1師參謀長;1935年7月至1937年,任貴州保安團團長、103師參謀長、步兵指揮官;1941年1月至1944年1月,陸軍大學第6期特訓班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遠征軍第8軍82師師長,赴滇西參加了著名的“松山戰役”;此後歷任榮譽1師師長、103師師長、第8師師長、39軍軍長;1949年9月任19兵團副司令。 [1]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南時,王伯勳響應中共和毛主席的號召,於1949年12月在貴州省興義地區通電起義,率國民黨19兵團兩萬多人歸向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民革貴州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委,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交通廳廳長、省政府參事室主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是第一、二、三、五屆省人大常委。1983年11月去世。 [1] 
中文名
王伯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83年11月9日
畢業院校
貴州講武堂
出生地
貴州安龍

目錄

王伯勳人物生平

王伯勳,生於安龍縣城富有的書香之家,4歲啓蒙於私塾,學業極佳。民國元年(1912),轉入新開辦的國民小學。民國3年(1914)修業期滿,榮獲全班第一名,對詩、詞、書、畫略有所識。次年升入貴陽模範中學,刻苦用功,常名列一二名。學習正酣,護國、護法運動發生,王伯勳受其影響,決心改文從武,報效國家,信告家人“立志請纓”,並於民國6年(1917),考入貴州講武堂第二期工兵科。王伯勳認真學習軍事和工兵專業,嚴格要求自己,摸爬滾打,酷似實戰,受到教官好評。 [2] 
在校期間,王伯勳衝破保守勢力阻撓,積極參與王文華何應欽谷正倫等人領導的貴州聲援北京“五四”運動的愛國義舉,反對屈辱賣國,要求取消不平等的“二十一條”,歸還青島,抵制日貨。 [2] 
民國9年(1920),王伯勳以優異成績結業,留校任排長、連長。民國12年(1923)得同鄉楊維和、楊砥之叔侄保薦,到了袁祖銘部任營長。在川參與軍閥混戰兩年多,兩度負傷,回貴州銅仁治療。在此期間,細思參與軍閥混戰賣命,實無意義。國民15年(1926),毅然投奔廣州革命政府,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少校副官、潮梅警備區獨立營長和團參謀長等職,曾與中共黨代表彭湃等人有所接觸。民國16年(1927)8月,奉命阻截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潮、汕地區的賀龍所部被擊傷,轉至上海醫治。民國17年(1928),蔣介石復出任職,“繼續北伐”期間,王伯勳任第十軍參謀處長,兩度孤軍深入北洋軍營壘,智取峯縣,解決敵軍一個旅,得蔣介石犒洋4萬慰勞將士,使貴州部隊聲威一振。後隨軍北進,代理泰安縣長兩月,歸建任第三十師團長,積極整頓軍紀。 [2] 
民國18年(1929)初,蔣介石為削減地方部隊,將第十軍縮編為第十師,王伯勳任團長,先後被派參與蔣、桂、馮、閻戰爭。民國20年(1931)初,王伯勳赴日本求學,“九·一八”事變發生,常參與反抗日軍侵略的示威遊行。次年,“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王伯勳返回祖國參加抗日運動。戰爭結束,王伯勳回貴州任師參謀長,常代何知重師長節制軍旅,參與制定湘、黔邊區的綏靖計劃,清剿地方土匪,調動部隊阻擊紅軍長征。貴州部隊被蔣介石分化調出後,王伯勳仍任保安團長。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發生,全國軍民抗日興起,貴州保安團整編成預備第二師,隨隊挺進江西,參加南潯會戰十數日後,轉至廬山附近阻截日軍進攻。民國27年(1938),王伯勳調任一〇三師參謀長,協助師長何紹周指揮部隊參加武漢保衞戰,殲敵一部。武漢失守,王伯勳隨部到四川酉陽、秀山整補待令。 [2] 
民國30年(1941),王伯勳進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於民國32年(1943)畢業。赴第八軍任第八十二師師長,率師整軍備戰。民國33年(1944),隨軍開赴滇西參加松山戰役,摧毀敵松山陣地,全殲日軍五十六旅團3000餘人,恢復滇緬運輸線,升任副軍長兼師長。 [2] 
抗戰勝利後,王奉令率部到青島打內戰。至民國37年(1948),先後在萊州、臨沂、朱洋等地與共產黨的武裝發生大小戰鬥、戰役數十次,親率兩旅在秦皇島登陸,搶先控制昌黎、唐山之線,阻截人民解放軍。民國37年(1948)夏季,王伯勳得到蔣介石召見,被任命為第三十九軍軍長。9月,全軍以突然行動撤離青島,北上葫蘆島登陸,增援被圍困的東北蔣軍。東北蔣軍大部被殲,王伯勳率該軍由原路返回到江蘇,參加淮海戰役。遭受人民解放軍前堵後截時,王伯勳部充分發揮火炮威力,從解放軍的包圍之中打開缺口逃逸,使全軍未受重創,引起蔣介石重視,親自給王伯勳頒發二等銀輝勳章,任命王伯勳為南京警備區副總司令。部隊尚在調整之中,蔣又於民國38年(1949),令其率三十九軍開赴廣東,保存實力,鞏固後方,準備在大陸作最後決戰。9月,王被任命為十九兵團副司令,阻截由湖南向貴州進軍的人民解放軍。11月初,人民解放軍由湖南向貴州進軍,迅速擊潰十九兵團的黔東防線,於11月15日解放貴陽,西佔黃果樹、鴨池河一線。三十九軍宣佈和平起義,將十九兵團逼入絕境,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王伯勳於12月10日率十九兵團等軍警和地方政權機構和平起義,使民眾免遭兵燹。從1950年起王伯勳先後任貴州省政府交通廳廳長、參事室主任和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於1983年11月9日在貴陽病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