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米紋枯病

鎖定
玉米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為害葉鞘,其次是葉片、果穗及其包葉。其主要症狀為葉鞘基部及葉片產生淡褐色水漬狀小斑或雲紋狀的灰白色大斑,最終導致葉鞘腐敗、葉片枯死。 [1] 
玉米紋枯病是玉米生產中的一種重要病害,在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地塊減產30-40%。引發玉米紋枯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温度和濕度;25-30℃氣温、90%的濕度是引發玉米紋枯病的重要氣候條件。炎熱夏季的長雨期通常是玉米紋枯病的高發期。 [1-2] 
玉米紋枯病的治理策略上樹立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指導思想。在零星或輕發生區採取應用抗病品種和農業治理措施;在中度或重發生區,要採取綜合治理的方法從根本上控制該病的發生,切忌單一採用化學防治來控制。 [2] 
中文名
玉米紋枯病
外文名
corn sheath blight
危害作物
玉米
為害部位
葉鞘、莖稈、果穗
病    原
立枯絲核菌

玉米紋枯病病原特徵

立枯絲核菌-擔子和擔孢子 立枯絲核菌-擔子和擔孢子
玉米紋枯病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初生菌絲無色,較細,分隔距離較大。分枝近直角或鋭角,分枝處大多有縊縮現象,離分枝不遠有隔膜。菌絲體的細胞間,經常不斷髮生細胞融合,進行以核為單位的基因交換。處在異核體狀態下的不同基因重組,由營養菌絲過渡到生殖菌絲,寬度加大,長度縮短,分枝密。細胞核的數目由多核變成了雙核。雙核菌絲一再分枝, 最後膨大形成原擔子。原擔子內的兩個單相核進行細胞核融合而成一個雙相核,經過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形成4個單相核,在擔子上形成4個擔孢子梗,核移到柄的頂端形成擔孢子。隨着菌齡和分枝的增加,新分枝的菌絲細胞逐漸變粗短,達一定程度後糾結成菌核。菌核組成細胞不定,有圓形、饅頭形、橢圓形或融成大團塊,表面粗糙,細胞聯結處有明顯縊縮。 [3] 
玉米紋枯病的初生菌絲和組成菌核的細胞最粗,細胞長度中等,菌核最大,一般單個菌核直徑為1-5毫米,最大可達15毫米以上。斷面為外層與內層,外層為死細胞腔,內層為生活的細胞層。菌核的顏色最深,初生菌核為白色,後變為不同程度的褐色,越年菌核有時呈灰白色。立枯絲核菌除為害玉米外,還可侵害水稻、小麥、大麥、高梁等多種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雙子葉作物 [3] 
此外禾穀絲核菌Rhizoctonia zeae)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絲融合羣也是該病重要的病源菌,但引發典型症狀的主要是立枯絲核菌。中國西南地區廣泛分佈着AG-4、AG-11兩個菌絲融合羣,該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 [4] 

玉米紋枯病為害症狀

玉米紋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葉鞘,其次是葉片、果穗及其包葉。發病嚴重時,能侵入堅實的莖稈,但一般不引起倒伏。最初從莖基部葉鞘感病,後侵染葉片及向上蔓延。發病初期,先出現水漬狀灰綠色的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由灰綠色逐漸變成白色至淡黃色,後期變為紅褐色雲紋斑塊。葉鞘受害後,病菌常透過葉鞘而為害莖稈,形成下陷的黑褐色斑塊。濕度大時,病斑上常出現很多白黴,即菌絲和擔孢子。温度較高或植株生長後期,不適合病菌擴大為害時,即產生菌核。菌核初為白色,老熟後呈褐色。當環境條件適宜,病斑迅速擴大發展,葉片萎蔫,植株似水燙過一樣呈暗綠色腐爛而枯死。 [3] 

玉米紋枯病侵染循環

玉米紋枯病屬於土傳病害,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和以菌絲菌核在病殘體上越冬。菌核萌發產生菌絲或以病株上存活的菌絲接觸寄主莖基部而入侵,表面形成病斑後,病菌氣生菌絲伸長,向上部葉鞘發展,病菌常透過葉鞘而為害莖稈,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塊。濕度大時,病斑長出許多白黴狀菌絲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力傳播造成再次侵染。病菌可通過表皮、氣孔和自然孔口三種途徑侵入寄主,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為主。 [5] 

玉米紋枯病流行規律

  • 主要因素
適宜的温度、濕度、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長過茂、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田間封閉都是引發玉米紋枯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乾旱和低温條件不利於玉米紋枯病病原菌的生長髮育,因此通常不會發生此種病害。但是一旦温度較高,又具備良好的濕度和土壤條件就會促進玉米紋枯病病原菌的生長,從而引發病害。 [1] 
  • 玉米品種
不同玉米品種玉米紋枯病的發生率有一定的差異,有研究表明植株低矮、闊葉的玉米品種對玉米紋枯病的抗性很低,發病率更高;此外雜交玉米品種及玉米穗低矮的玉米品種的病害發病率均高於其他品種。 [1] 
  • 氣候因素
玉米紋枯病是一種高温高濕玉米病害,受氣候影響較大。温度超過24℃,田間濕度較高,玉米紋枯病開始發作,隨着温度和濕度的升高發病率也逐漸升高。一般6、7月份濕度和温度較高的季節是玉米紋枯病的高發期。 [1] 
  • 田間管理
植株的生長情況、地勢、土壤通透性、田地排水性能、肥料使用都會對玉米紋枯病造成影響。玉米植株生長不健壯,相應的抗病還能力機會減弱,因此玉米紋枯病的發生率自然會提高。如果植株過於密集,田地通風性能差、土壤通透性不好,不利於通風,會相應的增加田地的濕度和温度,為玉米紋枯病生長提供較好的環境條件。此外地勢過低也會增加田地的濕度,不利於排水,水分堆積,也為玉米紋枯病病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另外有研究發現氮肥的過量使用也會催生玉米紋枯病的發生,而鉀肥則對玉米紋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 

玉米紋枯病防治方法

為了防止玉米紋枯病從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難度,減輕危害,治理策略上樹立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指導思想。在玉米紋枯病零星或輕發生區採取應用抗病品種和農業治理措施,即可控制其危害,並壓低田間菌源基數。在玉米紋枯病中度或重發生區,要採取綜合治理的方法從根本上控制該病的發生,切忌單一採用化學防治來控制。 [2] 

玉米紋枯病農業防治

  • 種植抗病品種:應選擇葉片大小適中並向上傾斜生長的品種,如豫玉26號浚單18號濟單7號等品種。葉片過於寬大,生育期長的雜交品種不利於通風透光,發病重。 [2] 
  • 科學運籌肥料:施足基肥,適施氮肥,增施有機肥,補施鉀肥,配施磷鋅肥。 [2] 
  • 合理密植:提倡寬窄行種植或擴行縮株種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 [2] 
  • 加強田間管理:配套田間溝系,降低田間濕度,控制發病條件。培土壅根防倒伏,抑制菌絲生長。 [2] 
  • 化學除草或人工除草:使用土壤封閉除草技術或人工鋤地,除去雜草,可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發病。
  • 清潔田園:摘除基部老葉病葉,帶出田外銷燬。在改善田間小環境的同時,也不影響產量。玉米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進行深耕翻土,以消滅越冬菌源。 [2] 
  • 茬口輪作:病害嚴重地塊,實行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如種植大豆花生等。 [2] 

玉米紋枯病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儘可能使用包衣種子,沒有包衣種子的每畝用10毫升適樂時對水200克拌種或用12.5%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濕性粉劑10克對水200克千克拌種千克2-3千克。 [2] 
  • 適時施藥防治:田間病株率在3-5%時,每畝用5%井岡黴素100-150毫升,或12.5%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濕性粉劑30克,或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50克,或20%紋枯淨可濕性粉劑25克,對水50-60千克,對準發病部位均勻噴霧。一般間隔7-10天再用藥防治1次,連噴2次,可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 [2] 
參考資料
  • 1.    蔡容. 玉米紋枯病發病規律與防治[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6, (29):83.
  • 2.    張海珍. 玉米紋枯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J]. 河南農業, 2018, (7):45.
  •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12:472-473
  • 4.    甘繼紅, 裴立志, 何恩寶. 玉米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 湖北植保, 2018, (1):35-36.
  • 5.    王燕.玉米病蟲害原色圖譜.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