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犀牛望月

鎖定
犀牛望月,漢語成語,拼音是xī niú wàng yuè,比喻見到的不全面。出自《關尹子·五鑑》。
中文名
犀牛望月
拼    音
xī niú wàng yuè
出    處
《關尹子·五鑑》
注    音
ㄒㄧ ㄋㄧㄨˊ ㄨㄤˋ ㄩㄝˋ

犀牛望月成語出處

關尹子·五鑑》:“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1] 

犀牛望月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形容長久盼望 [1] 
示例
過望則見,蓋~之久,故感其影於角。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第四卷
長江三峽風箱峽下段的長江北岸,盔甲洞東側的山頂上。北山雖不高,但卻峯巒崢嶸。
遠遠望去,只見一隻犀牛站在山頭望着西天,形似犀牛望着夔門秋月,故得名“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鐵青,在藍天的襯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懸掛在峽中.

犀牛望月成語典故

一説是歷史成語:
“吳牛喘月”就是一條成語。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水牛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太陽曝曬而喘息不止。比喻害怕類似的東西,亦指炎熱的暑天。此語出自南宋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這是晉武帝嘲笑一位有風濕病大臣的俏皮話,沒想到竟成了一個成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丁都護歌》一詩中曾有:“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之句,感嘆船工之苦。
一説是一個神話:
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後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它罰下仙界。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還有一説是一個傳説:
雁蕩山下有個姑娘叫玉貞,父母早亡,六歲就給花老財當牧童。玉貞每日晚睡早起,與牛相依為命。花老財是個貪色鬼,他見玉貞生得這麼漂亮,起了邪心。
一天夜裏,花老財叫管家和打手將玉貞綁起來,正要朝姑娘撲去,豈料一條鐵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財臉上打來,並聳起兩隻鋒利的角,戳中老財的眼睛。老牛乘機咬斷了玉貞姑娘的繩索,跪下講:“快,快騎到我背上!”原來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見它撒開四蹄,朝凌霞山頂跑,打手們叫喊着圍了上來。跑呀跑,跑到山崗頭,沒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貞姑娘站在一隻牛角上,玉貞姑娘就乘着牛角飛上天去了。老牛變成了只獨角的石犀牛。玉貞姑娘一直飛到了月宮裏,從此犀牛仰頭朝天,在想念女主人。於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
另見《莊子.逍遙遊》”今夫犀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借犀牛通神靈的傳説,暗指道學通天徹地的智慧,是世俗學説不能企及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