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滇蹄蓋蕨

鎖定
川滇蹄蓋蕨(Athyrium mackinnonorum (C. Hope) C. Chr.)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中央黑褐色,邊緣褐色,狹披針形;葉簇生。能育葉長(25-)50-85(-120)釐米;葉柄長(12-)25-40(-60)釐米,基部直徑(1.5-)2.5-3.5 (-7)毫米;葉片長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略急狹縮,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全裂至二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0-)14-20對,互生,斜展。葉幹後紙質,灰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疏被灰白色短直毛,上面有貼伏的鑽狀短硬刺。孢子囊羣短線形、彎鈎形,少為馬蹄形,每裂片1枚,但基部上側裂片2-4枚;囊羣蓋同形,褐色,膜質,近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分佈於中國、越南、泰國、緬甸、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生長於海拔800-3800米的雜木林下陰濕處。
全草可入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癰瘡腫毒,內出血,外傷出血,燒、燙傷。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川滇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mackinnonorum (C. Hope) C. Chr.
別    名
阿墩子蹄蓋蕨
稍堅蹄蓋蕨
變異蹄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川滇蹄蓋蕨組
川滇蹄蓋蕨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國、越南、泰國、緬甸、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中國分佈於陝西、甘肅東南部、湖北西北部、湖南、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察隅、波密)。
命名者及年代
(Hope) C. Chr.,1906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川滇蹄蓋蕨形態特徵

川滇蹄蓋蕨
川滇蹄蓋蕨(7張)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中央黑褐色,邊緣褐色,狹披針形;葉簇生。能育葉長(25-)50-85(-120)釐米;葉柄長(12-)25-40(-60)釐米,基部直徑(1.5-)2.5-3.5 (-7)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近光滑;葉片長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長(13-)35-45(-60)釐米,寬(15-)24-30(-50)釐米,先端略急狹縮,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全裂至二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0-)14-20對,互生,斜展,有短柄(長3-5毫米),基部一對羽片:在小株上縮短,在大株在和第二對羽片近等長或略長,近對生,長圓狀披針形,長約(3-)22-30釐米,中部寬約(1.5-)5-7釐米,先端短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急變狹,羽狀全裂至一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可達20-24對,互生,斜展,長圓披針形,中部的長2.2-3.5(-4)釐米,寬9-12毫米,短尖頭或急尖頭,基部近對稱,上側近截形,略成耳狀凸起,下側圓楔形,略與羽軸合生,兩側淺裂至深羽裂;裂片可達8-10對,長圓形,長3-6毫米,寬約2.5毫米,圓頭,有少數短尖齒;從第二對羽片起,以上各對與基部的同形而逐漸縮小,但基部略變狹或較闊。葉脈兩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2-3對,斜向上,單一。葉幹後紙質,灰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疏被灰白色短直毛,上面有貼伏的鑽狀短硬刺。孢子囊羣短線形、彎鈎形,少為馬蹄形,每裂片1枚,但基部上側裂片2-4枚;囊羣蓋同形,褐色,膜質,近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2]  孢子深褐色,兩側對稱,赤道面觀為豆形,極面觀為橢圓形,孢子極軸長28-31微米,赤道軸長40-43微米,具單裂縫,裂縫長度為孢子全長的2/3。 [3]  [7] 

川滇蹄蓋蕨近種區別

川滇蹄蓋蕨近似於尖頭蹄蓋蕨Athyrium vidalii (Franch. et Sav.) Nakai),不同在於川滇蹄蓋蕨葉柄基部鱗片中央黑褐色,邊緣褐色,狹披針形;葉幹後紙質,頂部急縮往往不甚明顯;葉軸和羽軸背面均呈禾稈色,疏被灰白色短直毛,腹面有伏貼的狀鑽短硬刺。 [4] 

川滇蹄蓋蕨生長習性

  • 孢子萌發
孢子吸漲後變為綠色,接種7-10天后孢子萌發,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處裂開,裂口處伸出一條無色透明的初生假根;隨着初生假根的伸長,綠色的原葉體原始細胞也開始發育,此時孢壁宿存。孢子萌發類型為向心型。 [3] 
  • 絲狀體
接種13-22天后,當原葉體原始細胞橫裂為2個細胞,前端的細胞再橫裂1次成為3個細胞的單列絲狀體後,孢子的壁脱落,此時的絲狀體粗壯,細胞內葉綠體豐富,產生第1、2條次生假根,假根內無葉綠體。當前端的細胞繼續橫裂成為7-8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時,絲狀體細胞圓柱狀或近圓形,細胞側壁略向外鼓起。該絲狀體前端的細胞先縱向分裂,產生2個細胞,然後前端的2個細胞之一發生斜向分裂,產生楔形頂端細胞。 [3] 
  • 片狀體
頂端細胞繼續進行左右交替斜向分裂,兩側衍生的細胞逐個增多.在接種5周後,當片狀體12個細胞長時,片狀體的前端為4-5個細胞寬時,在片狀體前端出現小型分生組織細胞,此時,片狀體為具長柄的匙狀。 [3] 
  • 原葉體
隨着片狀體前端中央的分生組織細胞持續分裂,幼原葉體頂端的凹陷不斷加深,兩翼細胞有規律地增多.幼原葉體寬度略小於長度,兩翼向前端擴展,分生組織呈“U”型,外側邊緣略有波折。 [3] 
成熟原葉體呈對稱的心臟形,寬度大於長度,兩翼向左右擴展,前端略斜上升,分生組織仍呈“U”型,外側邊緣全緣,前端少有波折,無毛狀體.邊緣細胞近方形或長方形,翼細胞近方形或多邊形,細胞向內體積逐漸增大。原葉體發育為鐵線蕨型。 [3] 
  • 生殖器官
接種7-12周後出現生殖器官.頸卵器發生在生長良好的原葉體生長點下方至原葉體中部的中脈範圍內,隨中脈的發育頸卵器的位置不斷下移,背腹皆有,頸卵器腹部埋在原葉體組織內,頸部由4列細胞組成,4層細胞高,頸部高78-92微米左右,直徑48-56微米左右,稍向後傾斜。在原葉體基部及邊緣產生大量精子器。精子器寬圓狀圓球形,精子器的壁由3個細胞(蓋細胞、環細胞和基細胞)組成,高55-65微米左右,直徑64-78微米左右,成熟時蓋細胞脱落,精子溢出。 [3] 
  • 雄配子體
在孢子較密處,絲狀體橫分裂出更多的細胞後才進行二維生長,進入片狀體時期,而後分生組織出現於原葉體前端略偏一側,心臟形凹陷不明顯,雄配子體的片狀體和原葉體階段與兩性配子體比更加狹長,呈帶狀。接種5-7周後,在雄配子體邊緣及基部表面逐漸發育出大量的精子器,但不產生頸卵器。 [3] 

川滇蹄蓋蕨主要價值

全草可入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癰瘡腫毒,內出血,外傷出血,燒、燙傷。 [5] 

川滇蹄蓋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6] 
參考資料
  • 1.    川滇蹄蓋蕨  .中國遷地保護植物大數據平台 | CUBG[引用日期2020-07-23]
  • 2.    川滇蹄蓋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7-24]
  • 3.    糜曉菁,郭維佳,駱強,戴錫玲.川滇蹄蓋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第5期):487-491
  • 4.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編著,廣西植物誌 第6卷 蕨類植物,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第177頁
  • 5.    楊傳東,石磊,雷孝平主編;梵淨山研究編輯委員會,梵淨山藥用植物編輯委員會編,梵淨山藥用植物 上,貴州科技出版社,2016.12,第41頁
  • 6.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0-07-24]
  • 7.    川滇蹄蓋蕨|Athyrium mackinnonii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