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米矮花葉病

鎖定
玉米矮花葉病又名玉米花葉條紋病、黃綠條紋病,是由玉米矮花葉病病毒引起的、發生在玉米上的一種病害。玉米矮花葉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受害較重。植株初時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色小點或斑紋,沿葉脈排列,然後葉色變黃,有的甚至直接乾枯。 [1-2] 
玉米矮花葉病是世界也是中國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國分佈甚廣,玉米重要栽培區都有此病發生。但只在中國華北的大部,西南及西北地區的局部為害較重,一般損失3-10%。 [7] 
玉米矮花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輪作,選用抗耐病品種,深翻曬白、平整作畦,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拔除田間病株的農業防治以及其他化學防治方法。 [6] 
中文名
玉米矮花葉病
別    名
玉米花葉條紋病、 黃綠條紋病
為害作物
玉米
為害部位
葉脈、葉片
病    原
玉米矮花葉病病毒

玉米矮花葉病病原特徵

玉米矮花葉病病毒及介體
玉米矮花葉病病毒及介體(2張)
玉米矮花葉病是由玉米矮花葉病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irus,簡稱MDMV)引起的。其粒體是長條狀的,尺度為750納米×(12-15)納米(中國測定為(625-725)納米×13納米)。鈍化温度為56℃(中國測定為55-60℃),稀釋終點為100-10000倍(中國測定為1000-2000倍)。體外存活期(20℃)為1-2天。有人在寄主細胞中發現有風輪狀的內含體。病毒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種,自然情況下,主要由蚜蟲傳染。有12種蚜蟲能傳染這種病毒,主要有玉米葉蚜、高粲縊管蚜、麥二叉蚜、棉蚜、麥長管蚜、桃蚜、苜蓿蚜、粟蚜、豚草蚜、豌豆蚜等。傳毒為非持久性型,寄主範圍很廣,除玉米外,還有高粱、穀子、甜蘆粟、糜子、稷、蘇丹草及許多雜草(蟋蟀草、狗尾草、芒草、稗草、畫眉草、馬唐、牛鞭草等)。 [2]  [4] 

玉米矮花葉病為害症狀

玉米矮花葉病-為害症狀
玉米矮花葉病-為害症狀(3張)
玉米矮花葉病主要在玉米幼苗至抽雄前感病。病株最初在心葉基部的細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斷續排列,呈典型的條點花葉狀。病部受粗葉脈限制擴展,脈緣綠色,但易越過細葉脈形成較寬的褪綠條紋,顯出黃綠相間的條紋症狀。如條件適宜,病部擴展則不受粗脈或中脈的限制,迅速擴展至全葉,形成黃綠二色相間的花葉症狀,重病葉變黃,組織脆硬易折,最後葉尖、葉緣變紅紫乾枯。果穗的苞葉有時也可顯現花葉症狀。感病品種苗期感病後,株高僅為健株的1/2-1/3,不能抽穗或抽而不實,在收穫前即死亡。拔節至抽穗前感病,株高為健株的1/2-4/5,若管理得好,氣温較高,受害減少。抽穗前後感病時,株高接近正常,產量基本無損失。病株根系不發達,後期易萎縮腐爛,引致其他菌類腐生。 [1] 

玉米矮花葉病分佈範圍

玉米矮花葉病在中國遼寧、河北、山西、四川、河南、北京、天津、甘肅、山東、陝西、內蒙古、浙江、廣東、江蘇、新疆等地均有發生,但在西北、華北地區一些省的平原地區發病較重。 [5] 

玉米矮花葉病侵染循環

玉米矮花葉病病毒主要在雀麥、牛鞭草等多年禾本科雜草上越冬,成為主要的初侵染源。帶毒種子出苗後成為田間的發病中心。病毒主要靠蚜蟲擴散和傳播,蚜蟲從病毒的越冬寄主植物上取食獲毒,再遷飛到玉米苗上取食進行傳毒。發病後的植株和種子帶毒苗作為田間的中心毒源,隨着蚜蟲的取食活動,病毒被傳向四周。傳毒蚜蟲主要有玉米蚜禾穀縊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棉蚜、桃蚜等23種,以非持久性方式進行傳毒,及吸毒後馬上傳毒,很快又失去傳毒能力。葉片間的摩擦也可以傳毒。玉米收穫後,帶毒蚜蟲又遷飛到雜草上傳毒越冬。 [3] 

玉米矮花葉病流行規律

品種是影響病毒流行的主要因素,栽培制度及田間環境條件等也是主要因素。 [1] 
品種:病毒只能在種植大量感病品種的地區流行。河南省的感病品種是新單1號、2號,新雙3號,羣單105,宛早1號,維爾156,煙三6號等。鄭單2號,豐三1號,豐單1號等則是抗病品種。 [1] 
降雨:6、7月份正是玉米需水時期,若降雨次數多及降雨量較充沛,玉米生長髮育快,適期抽雄,可較快地渡過感病期,病害發生就輕。同時這個階段正是傳毒蚜蟲大量遷飛的季節,降雨多不利於它的遷飛,能減少蚜蟲的傳毒機會。 [1] 
温度:夏玉米幼苗生長期間,在氣温較高的地區病害不易流行,在氣温較低的地區則常有流行,故發病地城多在黃河以北。據觀察,凡旬平均氣温達27℃以上時,玉米幼苗生長快而健壯,病株症狀臧輕或出現隱蔽現象。 [1] 
土壤:地邊、田溝雜草少的病輕,土壤肥沃,保水力強的粗質壤土病也輕。 [1] 
播種期:夏玉米凡早播的病輕, 遲播的病重。 [1] 
毒源數量:一般春玉米發病輕於夏玉米,原因是毒原數量小,以及傳毒蚜蟲在春季的遷飛活動較夏玉米生長期為少,蚜蟲的數量和遷飛活動又受到天敵和氣候條件的影響。 [1] 

玉米矮花葉病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葉病農業防治

1.輪作:對已發生病害的玉米種植地進行輪作換茬,減少田間病毒的積累,有利於減輕病害的發生。 [6] 
2.選用抗、耐病品種:可選用農大3138、豫玉22、蘇玉19號、蘇玉20號等抗病豐產良種。 [6] 
3.深翻曬白,清潔田園:播種前,地塊應充分深翻曬白、平整作畦,並清除田間及其周圍雜草,集中燒燬或漚肥,減少田間病源和蟲源。 [6] 
4.加強栽培管理:一是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實行氮、磷、鉀平衡施肥,及時適量追肥。二是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渠,防止濕氣滯留;高温乾旱時適當灌水或澆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為害及傳播,但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避免陰雨天進行農事操作。三是適時中耕、除草、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6] 
5.及時拔除田間病株,清除病殘體:早期玉米田出現矮花葉病的病株時,要及時拔除並帶出田外深埋或燒燬,玉米收穫後對田間的殘枝落葉要徹底清除乾淨,以減少傳染源。 [6] 

玉米矮花葉病化學防治

1.藥劑拌種:可用內吸性殺蟲劑對種子進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苗期蚜蟲,減輕苗期矮花葉病的傳播;也可用種衣劑拌種,不僅可防治蚜蟲,還有利於培養壯苗,提高玉米的抗病力。 [6] 
2.及時消滅傳毒蟲源:從苗期開始防治蚜蟲,可選用3%啶蟲咪乳油2000倍液或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噴藥時,玉米田周圍的雜草也要噴施,可降低蟲口密度。必要時,可用克無蹤或農達等除草劑對田邊地頭進行噴霧,殺死田邊雜草,尤其是多年生雜草,以降低蚜蟲基數。 [6] 
3.藥劑防治:抓緊在發病初期,選用5%菌毒清水劑300倍液、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病毒A可濕性粉劑400倍液、20%病毒靈水溶劑500倍液等,交替施用。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同時配合施用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植物動力2003、農家寶、蕓薹素等,增強植株抗病補償能力。根據生產實踐,一旦發現田間有玉米發病,應立即施藥,並結合澆水追肥,可取得較好的保產效果。 [6] 
參考資料
  • 1.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17-418
  • 2.    孫穎,王向陽編著.植物保護技術手冊[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7.05:12
  • 3.    王朝倫,王震,康超主編.玉米生產實用技術[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4.11.:36-37
  • 4.    北京農業大學主編.農業植物病理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05:175-176
  • 5.    馮建國,徐作珽著.玉米病蟲草害防治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03:13
  • 6.    徐月華.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生與防治[J]:福建農業科技,2009:60-61
  • 7.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1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