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牧羊兒

(漢語詞語)

鎖定
詞語解釋
牧羊兒(牧羊兒):mù yáng ér ㄇㄨˋ ㄧㄤˊ ㄦˊ
(1).借稱世外之人。典出 晉 葛洪神仙傳·黃初平》: 黃初平 十五歲時牧羊山中,有道士帶他到 金華山 石室裏住了四十餘年。有一天他哥哥在街上遇一道士,問之。道士説:“ 金華山 中有一牧羊兒,姓 黃 名 初平 ,是卿弟非疑。”於是哥哥找到了弟弟,問他羊何在,他説近在山東。哥哥去看時,只看到白石頭, 初平 叫一聲:“羊起!”石頭都變成羊,有幾萬頭。 [1] 李白 《古風》之十七:“ 金華 牧羊兒,乃是紫煙客。” 宋 楊萬里 《飲酒》詩:“我本非搢紳, 金華 牧羊兒。”
(2).指見識淺陋的人。 [1] 新五代史·唐太祖劉太妃傳》:“ 晉 兵屢敗, 太祖 憂窘,不知所為。大將 李存信 等勸 太祖 亡入北邊,以圖再舉。 太祖 入以語夫人,夫人問誰為此謀者,曰:‘ 存信 也。’夫人罵曰:‘ 存信 , 代北 牧羊兒耳,安足與計成敗邪!’”
(3).指 秦 末 項梁 所立之 楚懷王 孫 心 。 [1]  因時在民間牧羊,故稱。 宋 王安石 《范增》詩之一:“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參閲《史記·項羽本紀》。
中文名
牧羊兒
拼    音
mù yáng ér
注    音
ㄇㄨˋ ㄧㄤˊ ㄦˊ
解    釋
世外之人

牧羊兒相關詞語

牧羊兒童話與傳説

葉聖陶童話-牧羊兒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説,1918年開始發表白話文作品。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説、散文、雜文、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
童話《牧羊兒》創作於1923至1925年之間,在這三年間,聖陶先生陸續寫了《牧羊兒》《菁兒的故事》《牛奶》《甜》等六部童話故事。
《牧羊兒》
羊羣和牧羊的孩子是最好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玩耍。他們擠在一起睡覺的時候,連夢也是那麼開心甜蜜。他們一起玩耍、賽跑、跳舞,在草場邊的老榕樹下捉迷藏。大家都很快樂,小孩很快樂,羊很快樂,老榕樹也很快樂。
可是有一天,牧羊的孩子接到消息:他的媽媽死了。孩子放聲大哭,跟報告消息的人回去埋葬媽媽。失去了媽媽,這羣可憐的羊也在替他傷心,他們選了三個代表去安慰他。三隻羊卻在去的路上被壞人騙去宰了。
羊主人發現不見了孩子和幾隻羊,決定賣掉這些煩人的羊。那天夜裏,所有的羊都做了噩夢。天亮的時候,所有的羊被賣了準備宰殺。
孩子處理好後事,回到草場,所有的羊都不見了,他一下子覺得像失去了依靠,摔在了地上。從此之後,草場上再也沒有了快樂。
牧羊兒與狼的故事
從前,有個村莊,人口不算多,村子裏只有一個牧羊兒,成天就他趕着羊去放羊。時間久了,他就覺得一個人很孤獨,有一天村裏的人都在莊稼地裏做農活。由於長期一個人放羊孤獨,他就想別人注意他,他便對着大家大聲叫:狼來啦!狼來啦!
正在農忙的人聽見牧羊兒在叫,大夥都尋着聲音的方向追趕而去,找了很久沒見到狼的影子,大家都紛紛議論説:可能被牧羊兒的呼救聲驚跑了。於是大夥又開始下地幹活,牧羊兒也沒再叫了。沒過幾日,牧羊兒又覺得孤單,他又在羊羣裏大聲叫:狼來啦!狼來啦!在莊稼地裏幹活的村民又一次來追趕狼,還是沒有看見狼的影子,連續兩次都沒有看見狼,這次大夥就有點疑惑。沒有看見狼,大夥也只好悻悻地回到莊稼地裏繼續幹活。
又隔幾日,村民依舊在農田裏幹活,牧羊兒懶洋洋的在山坡上睡了一覺醒來,他想起前兩次捉弄村民的樣子就暗地裏偷笑。就在他偷笑的時候,他看見羊羣周圍山坡上的草叢有東西在動,注意一看是幾隻狼在草叢中潛伏着。他急忙對着農田裏幹活的村民大聲喊叫:狼來啦!狼來啦!牧羊兒這次喊破了喉嚨,就是不見村民來幫忙,有好事的村民還大聲的迴應牧羊兒説:這次我們不會上你的當了。牧羊兒的喊聲驚動了幾隻貪夢的狼,幾隻狼撲向牧羊兒,咬斷了牧羊兒的喉嚨。過了很久村民見沒有了聲音,看見羊羣在山坡上亂竄,有人就説可能真的有狼。
等到村民蜂擁而至,只看見牧羊兒被狼撕碎衣服在地上,還有一大攤血跡。再看看羊羣,羊也少了好幾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