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枝子

鎖定
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 Vassilcz.)是豆科胡枝子屬植物,半灌木,高20-60釐米。莖斜升或平卧,基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粗硬毛。托葉刺毛狀,長2-4毫米;羽狀複葉具3小葉。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長,明顯超出葉;花疏生。莢果倒卵形,長3-4毫米,雙凸鏡狀,密被粗硬毛,包於宿存萼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1] 
分佈於中國遼寧(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生長於荒漠草原、草原帶的沙質地、礫石地、丘陵地、石質山坡及山麓。 [1] 
牛枝子為優質飼用植物;性耐乾旱,可作水土保持及固沙植物。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牛枝子
拉丁學名
Lespedeza potaninii Vassilcz.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胡枝子屬
牛枝子
命名者及年代
Vass.,1946

牛枝子形態特徵

牛枝子
牛枝子(6張)
半灌木,高20-60釐米。莖斜升或平卧,基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粗硬毛。托葉刺毛狀,長2-4毫米;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狹長圓形,稀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8-15(-22)毫米,寬3-5(-7)釐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稍偏斜,上面蒼白綠色,無毛,下面被灰白色粗硬毛。 [1]  [5] 
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長,明顯超出葉;花疏生;小苞片錐形,長1-2毫米;花萼密被長柔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5-8毫米,先端長漸尖,呈刺芒狀;花冠黃白色,稍超出萼裂片,旗瓣中央及龍骨瓣先端帶紫色,冀瓣較短;閉鎖花腋生,無梗或近無梗。莢果倒卵形,長3-4毫米,雙凸鏡狀,密被粗硬毛,包於宿存萼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1] 
牛枝子的根為軸根系,播種後當年根長可達50釐米以上,垂直下伸,第二年主根入土深度可達100釐米,粗細均勻,不呈圓錐狀。二年生苗始產生側根及不定根。自根鬚或莖基部可產生側根,在主根上也可產生側根及不定根,其根系的根均較粗壯而堅實。側根與不定根一般呈放射狀水平伸展,在乾旱時則呈弧形向上層縱伸。牛枝子的根系在土層中可形成垂直和水平的網絡,故可充分利用土層中的水分和養分。牛枝子的木質化根頸十分發達,常呈不規則狀,能經受家畜的踐踏和沙埋,若受風蝕而裸露於地表,仍能正常地生長髮育。 [3] 
牛枝子的莖枝由根頸或基部木質化老莖上的不定芽發育而成。枝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延伸,一般平卧於地面,但在水分狀況良好時,枝條梢部斜倚上升。牛枝子的側枝則自枝條基部的葉腋處生出。播種後第一年枝長40-60釐米,第二年80-150釐米,其枝條的長度隨着水分的多少而變比。關於牛枝子每年的生長髮育和物候節律,根據在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海拔1200米)觀察的結果是: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現蕾,7月中、下旬始花,8月上中旬為盛花期,8月下旬大部分花謝,9月上、中旬為綠果期,9月中,下旬為果熟期,隨開花的早、遲不同其果實成熟很不一致,10月上旬進入枯黃期。在同一地點對野外定株測定野生牛枝子一年中的生長速度為(主枝伸直長度)4月下旬2.8釐米,6月下旬31.5釐米,7月下旬51.5釐米,8月下旬91.8釐米,9月下旬96釐米。開花期實測平均單株鮮重26.5克,每株有分枝平均15個,莖葉比為1.8:1。中國內蒙古人工播種的牛枝子一般5月中旬返青,7月中旬開花,9月中,下旬種子陸續成熟。 [3] 

牛枝子近種區別

牛枝子和同屬的另一種植物達烏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同是喜暖的草原小半灌木,外形也十分相似。其區別在於牛枝子的腋生總狀花序在莖下部者與葉近等長,莖上部者明顯較葉為長,而達烏里胡枝子的腋生總狀花序均較葉短或與葉近等長。二者比較,牛枝子較達烏里胡枝子更加耐旱,是達烏里胡枝子在中國偏西部地區的早化地理替代種。 [3] 

牛枝子生長環境

牛枝子屬強旱生小半灌木。分佈於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帶,也見於相鄰近的典型草原地帶的邊緣。生長在沙質、礫石質的平原、丘陵地、石質山坡和山麓;也習生於黃土高原的丘陵梁坡和塬地。其分佈區≥10℃的年積温為2600-32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濕潤度0.15–0.3。土壤為沙質或沙壤質的棕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在黃土高原北部為侵蝕黑壚土。牛枝子在其分佈區內通常是羣落的伴生成分,有時候在沙質坡地或灘地上可形成以它為優勢的羣落。例如在中國內蒙古伊克昭盟和寧夏中北部,它生長在冷蒿、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或灌木亞菊荒漠草原中,在更為乾旱的生境,牛枝子又常常出現在以刺旋花貓頭刺枇杷柴川青錦雞兒、珍珠柴、松葉豬毛菜等為建羣種的草原化荒漠中,在中國鄂爾多斯台地和寧夏河東沙區,牛枝子又常參加到中間錦雞兒油蒿白刺老瓜頭、大苞鳶尾、甘草、苦豆子、中亞狼尾草、沙米等組成的沙地植被中,成為這些不同的沙生植物羣落的伴生種。在黃土高原中西部地區,牛枝子常見生長在長芒草萬年蒿、茭蒿、漠蒿、百里香草原中,又構成這些地帶性草原羣落的主要伴生種。 [3] 
以牛枝子為建羣種的荒漠草原天然草地,通常面積不大。分佈區海拔1465-1760米,土壤為沙質的普通灰鈣土或淡灰鈣土,地表多礫石或為浮沙。牛枝子具有較強的抗旱性能,在乾旱年份也能產生一定的地上生物量,並能開花結實。 [3] 

牛枝子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遼寧(西部)、內蒙古(伊克昭盟)、河北、山西、陝西、寧夏中北部(鹽池、同心、海原縣)、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 [1]  [3] 
牛枝子 牛枝子

牛枝子繁殖方法

牛枝子用於沙區或黃土丘陵區作為飛播材料。它較達烏里胡枝子耐旱,在使用上應予注意。播種期,如土壤墒情好,可在早春晚霜後播種,如土壤墒情不好,則可在雨季搶墒播種,但要注意臨界期,應以8月中旬前為宜,否則不能越冬。此外牛枝子的硬實率較高,也可於晚秋寄籽播種。 [3] 
播種的方法,採取條播,撤播均可,也可與禾本科或其他科牧草混播,如進行種子繁殖,則以單播為宜。牛枝子的種子包被於莢果內,其果皮影響吸水萌發,故在播種前應剛碾子或碾米機去掉果皮,以提高其發芽率。其種子小,頂土能力弱,覆土深度以1.5-2釐米為宜。 [3] 

牛枝子栽培技術

播種第一年的實生苗僅能少量開花結實,第二年後才大量開花結籽。種子千粒重2.5克,每千克約400000粒。其種子因成熟的程度不同,色澤不一,有褐色,深黃色、黃色、淡綠色之分,色澤越深的成熟度越好,但是硬實度也越高。據測其硬實率一般都在30%以上,往往播種第一年種子並不全部發芽,有的種子在播種後第二年才開始發芽。此外花序為無限花序,種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應在大部分莢果變黃時即時採收。如刈草可在花期進行,在中國內蒙古栽培試驗,產乾草2250-3000千克/公頃,產種子225-300千克/公頃。 [3] 

牛枝子主要價值

飼料:牛枝子為乾旱地區的優等豆科牧草。春末,夏初各種家畜均喜採食,牛、馬、綿羊、山羊喜採食其花、葉及嫩枝。盛夏,在花後期因枝條漸變粗老而葉片不斷脱落,其適口性也逐漸降低。秋末以至冬春季節雖葉片脱落,但莖枝尚存留良好,仍是家畜保膘的飼草。總起來説,鑑於它在草地上廣泛分佈,給半乾旱地區的放牧地增加了較高含量的可消化氮素營養物質,對草地質量的提高給予了重要的影響。牛枝子在果熟期以前所含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較多,果熟以後,全株的粗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相應地粗纖維含量增高。所以,牛枝子的適宜利用期以現蕾期至開花期為好。 [3] 
生態:牛枝子性抗風沙,再生力強,是改良南温帶地區荒漠草原或乾草原理想的草種之一。此外,牛枝子開花時期有蜜有粉,也是一種輔助蜜源植物。在半農半牧區,也可用做綠肥。在固定沙地上播種牛枝子有明顯的固沙和防止土壤侵蝕的作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