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狂山村

鎖定
狂山村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1-2]  ,位於萊蕪區以北25公里、雪野水庫以南4公里的狂山腳下,以山命其村名。本村沿狂山老溝自東向西有3華里之長,分上、中、下3個狂山村。溝中泉水從“泉飛崖”、“石棚溝”經下河轉向西流,奔江水村而去。狂山村面積1320畝,其中耕地面積605畝,235户,總人口751人。上、中、下三狂山均隸屬於狂山村民委員會,村委駐地上狂山。
中文名
狂山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狂山村人口發展

狂山村有畢、劉、宋、張、王、李、呂、陳8姓。畢姓為大族,其家譜記載:先祖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冀州棗強縣遷發而來。下狂山一支先由淄川經東下游村最後來到狂山,在此開荒築屋,稱其家園為“畢家屋子”。上狂山一支則由萊城附近的畢家台子遷此已歷九世。王姓先祖乃畢姓寄養成家立業,也歷八世,故有“王家辦公事到畢家林上墳”的歷史。張、李兩姓遷此較晚,人口僅次於畢姓。

狂山村經濟發展

狂山村在鄉保制年間,隸屬石城保匯元鄉。在區鄉制年代屬雪野區抬頭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劃歸口鎮公社山口管區,後改為口鎮青山鄉。2020年7月,撤銷萊蕪區雪野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雪野街道,狂山村隸屬雪野街道。 [1] 
該村先民選中狂山腳下築屋立業,是因為有“三龜二獅五龍戲蛛”的風水寶地之稱。雖居山中卻不乏黃土,且土層深厚,種出的豆麥,自古就有上市品質一流的説法。
狂山村東臨東狂山又叫黑山,其山南坡平緩,巨石林立、怪狀奇形,從山腳到山頂天工巧布。如紗帽石,掛天石(也叫大鐸石),香爐石,由於山石遍佈,草木見少,遠望一片青黑,故名黑山。山中洞穴眾多,是狐、狼、獾、兔藏身之處。山鷹山雞時翔時鳴;丹蔘、黃芹多種中草藥隨處可採。村南龍爪山也叫椅子山,是狂山村的南屏障,山下發脈三條土嶺——黃土嶺、杏樹頂、榮棒嶺都向着村中土山——峯山聚攏。這便是“五龍戲蛛”中的三龍。三條土嶺及其側翼淤積的小窪地是祖輩們耕作的良田。
狂山村人自古勤勞吃苦,靠山治山代代不止。縱橫的山間羊腸道,無數的溝中攔水堰隨處可見。祖輩們曾在這塊沙土地上耕耘了一代又一代。花生、雜糧是種植的主要作物,年年收穫甚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裏才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山區待要富,封山造林閘水庫”的口號下,20世紀50年代開始封山閘山溝。1956年合作化時期營造了黑山前的柏樹林,閘了第一個泉子崖攔沙石壩,保護了老溝下游兩側的房屋和田地。
“富土貧水山溝多,天不下雨無收穫”是狂山村人過去靠天吃飯的真實寫照。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狂山人在治山治水方面大見成效。此間,黨支部書記畢於艮、大隊長張俊友帶領社員封山閘壩十年不止。1965至1968年以松樹為主,栽滿了東山、南山坡,在獅子溝營造了栗子園。10年以後,狂山村山嶺煥然一新。“全年山青嶺綠,五月洋槐飄香,八月花椒紅透,九月栗子出倉”。
狂山村人勇敢,有奔騰的龍馬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勇於參軍支前。在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中,犧牲了王愛和、畢於奎、畢於吉、畢於思、畢思友5位烈士。在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年代裏,有畢於談、畢德功、張俊傑、王愛儉、王鳳山5人赴朝參戰。在艱苦的八年抗日戰爭歲月中,狂山人積極地組織起來,自衞團、兒童團、婦救會與鬼子、漢奸巧妙地周旋,38名共產黨員秘密地進行抗日宣傳工作。
狂山村在1941至1942年間,曾連遭“三大劫難”。後,才終於迎來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4年成立互助組,I956年成立初級農業社,由赴朝轉業軍人共產黨員畢於談任社長。1957年轉為高級金星農業合作社,土地連片耕作,深翻整平,手搖皮帶傳送式水車提水澆園,膠輪車的使用,雙鏵步犁、耘鋤開始使用,家家户户屋內正面牆上掛毛主席畫像,擴音小揚聲器,聽萊蕪縣的有線廣播……人們對走社會主義道路懷有美好的期望。1958年加人口鎮人民人社,村改大隊,分4個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從此實行“人七勞三”或“人六勞四”的糧食分配方法。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種植結構單一,地瓜為主。
進入20世紀80年代,狂山人真的過上了天天吃白饃的新生活。1980年全村接了電,1982年土地聯產承包到户,隨着種植結構的調整,小麥、玉米麪積佔了大頭,農户的囤裏有了餘糧,銀行裏有了存款。

狂山村基礎設施

1994年村民集資修成自來水。1997年萊城區財政局扶貧組幫助狂山村修通了北接大連溝公路、西到江水村的公路,修公路橋4座,架起跨狂山老溝的石橋1座,開闢了通街大路,從此,以往閉塞的狂山村,可以大汽車進村,三輪車並行了。幾年後,多數農户三輪車、摩托車一齊進家。進入21世紀,80%的農户安了電話,成為電話村。大部分農户建修了出廈瓦房,少數人家蓋了小樓。多少年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頓頓白饃要啥有啥”的夢想都成了現實。狂山人崇尚知識。20世紀初,就有王希恩、畢德茂辦私塾。抗日戰爭時期,由谷堆山村崔京明到狂山辦小學。1950年村立小學正式成立。本村呂廣勝為第一任教員,畢於道為校長。畢思首是新中國成立後狂山村第一個初中生。進入20世紀70年代,人口增到600多口,學齡兒童大增。1975年大隊集資修建了佔地12畝的狂山小學,從此結束了借民房作教室長達25年的歷史。次年,增設兩個村辦初中班。此後的10年中,年年有人升人大學。畢研明、張興明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隨後是王會龍考入南開大學,王芳利進曲阜師範大學,畢於法升入山東礦業學院,畢建立考入航空學院……2002年,本村本科生達12人。研究生王芳利和張興國分別找了女博士生對象。現在從事教學工作的狂山人達到18人。
20世紀90年代以來,狂山村多數人,想走出狂山溝,幹番大事業,做筆大生意。畢勝傑在萊城從事五金生意已成百萬元大户;畢思俊加工保温材料已成幾十萬元大户;研究生劉廣海在北京搞發明月薪上萬元,成為目前狂山年收入最高的人。
如今的狂山莊,走上了富裕的小康路,在與時俱進的發展新曆程中,必將更加繁榮興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