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猴祭

鎖定
所謂“猴祭”,是指卑南人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一般稱為“刺猴祭”。猴祭為卑南人的年祭拉開序幕,儀式前,少年級的成員會先挨家挨户去驅邪。第二天早上,正式舉行猴祭;少年級的成員穿着傳統服飾從會所出發,走到部落邊界時,先派兩位年長的第六年級,去當年有喪事的人家裏除喪,然後再到關猴子的地方刺猴。少年們以山猴(現改為草編的猴子)為假想敵,舉行刺猴儀式,藉以磨練他們的膽識和戰鬥技巧。
中文名
猴祭
外文名
Monkey offering

猴祭簡介

少年祭因有祭猴儀式,故又有猴祭之稱。每年12月24日晚上為猴祭的前奏,並以哈拉巴蓋的儀式揭開序幕,卑南長老率同族中青少年以“報佳音”的方式挨家挨户造訪。 [1] 
猴祭 猴祭
少年們上身赤膊,全身塗黑,而帶隊的長老則手中揮舞着竹竿,大聲喝斥,是為驅邪;之後,青少年們即可得到每家所贈予的糖果等食品,情節有如西方的萬聖節。 翌日真正的猴祭正式展開。會所前,少年們聆聽着長老的訓示,接着手持長矛、提着草猴繞行部落再來到祭場,繞行時,年紀較大的少年尚且會到過去一年家中遇喪者,為其祈福禱告,稱為除喪;來到祭場,尚需進行類似馬拉松的長跑,以評鑑少年的體能,最後才是殺猴的儀式。
殺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驗少年的膽識,卑南少年於刺殺猴子後,隨即將死去的猴子加以厚葬,以悼其靈,但如今狩獵禁止多時,祭典中的真猴亦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後,年長的少年們會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認同少年的成長而升級。祭祀之中嚴禁女性參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歡,這時,卑南少女也會穿着傳統服飾出席,增添慶典的歡樂氣氛。

猴祭起源

猴祭 猴祭
“猴祭”得起原有很多種説法,最具代表性的兩則是:古時候,有一對父子上山打獵,兩人發現猴子,正要拉弓射猴的時候,父親所踩的石板卻鬆動,而兒子在打傷猴子後,抓着猴子跑回部落求援,族人才把小孩的父親救了回來,族人為了表揚孩子的英勇,慢慢演變為今日的猴祭。另一項説法是:卑南人為了抵抗他族的侵略,從小就要訓練孩子的膽識和武藝,訓練的方式就是把小來帶到山上去打獵猴子,又猴子長的最像人,行動又最為敏捷,所以經過射猴訓練之後,以後遇到在強悍的敵人,也能應付自如。

猴祭過程

卑南人的年祭活動由少年“猴祭”開始,少年獵猴之後,對者諸神獻祭。之後,由兩位少年執杆搖動猴子,面向北方連唱三次猴祭禱歌。
年祭期間,青年由服役級晉升為可交女友的成年級之後,年長者帶他們到各家拜訪,向未婚女子的父母介紹他們,希望得青睬。遊訪時唱敲門歌,進們接受招待,離開時唱出
猴祭 猴祭
門歌。卑南人普悠瑪puyuma的小男孩,長到約八歲,由父母帶到巴拉冠palakwan接受嚴格的訓練。每年的哈拉巴蓋haLabakay活動(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就由這一羣小男孩,到部落的每一個家庭驅邪納福,揭開迎新年歲,開啓一年一度大狩獵祭mangayaw的序幕,姆姆mumu、依那ina拿出做好的阿拜abay感謝這一羣活潑可愛訓練有素的少年maranakan、青少年maradawan,翌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即猴祭basibas登場。
在普悠瑪puyuma的社會里,為了訓練少年maranakan、青少年maradawan,以聰明靈敏的子為假象的敵人,這一羣接受訓練孩子們,與猴子天天生活在一起,日子久了,自然有了感情。在訓練的過程中,猴子不幸被刺死,會為猴子特別舉行祭亡猴儀式,將猴子安葬在大自然中,這就是大家目前非常熟悉的“猴祭”basibas。

猴祭猴祭舞

“猴祭” 舞, 很有力量的舞蹈, 震攝人心。台灣少數民族的無懼, 豪氣, 敏捷, 爽朗……等迷人特質, 毫無保留的綻放。
“猴祭”是卑南少年成長的儀式,正式名稱為少年年祭,是以10~18歲的青少年為主角,為卑南人特有的傳統祭典之一,與 “大獵祭" 合稱為 "年祭”。
早期,卑南人在聚落中成立少年會所,有青少年的家庭,每年會將家中少年送至會所受訓約半年的時間,在會所中集體食宿、學習、競技,學習適應羣居生活,也
接受狩獵、建築等各式謀生技能的訓練,就像嚴格的軍事學校生活。卑南人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一般稱為“刺猴祭”。祭典中所跳的祭舞,即是仿效猴子敏捷的反應及動作而來的。 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殺猴子最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為藤製的模型替代),藉此培養少年的膽識體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個過程須歷經4次考驗,過後才能進入“大獵祭”。(大獵祭是旨在5天內憑個人本事於野外狩獵,通過後才算進入成年階段,方可論及婚事)。 卑南人男性舞蹈,以跳、躍、蹲、踏、踢、跺為多,節奏的動律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張與馳、動與靜的區分變化。

猴祭發展與變遷

每逢年末,台灣少數民族之一的卑南人便展開一系列的祭典儀式,其中猴祭主要是藉着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羣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大獵祭以老人為主導,並於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併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温馨感人的一天。
為卑南人少年的成年典禮,為訓練該族少年謀生技能與膽識之重要的祭典。卑南“猴祭”正式名稱為少年年祭,是以10~18歲的青少年為主角,為卑南人特有的傳統祭典之一。早期,卑南人在聚落中成立少年會所,有青少年的家庭,每年會將家中少年送至會所受訓約半年的時間,在會所中集體食宿、學習、競技,學習適應羣居生活,也接受狩獵、建築等各式謀生技能的訓練,就像嚴格的軍事學校生活。傳統上,卑南人少年在邁向成年的過程中,需接受一連串嚴格的體魄訓練,並且要在猴祭中通過野外求生的考驗,獵得猴子等獵物返回部落,舉行過成年禮後,才算成年。
猴祭正式展開時,祭典中所跳的祭舞,即是仿效猴子敏捷的反應及動作而來的,猴祭的高潮在少年們一面搖晃扎猴,一面唱猴祭的歌,在歌聲中卑南少年舉矛刺殺猴子後,再舉行隆重的祭典,以悼其靈。祭祀時女性不得參加,但晚上的歌舞則可男女同歡,這時,卑南少女也會穿着傳統服飾出席,增添慶典的觀樂氣氛。
少年年祭因有祭猴儀式,故又有猴祭之稱,這項活動的目的並不是以要祭猴,而是以殺猴為主。以往,猴子被視為孩子們的敵人,在殺猴的過程中,少年們學習到部落時代成為男子最重要的狩獵技能及膽識。
而隨環境變遷,正規的國民學校教育早已取代少年會所,但傳統的少年年祭仍深具意義因而並未消失,每年年底仍於台東卑南地區傳承着。如今狩獵禁止多時,祭典中的真猴亦早改以射草扎的猴子代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