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麈

鎖定
玉麈,漢語詞語,讀音yù zhǔ,即玉柄麈尾。 麈,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出自《晉書》卷四十三。
中文名
玉麈
典    源
《晉書》卷四十三
釋    義
麈,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
注    音
ㄩˋ ㄓㄨˇ
拼    音
yù zhǔ

目錄

玉麈解釋

即玉柄麈尾。 麈,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在古代色情小説中,玉麈常用來借指男人的性器官。

玉麈典源

晉書》卷四十三〈王戎列傳·(從弟)王衍〉~236~
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累居顯職,後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衍嘗喪幼子,山簡吊之。衍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衍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於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1] 
典源譯文
正始年間(240~249),何晏、王弼等繼承發揚《老子》、《莊子》思想,提出論點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這東西,可以揭開萬物的規律,使人事各得其宜,它是無處不存在的。陰陽依賴它以化成萬物,萬物依賴它以生成有形之體,賢者依賴它以修成自己的美德,不肖者依賴它可以免除災禍。所以無大有用於人,無爵即可以大貴了。”王衍很推崇這種理論。只有裴危頁認為這種理論是錯誤的,寫文章加以駁難諷譏,而王衍不予理睬,我行我素。王衍既有盛才,又有美貌,聰敏若神,常自比子貢。加之聲名狼藉,為當世人所注目,擅長玄言,只以談《老》、《莊》為事。常常拿着玉柄塵尾,手與玉柄同色。對《老》、《莊》中他認為不妥的義理,隨口加以更改,世人號稱“口中雌黃”。朝野多有趨附者,稱為“一世龍門”。王衍屢次居顯要官職,後進之士,莫不仰慕仿效。被推薦登朝入仕的,第一個被稱道的就是王衍。矜持清高,虛浮荒誕,遂成為一代風氣。王衍曾有一幼子夭折,山簡前去弔唁,王衍悲痛得無法剋制,山簡説:“懷抱中的小孩,何必這樣悲痛呢。”王衍説:“聖人會忘掉情,下等人不知道什麼是情,這樣看來,情都集中在我們這些人身上了。”山簡很佩服這話説得好,自己也悲痛起來了。 [2] 

玉麈出處

盧照鄰行路難》詩:“金貂有時換美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姜夔 《湘月》詞:“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李東陽《送文宗儒太僕還南寺》詩:“錦囊秀句壓騷人,玉麈雄談驚坐客。”
龔自珍 《行路易》詩:“袖中芳草豈不香,手中玉麈豈不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