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米圓斑病

鎖定
玉米圓斑病是由炭色長蠕孢引起的、發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侵染果穗、葉片、苞葉,葉鞘也可受害。
玉米圓斑病主要發生在中國吉林河北省。温度高低、濕度大小與玉米圓斑病流行關係極大,氣温25℃左右,田間空氣相對濕度高於85%,降水頻繁可造成病害流行。
選用抗病自交系組配抗病雜交種,是防治玉米圓斑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在制種田裏發現組配自交系果穗感染玉米圓斑病時,可用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或膠懸劑250-500倍液,在果穗冒尖期噴霧防治,灌漿期再噴一次。此外,應結合農業措施,在玉米收穫後應及時耕翻土壤將病殘體深埋土中,減少菌源。 [1] 
中文名
玉米圓斑病
為害部位
果穗、苞葉、葉片、葉鞘
為害作物
玉米
病    原
玉米圓斑離蠕孢菌

玉米圓斑病病原特徵

病原及症狀
病原及症狀(2張)
玉米圓斑病病原為玉米生平臍蠕孢(Bipolarisn zeicola (Stout) Shoem.),屬真菌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平臍蠕孢屬。分生孢子長橢圓形,中部最粗,兩端漸細,兩頂端細胞鈍圓形,多數直,少數向一方彎曲,胞壁較厚,有4-10個隔膜,大小(33-105)微米×(12-17)微米,臍點不明顯。有性態為炭色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carbonum Nelson)屬子囊菌亞門,異宗配合,分生孢子梗深褐色,單生或2-6根束生,直立或有膝狀曲折。在玉米葉、大麥粒等人工培養基質上產生。此菌有小種分化。玉米對1號小種的抗性呈單基因遺傳。 [1-2] 
玉米生平臍蠕孢菌的生長温度範圍在5-35℃,最適生長温度是25℃,在5-25℃,隨着温度的增加生長速度越快,15℃以下或30℃以上生長較緩慢,38℃菌絲停止生長。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發,最適孢子萌發温度為28℃,在5-28℃時,隨温度的增加萌發率增高,5℃以下或40℃以上分生孢子幾乎不萌發。病原菌的pH值有較寬的生長範圍,在pH值2-12範圍內都能生長,但最適宜生長的pH值為7,菌落直徑達35.3毫米;在pH值4-9,病原菌菌絲生長較快,當pH值<4或pH值>9時菌絲生長較慢。pH值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也較大,分生孢子在pH值3-11的溶液中均可萌發,但在酸性條件下有利於孢子萌發,鹼性溶液不利於分生孢子的萌發,在pH值為5時萌發率最高,在pH值3-7分生孢子萌發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當溶液pH值達到8以上時,萌發率大大降低。光照對病原物的生長沒有太大的影響。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和形態沒有明顯差異。光照和黑暗處理間分生孢子萌發率無明顯差異,孢子萌發對光照表現不敏感。
玉米生平臍蠕孢寄主範圍窄,自然條件下只侵害玉米;人工接種時,在高粱甘蔗蘇丹草上可產生微小的紫色斑點。 [1] 

玉米圓斑病為害症狀

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2張)
病菌主要侵染果穗、葉片、苞葉,葉鞘也可受害。果穗受害後引起穗腐,先從穗頂或穗基部的苞葉上發病,向果穗內部擴展,受害玉米子粒和穗軸變黑凹陷,致果穗變形彎曲,子粒變黑、乾癟,後期子粒表面和苞葉上長滿黑色黴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 
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水浸狀,淡綠黃色小斑點,擴大後呈圓形斑,有同心輪紋,中央淡褐色,邊緣褐色,具黃綠色暈圈,大小為(3-13)毫米×(3-5)毫米。有時出現長條線形病斑,大小為(10-30)毫米×(1-3)毫米。病斑上着生黑色黴層,苞葉和葉鞘上病斑呈褐色圓形,表面也密生黑色黴層。 [1] 

玉米圓斑病侵染循環

玉米圓斑病一般穗部發病重,所以病菌可在果穗上潛伏越冬。翌年帶菌種子的傳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種子不能發芽而腐爛在土壤中,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殘留的病株也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越冬病菌傳播到玉米植株上,經1-2天潛育萌發侵入。病斑上產生病菌,借風雨傳播,引起葉斑或穗腐,可進行多次再侵染。 [3] 

玉米圓斑病流行規律

玉米圓斑病的發生與流行,除與感病的玉米品種有關外,病原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間菌量積累的速度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苗期發病比較普遍,説明當地存在一定數量的越冬菌源和有適於病原菌滋生擴展的環境條件。苗期到玉米抽雄前後如環境條件均較適合,則病原菌通過多次重複侵染,迅速積累較多的菌量,就可在玉米出穗期間形成大流行,導致產量上的嚴重損失。春玉米的情況有所不同,一般發病較晚,在前期病害擴展較慢,很難在短時期內積累起大量菌量,而到玉米生長後期,即使病害擴展加快,積累了較大量的菌量,也往往由於玉米已接近成熟,一般不致引起嚴重損失。 [4] 
温度和水分條件對玉米圓斑病的發生和流行最為重要。在具備適温的條件下,如再有充足的水分(降雨),病勢會迅速發展,很易導致大流行。在中國華北春玉米地區,7-8月間温度適於玉米圓斑病的發生流行,玉米也正處在拔節出穗階段,如果降雨日數多,或結露時間長,田間相對濕度大,則往往會引起玉米圓斑病的大流行。 [4] 

玉米圓斑病防治方法

  • 植物檢疫:加強植物檢疫,嚴禁從病區調種。 [3] 
  •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在玉米出苗前徹底處理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此外,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加強栽培管理,重病地塊可實行輪作換茬,均可減輕玉米圓斑病的發生和危害。 [3]  [1] 
  • 化學防治:在玉米吐絲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絲時,向果穗上噴灑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次。對感病品種也可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對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種,於果穗青尖期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 [3] 
參考資料
  • 1.    安瑞軍.玉米田病蟲草害及其防治技術.內蒙古: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8:68
  • 2.    方中達.中國農業植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1:72-73
  • 3.    孫元峯,杜海洋.作物種子病蟲害防治技術.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09:72-73
  • 4.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