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龍江蹄蓋蕨

鎖定
獨龍江蹄蓋蕨(Athyrium dulongicola W. M. Chu)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本種屬長江蹄蓋蕨系 Ser. 4. Iseana Z. R. Wang ,系模式種Athyrium iseanum Rosenst,葉片闊卵形、卵形或長圓形,二回羽狀小羽片羽裂;葉軸及羽軸下面被短毛,罕無毛;葉柄基部鱗片淺褐色,較薄,小羽片較狹長,小脈下面不凸出,羽片及小羽片上面沿中肋蒼白色;分離羽片一般不超過15對,有柄。
中文名
獨龍江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dulongicola W. M. Chu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3]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獨龍江蹄蓋蕨

獨龍江蹄蓋蕨形態特徵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長圓形、彎鈎形、馬蹄形或圓腎形,着生於小脈基部,常靠近小羽片中肋排列。孢子完全敗育。

獨龍江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0-3200米的地區。

獨龍江蹄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貢山獨龍江鄉高黎貢山)。

獨龍江蹄蓋蕨相似植物

獨龍江蹄蓋蕨
獨龍江蹄蓋蕨(7張)
本種形體近川滇蹄蓋蕨 A. mackinnonii (Hope) C.Chr., 但較粗壯,葉柄基部鱗片淺褐色,較薄,小羽片較狹長,小脈下面不凸出,羽片及小羽片上面沿中肋蒼白色,孢子囊羣着生於小脈基部,常靠近小羽片中肋排列。孢子完全敗育。可能是 A. maekinnonii 與另一親本的雜交種
獨龍江蹄蓋蕨 正名為:紅苞蹄蓋蕨 Athyrium nakanoi [1] 
紅苞蹄蓋蕨(台灣灣植物誌)毛軸蹄蓋蕨、獨龍江蹄蓋蕨(中國蕨類植物孢子形態)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被黑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 (10-)30-38 (-50) 釐米;葉柄長8-14 (-18) 釐米,基部直徑1-1.5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被黑褐色短腺毛和褐色小鱗片;葉片披針形,長 (7-)22-28 (-32)釐米,寬 (2.5-)3-4.5 (-7) 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狹,一回羽狀;羽片16-18對,互生,近平展,有柄(長約1毫米),基部1-2對略縮短,斜向下,中部羽片長圓形,長(l-)2-2. 5(-3.5)釐米,寬 (5-) 6-7 (-12) 毫米,先端鈍尖,並有短鋸齒,基部極不對稱,上側顯著耳狀凸起,耳片舌狀長圓形或近三角形,長4-7毫米,鈍尖頭,全緣或略呈波狀至粗鋸齒,羽片基部下側楔形,兩側邊緣有三角狀的裂片或波狀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可見,在羽片上為羽狀,側脈8-10對,通常小脈二叉,但耳片上的羽狀。葉幹後紙質,黃褐色或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禾稈色,略被黑褐色或深褐色短腺毛。孢子囊羣大,多為馬蹄形或圓腎形,有時上部的為彎鈎形,生於上側小脈中部以上,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但耳片上往往2-5枚;囊羣蓋大,同形,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具少數褶皺,表面有不明顯的小刺。染色體數目n=80。
分佈於台灣(台北、宜蘭,太平山、新竹,鴛鴦湖、南投、嘉義,阿里山、屏東、台南、台東、花蓮)、雲南(景東、盈江、貢山怒江及獨龍江河谷)和西藏東南部(墨脱南迦巴瓦)。生長於常綠闊葉林下及灌叢中、岩石上或山谷溪邊泥土上,海拔1350-3400米。日本、不丹、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日本南部(九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