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玄真子

(張志和的著作)

鎖定
《玄真子》是一本書,作者是張志和南浦尉。唐寶應元年(762),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二年,開始撰寫《玄真子》。
中文名
玄真子
作    者
張志和
出版地
唐代
其他作品
《太易》十五卷

玄真子作者簡介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衞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時間長了,張志和的哥哥張鶴齡擔心他浪跡不回,便出錢在紹興為他蓋了一間能長住的茅齋,稱搆茆堂,供張志和安居自娛。唐大曆九年(774),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第二次在太湖一帶漁隱,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以有無為宗,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5]  。他的著作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易》十五卷;另有《玄真子》十二卷凡三萬言。此書大部分已經價失,今僅存《玄真子外篇》三卷 [6] 

玄真子人物經歷

《玄真子》作者張志和 《玄真子》作者張志和
張志和,本名龜齡,字子同。十六歲明經及第,後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 [2]  作者非道士,其書亦極少直接涉及道教內容。《玄真子》據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雲原書有十二卷。張志和既為山川隱逸,著作玄妙,故後世傳為神仙中人。但後被道士收錄《道藏》入太玄部,體現了道教對其道家理論的迫切需求。又《四庫提要》著錄此書一卷。書分三篇,上卷曰《碧虛》、中卷曰《鸑鷟》、下卷曰《濤之靈》。 [3] 
他的著作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易》十五卷;另有《玄真子》十二卷。《玄真子》,是一部闡發玄理的哲學著作,又是一部造境奇幻詭譎,文筆古雅,辭彩藻繪,風格恣肆,富於浪漫情趣的文學作品。它雜寓言、重言、巵言於一身;時政得失,人事藏否,身世遭遇隱幽其中,諷煉、程戒、規勸寄於言外。詞旨辨博,饒有名理,入世淺者,取山水之致以澄其神,出世真者,領文章之氣以生其韻。
是故《玄真子》在其問世之日起,即引起當時學界的關注,或著錄,或評論,或作“內解”。闡發其真諦。在當時風靡一時。是一部非常有影晌的著作。但也因其玄奧隱晦難為社會下層人士所接受,故流傳不廣。其書大部分已經失佚,今僅存《玄真子外篇》三卷 [1] 

玄真子作品簡介

《玄真子外篇》作者張志和,本名龜齡,字子同。十六歲明經及第,後被貶官,浪跡江湖。他不屬於某個道團,只是個落魄文人。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説他著書十二卷,凡三萬言,號《玄真子》。今只存《玄真子外篇》,七千餘字。
《玄真子外篇》認為,一切有都是暫時的,只有虛無永久不朽。有,不可看成是有;不有,也不可就把它看成不有。至於真和玄,也是如此:
之玄也,之真也,無玄而玄,是謂真玄;無真而真,是謂玄真……真真乎玄,玄玄乎真。玄乎無,真乎真,真真乎無,玄玄乎玄,然後登太寥之天。
《玄真子外篇》反對對事物進行分別,認為在物的盡頭處,一切差別都融合為一。不分美醜善惡,自然也不會受外物引誘。《玄真子》以自己的方式,為道教的心靈脩養找到了本體論的根據。 [4] 

玄真子成書經過

廣德元年(763),安祿山之亂結束。張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漁隱,窮理盡性,眇觀萬物,繼續撰寫《玄真子》,作《空洞歌》詩: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無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愨然,其形團圞。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
此詩之內容乃張志和所著《玄真子》之宗旨所在。乃是繼承發展了莊子道無上無宗,無始亦無終之説。
《玄真子》行文類《莊子》《列子》,全以寓言寫出,言相對性之哲理。
每卷各有一篇。上卷為《碧虛》,中卷為《鸑鷟》,下卷為《濤之靈》。均設寓言問答,辨析造化、有無、方圓、大小諸理,文體相仿《莊》《列》,其文玄遠。如他解釋玄真説:“無自而然是謂玄然,無造而化是謂真化,之玄也,之真也,無玄而玄是謂真玄,無真而真是謂玄真。”其旨歸於道家虛無玄妙之説。
廣德二年(764),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
玄真子 以文學方式闡述玄理的道家著作。《碧虛》、《鸑鷟》、《濤之靈》。闡述道的至高無上,以及對它的領悟方式。把道歸結為沖虛真無,是不存在任何差異的境界。

玄真子篇章介紹

《碧虛》講述造化之道的散文。用《列子》虛論結合《呂氏春秋》圓道。説明道是不可以用經驗去觀察、不可能用思維去把握的。道不可以名言概念而得知,但並不是説道完全不可為人知曉。造化一旦興起,萬事萬物(包括物體意識觀念)都相應地產生,併發揮各自所具有的特殊功能。造化之道本無所謂有與無等等概念。諸般萬態只是造化之道呈現的具體狀態。就“造化”本身而言,有與無互為本原,無是有之無,有是無之有。就萬物與造化之道而言,造化之道是“冥靈精”、“茫唐荒”、“殊萬形”、“異萬心”,因而“難明”、“難詳”、“無窮”、“無方”。“造化之道”能夠“同萬形之殊,殊萬形之同,一萬心之異,異萬心之一”,反映出道是“同”與“殊”、“異”與“一”的辯證統一,也説明了道與形 (具體的物物體體)和心(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等事)是“同”與“殊”、“異”與“一”的辯證統一關係。也是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理解和對莊子“萬物齊一”思想的發展。
玄真子 玄真子
鸑鷟》歌頌自然之道的散文。通過寓言表現道的至高無上,以及對道的領悟方式。全文分兩段。前一部分,先是風雲雷海火日地天空九種自然現象自我誇耀,互不相讓。然後引出超越九者之上的道.用虛無初如、遺遐明默、愨博玄園12個字概括道的特徵。並且逐一加以解釋。然後論述德,得道為德,羅列得道對象時。所用句式模仿《莊子·大宗師》。第2段,先是燭腹、篋軀、負垢、根蟬諸蟲自誇養護之術,後由眩華説出遭境是最好的養護之所,主張。寂歸乎太虛,能遊乎不物之域”。此文本於老莊的道論麗作,在描繪道的形態時,對於它的神秘性渲染得更為充分,對其特徵也概括得非常全面。
《濤之靈》論述道的內涵的散文。論述道的沖虛性。全文分3段。首段由各種自然現象的相互作用和變化,引出生和死、有和無的關係。“死生之會,不能變至人之神”。“神不變,故至人無死生之恐者矣。”要求人忘掉生死,同時又提出,對有和無也要從共時性和歷時性兩方面加以溝通。中間部分是影和光的對話,與《莊子·齊物論》罔兩問影一節類似,但叉有所發揮。最後一段由寂和默的對立發端.用以反襯無任何差別存在的道境。“夫真一者。無一無二,無寂無默。無是四者,又無其無。斯謂之真無矣。”真無、真一,指的是道。通過一番辯論,寂和默都歸於道境,進入所謂的真無之域、太無之寰。

玄真子書籍內容

玄真子對文藝多所通曉,凡詩歌、書畫、擊鼓、吹笛無不精工。在隱居期間,潛心觀察自然,研究自然,探究道學玄理,埋頭學術著作。吸收其父《南華象説》和《沖虛白馬非馬證》理論,模仿《莊子》、《列子》方法解釋老子《道德經》虛無玄妙、玄之又玄的哲理,撰寫《玄真子》十二卷。其書直接繼承先秦老莊,列子虛論,玄學道論。此書多假設寓言問答,運用道家固有的哲學展開論辨,以論述天地造化、同乎時、異乎時、有無、方圓、大小等哲理問題。
《玄真子》一書,行文格調頗似《莊子》,描寫紫微之帝掌管天,碧虛之帝掌管空,祇卑掌管地,全以寓言寫出。其言博大恢宏,而且從相對主義的沉思中悟出許多辯證法的真理。張志和在天文學上亦有精深的造詣。亦對潮、銀河、雷、電、虹、表面張力、視覺暫留、視錯覺等物理知識進行了分析研究,並對他的人造虹霓實驗作出了新的解釋。反映了道家自然觀思想。書中在闡述道家思想時,往往以自然科學知識為論據。因此,《玄真子》中包含了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尤以下卷《濤之靈》更為突出。

玄真子記載

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雲:“著書十二卷,凡三萬言,號《玄真子》,遂以稱焉。客或以其文論道縱橫,謂之造化鼓吹,京兆韋誼為作內解。”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隱逸》雲:“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誼)者,為撰內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