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九齡

(民國官員)

鎖定
王九齡,字竹村,號夢菊,漢族,石門鎮人,生於清光緒庚辰年(1880年)。幼年勤奮好學,上了幾年私墊後,因家貧而中輟,在從事家務勞動之餘,常向鄰里藏書户借書自學,能愛護書籍,信守還期,藏書之家都樂於相助。堅持自學多年,廣採博收,知識較私塾中的傳統儒學更廣泛,第一次赴考獲廩生,隨即入省府貢院就讀,因成績卓優,被清政府選送日本留學,畢業於東京法政大學。
中文名
王九齡
別    名
字竹村,號夢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雲南省雲龍縣石門鎮
出生日期
1880年9月
逝世日期
1951年9月17日
畢業院校
東京法政大學
性    別
豔芳
榮齋

王九齡人物生平

王九齡參加革命

在日本留學期間,接受民主進步思想,追隨孫中山從事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活動,並加入“同盟會”,奉命回雲南活動,後因有人向雲貴總督李經羲(李鴻章孫)告密,李召見當時任雲南留學生經理員的王九齡,表面上讚譽備至,實則別有用心。王九齡覺察到李經羲是清廷忠實官吏,豈能容革命活動,應百倍警惕,於接見的當晚徑自出城,避開大道,徒步返回雲龍,旋又取道緬甸,東渡日本,李經羲密令緝捕革命黨人的企圖才未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楊振鴻(昆明人)自日本回國,與李伯東等密議,建立反清組織“興漢會”。董承志(雲龍人)、王九齡等均為該組織中的堅強分子,辛亥革命前夕,王九齡與其他同盟會員楊大鑄、黃嘉梁(大理人)、王湘(富民人)等投入反帝、反清的大革命運動。民國成立後,王九齡在雲南軍督府、督軍署擔任政務、軍事、外交、財政等方面的重要職務,積極投身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鬥爭,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竭盡全力。
1912年2月,王九齡被任命為安平同知,7月,任呈貢縣知縣,12月升任景東直隸廳長。1916~1919年,再任雲南留日學生經理員、東陸大學董事、名譽校長。1920年8月,任雲南造幣廠會辦、廠長兼充靖國軍總司令部參議官、軍法處長。同年,省政府以“既摧陷帝制,回覆共和,思振興文化,以謀根本之建設”擬議在雲南籌建大學,委王九齡、董澤主其事,設籌備處於翠湖公園水月軒,後因發生事變,籌建告停,1922年,唐繼堯回滇主政,“仍繼前議”,由王九齡、董澤積極籌備建校經費,校址次第解決。籌備處選舉王九齡為名譽校長,董澤為校長,在雲南創辦第一所大學。
1922年,王九齡出任雲南禁煙局督辦、靖國軍軍餉主任、省財政廳長、富滇銀行總行長。下半年,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各派代表在上海法租界古板路組織各省代表聯合辦事處。王九齡與李雁賓為雲南唐繼堯的代表,參與商討倒曹(w)吳(佩孚)事宜,決議凡是指責北京政府的一切措施的通電,都經代表會商後,由鄧漢祥以盧永祥的名義,擬好電稿,送杭州報發;各方通電響應,造成反直系的浩大聲勢。1923年,孫(傳芳)、段(棋瑞)、張(作霖)的代表與各省代表在上海舉行會議,聯名通電反對曹賄選,王九齡是雲南代表。

王九齡崢嶸歲月

1924年11月,段棋瑞經張作霖馮玉祥等擁護到京,組織執政政府,1925年3月,段祺瑞為取得擁有實力的雲南督軍唐繼堯的支持,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任命唐繼堯的代表王九齡為教育總長(這時,王九齡任雲南財政總長兼仕學館副館長),此事引起北京各學校師生的強烈反對。3月16日,段棋瑞令警察總監朱深率武裝保護王上任,一併要教育次長馬敍倫向各校代表進行解釋,馬不從,提出辭職。當時北京學潮以女師大羣起反對依附北洋軍閥、壓迫學生、推行帝國主義和封建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校長楊蔭榆為最激烈,許廣平(女師大學生)在給魯迅的信中寫道:“風潮鬧了數月,不死不活,,又遇着仍抱以女子作女校長為宜的冬烘頭腦,閉着眼問學生‘你們是大多數反對麼?’的人長教育。從此君((指教育總長王九齡)手裏,能夠得到個好校長麼?”魯迅覆信認為:“要之,能在這昏濁的政局中,居然出為高官,清流大約無這種手段。由我看來,王九齡要好得多罷”(見《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兩地書》)。4月13日,王九齡託辭離職,改由章士釗暫兼教育總長職。
1922年年,王九齡出任雲南禁煙局督辦、靖國軍軍餉主任、省財政廳長、富滇銀行總行長.下半年,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各派代表在上海法租界古板路組織各省代表聯合辦事處.王九齡與李雁賓為雲南唐繼堯的代表,參與商討倒曹(W)吳(佩孚)事宜,決議凡是指責北京政府的一切措施的通電,都經代表會商後,由鄧漢祥以盧永祥的名義,擬好電稿,送杭州報發;各方通電響應,造成反直系的浩大聲勢。
1923年年,孫(傳芳)、段(棋-瑞)、張(作霖)的代表與各省代表在上海舉行會議,聯名通電反對曹賄選,王九齡是雲南代表。1924年年11月,段棋瑞經張作霖、馮玉祥等擁護到京,組織執政政府,1925年年3月,段祺瑞為取得擁有實力的雲南督軍唐繼堯的支持,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任命唐繼堯的代表王九齡為教育總長(這時,王九齡任雲南財政總長兼仕學館副館長),此事引起北京各學校師生的強烈反對。3月16日,段棋瑞令警察總監朱深率武裝保護王上任,一併要教育次長馬敍倫向各校代表進行解釋,馬不從,提出辭職。
當時北京學潮以女師大羣起反對依附北洋軍閥、壓迫學生、推行帝國主義和封建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校長楊蔭榆為最激烈,許廣平(女師大學生)在給魯迅的信中寫道:“風潮鬧了數月,不死不活,,又遇着仍抱以女子作女校長為宜的冬烘頭腦,閉着眼問學生‘你們是大多數反對麼?的人長教育.從此君((指教育總長王九齡)手裏,能夠得到個好校長麼?“魯迅覆信認為:“要之,能在這昏濁的政局中,居然出為高官,清流大約無這種手段.由我看來,王九齡要好得多罷“(見”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兩地書“)。4月13日,王九齡託辭離職,改由章士釗暫兼教育總長職。
1927—1948年,王九齡先後任雲南省省務委員、雲南總檢察廳總裁委員、雲南鹽運使、雲南高等法院委員、蒙自海關監督、省議會聯署議員、雲龍縣顧問、雲南省佛教會理事長、佛學院院董、省參議會第一屆三次會議議員等職務。1949年任雲南人民和平促進會會議理事,為促進雲南和平解放,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九齡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與日本留華學生公島大八相識,結為莫逆之交,公島回國後,創辦漢學研究所,王九齡多方協助,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

王九齡退出政界

民國壬申年(1932年),由尤雲龍在昆明倡議成立“南雅詩社”,王九齡與雲南著名文人袁嘉穀趙式銘周鍾嶽、徐之琛、吳梓柏、熊廷權等同為該社成員,相互酬唱,雅稱盛事。
王九齡晚年息政退隱,從事佛學研究,與昆明西山華亭寺方丈虛雲友善,互相探討佛學教義,造詣頗深。1945年,將自己珍藏的大藏經和其它佛經全部獻給華亭寺。今存寺內正殿的楹聯為王九齡所題:“洪流華域,火燎神州,浹熱更相崔,聶此土清涼,古剎重開,十住心中堪息苦;雲歸故山,菊香晚節,因緣曾感夢,試登高眺望,劫灰飛過,三生石上好安禪。”

王九齡晚年歲月

王九齡雖離開家鄉較早,但對故鄉的各項建設十分關切,曾任雲龍縣顧問,為縣政府出謀劃策,對交通、教育等建設做出過貢獻。1912年民國剛建立,作為省參議員的王九齡就建議撥留金泉(寶豐)並鹽課盈興建功果橋,以改善雲龍所產食鹽外運。至1916年,省參議員董坊(寶豐人)再次向省參議會提出修橋提案,當時任督軍署秘書長的王九齡從中多方支持,功果吊橋得以建成。王九齡對幼年渴求知識而無書可讀感受尤深,他把《四庫備要》等書籍慷慨贈送給雲龍中學。
1950年,王九齡將畢生珍藏的文物古籍捐獻給省人民政府,並以宗教界民主人士身份,參加雲南省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1951年9月17日在昆明病逝,終年71歲。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雲龍縣委,雲龍縣人民政府編. 雲龍風物誌[M].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8.0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