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狩衣

鎖定
狩衣在日本古代歷史上最先是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為方便起見運動袖與衣體未完全縫合,從肩部可以看見裏面所穿的單衣,整體的裝束都非常寬鬆。狩衣是武家所獨創,根據披肩與鎧甲發展而來,並在官家社會身份等上下階層關係中,具有嚴格的服飾概念。在平安時代為一般官家的便服,鎌倉時代為祭奠中神官穿着的服裝.
中文名
狩衣
簡    介
運動裝
時    代
古代日本
性    質
衣服

狩衣基本內容

狩衣用料

古時的狩衣是用麻布製作的,也稱作“布衣”。隨着使用階級的擴大,開始出現供公卿穿着的綾織材料,也出現了“有紋狩衣“、”無紋布衣“的稱呼。狩衣與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狩衣有襯裏(裏地)。漸漸地,襯裏也隨狩衣一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美麗顏色來。

狩衣裝束

狩衣有寬大的袖子,袖端有一條做點劃線狀穿過的帶子,即"袖括"。
末端那條可以活動的細布稱為"露",35歲前"露"為扁平狀。“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階等級來區分的。
裏面的衣服叫做單衣,再裏面的是白衣。下面的是“差袴(即“指貫”,袴的一種,與狩衣搭配時稱為“差袴”)”。肥大的袴在裸部束起,雖然看起來像燈籠,卻避免了因褲管過大而到處亂飄或不小心自己踩到而撲倒。
"差袴"的顏色有一定限制,可以根據顏色區分年齡,15歲以下深紫色,壯年紅色,老年白色。需要注意的是,差袴顏色不限於這三色。
一切着裝完畢,戴上"立烏帽子",手持蝙蝠扇,腳穿"淺踏",這就是典型的平安時期狩衣的裝束。

狩衣穿着與搭配

狩衣的穿着和搭配的褲裙都是特定的。指貫(或稱“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時代,也用「狩袴」來稱呼細身六幅指貫的袴)就是狩衣較為固定的下着搭配。 進行禮祭儀式時,狩衣裏還要穿着單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時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紋樣除了禁色(天皇的專用顏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種設計和色彩的狩衣。本來是日常穿着的狩衣,隨着時代的變化,也漸漸地公服、禮服化。江户時代狩衣作為武士禮服的出現,標誌着“直垂階級”的誕生;當時的公家也普遍穿着狩衣。狩衣則成為神社神職人員的通用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這樣的形象登場的。由於穿着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裏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與此同時,狩衣的顏色也開始多樣化起來。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飾有“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階等級來區分的。

狩衣小直衣

狩衣簡介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簡便和束帶的威儀這兩方面因素的產物。
這種從鎌倉時代開始使用的簡便袍服,它在通常狩衣的基礎上於裙裾處田添加了襴和蟻先。 原本,為了方便脖頸轉動,狩衣被設計成前、後身分離的式樣;而小直衣則將前、後襴部分縫合起來,胸以上的部分則以最初計算好的形狀縫製而成。

狩衣象徵

小直衣象徵貴族。本來只有上皇、親王、大臣和大將品階以上的人才能穿着,其餘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户時代,天皇也穿着小直衣,此時,它已經失去原有的象徵意義了。
天皇、神宮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着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節折」、宮中神宮、神社舉行御奉納和御靈代御覽時使用小直衣;皇族則在修習神道時穿用。另外,出雲大社神職人員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級貴族所穿着的特殊裝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別規定的式樣。 扎袖的規定基本上與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齡大小使用相應的式樣。但在現實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況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細形的扎袖。這大概是因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將,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顯得不大莊重的緣故吧。因此,實際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親王。

狩衣束帶

狩衣簡介

束帶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稱為「朝服」,即官員的制服。隨着時代的變遷,束帶的式樣漸漸向寬大舒適的日本國風化方向轉變。不過褲狀的下袴和革制腰帶則還殘留着唐風的痕跡。
作為正式禮服,文官穿着的束帶叫做「縫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帶則稱「闕腋(けってき)袍」——這種側袖與衣身不相縫合的束帶是為了便於活動特別設計的——不過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着縫腋袍。在穿着正裝束帶時,武官和中務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許、位在參議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帶刀劍。因此,腰間要繫上名為「平緒」的細長腰帶。平緒(九條家舊藏)

狩衣穿着與搭配

穿着束帶時,在內衣外面要披上單(ひとえ),下身穿上紅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襲,之後套上長裾,最後穿上外袍。另外,腰間要以上飾玉石、名為「石帶」的皮帶加以固定——總地來説,穿着方法是非常複雜的。袍的色彩按位階的劃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稱為「位袍」。武官的闕腋袍又叫做「襖」,所以也稱「位襖(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選色的直衣則叫做「雜袍」。
官員們在入朝時,懷中需放置檜扇和貼紙;手持象徵威儀的笏板;腰間掛着「魚袋(ぎょたい)」。在我國唐朝,魚袋是進入宮城的資格憑證;傳入日本後,金魚袋為公卿所佩,銀魚袋則被殿上人使用。在單外、下襲內裏,要穿着紅色小葵紋綾(裏側為平絹)製成的衵。此外,「下襲」後面原本有很長的「裾」,但是由於穿着時極其複雜,所以漸漸演變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員所着的下襲則與「裾」分離,將「裾」的部分加上繩帶,另外系在腰間,這稱為「別裾」。由於「裾」象徵着權力和威嚴,因此隨着時代的變化多次加長。通過對官員着「裾」長度的分辨,我們便可判斷出其所處的歷史時代.才著是剛到腳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禮時,天皇和東宮以外的皇族都穿着才著的束帶。夏天時,公卿和敕許着用禁色的官員使用的下襲為蘇芳色、菱紋樣(親王、攝關為豎菱,其他官員用橫菱),無織裏;其餘官員則用二藍色、無文、無織裏的下襲。 [1] 

狩衣象徵

由於束帶本來是入宮參見時的禮服,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所以只有在盛大的禮儀場合才能着用。不過掌權者、得勢的藏人以及太政官的官員卻一直堅持着穿着束帶參內的習俗。純中國式的「禮服」(在即位禮時使用)於明治時代被廢止以後,束帶便成為登基典禮和皇室大婚時必着的正裝。因此,只能在「葵祭」、「石清水祭」等古老的祭典中才能見到束帶。 [2] 
四位以上文官束帶立姿 文武官。持弓箭者為武官 六位武官的綠色闕腋袍
在公事以外的儀式、參拜神社、為皇輿開道和騎馬時穿着束帶,下身可只穿形如指貫的裙袴,稱為「布袴」。此時所佩的刀劍不用正裝時的「飾太刀」或其代用品「細太刀」;而用「無文丸鞆太刀」或「野太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