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爵譽村

鎖定
爵譽村,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螺溪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贛中吉泰盆地,牛吼江東南岸,距泰和縣城約30千米,村域面積約4平方千米。 [1-2] 
爵譽村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贛派建築風格的集中展示地。村莊格局自明清以來基本未變,佈局以姓氏宗祠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始建於宋、明、清朝的古祠有70棟,清朝餘存的古民居34棟,基本完好;明清建的書屋8處,店鋪5家,寺廟、道觀5座,坊牌3座。 [1]  爵譽村是中國傳統社會農、儒並重的有豐富人文歷史信息的標本之一,也是中國南方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亦可窺視明清江右家族與農耕文化的關係,包含了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在內的眾多文化意藴。 [3] 
2016年12月9日,爵譽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佈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爵譽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螺溪鎮
村域面積
約4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唐代
主要產業
水稻種植、旅遊
主要景點
久大堂、孝德堂
保護級別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
批准時間
2016年12月9日

爵譽村村落歷史

爵譽村原名
爵譽古村 爵譽古村
龍源村,始建於唐代,由朱、皮、蘭、丁等姓氏民眾散居於此。五代至兩宋時期,周氏、康氏、張氏和肖氏等民眾先後遷入。在此過程中,皮、蘭、丁三姓族羣逐漸湮毀不存,只是在村中留下丁家坪、皮家居等遺蹟。 [5] 
後唐天成四年(929年),周矩隨時任吉州刺史的女婿楊大中自金陵(今南京)徙至泰和縣南崗村定居,不久改遷龍源村,成為當地周氏始祖,俗稱“周家”“周村”。 [5]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康肇慶由該縣禾市鎮義和田村投奔岳父周氏龍源村定居,成為本村康氏始遷祖,俗稱“康家”。 [5] 
明代,龍源村改名爵譽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南昌失陷前,江西省政府機關撤退至泰和縣,原省立南昌二中也隨之搬遷至爵譽村。 [6]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省立南昌二中大部分遷往吉水縣白沙,只剩下初三年級仍留在爵譽。 [7]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原省立南昌二中初三年級畢業,南昌二中至此全部離開爵譽。 [7] 
1997年,南昌二中校友會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碑立於爵譽村口,上面印刻着“飲水思源”四字。 [7] 

爵譽村地理環境

爵譽村位置境域

爵譽村地處贛中吉泰盆地,牛吼江東南岸,距泰和縣城約30千米,村域面積約4平方千米。 [1-2] 
爵譽村

爵譽村地形地貌

爵譽村地貌南高北低,向東北方向傾斜,如同卧虎形狀。 [5] 

爵譽村水文

爵譽村前槎灘陂水由南而北流去,村後緊靠牛吼江。 [1] 

爵譽村自然資源

爵譽村水土資源豐富,土地面積約3000餘畝。 [5] 

爵譽村村落特色

爵譽村空間佈局

爵譽村依山水地勢而建,村落坐北朝南,面迎牛吼江,背向武江,村中及四周有36口水塘,寓意“湖罡三十六爻”。 [5] 
爵譽村格局自明清以來基本未變,佈局以姓氏宗祠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始建於宋、明、清朝的古祠有70棟,清朝餘存的古民居34棟,基本完好;明清建的書屋8處,店鋪5家,寺廟、道觀5座,坊牌3座。還有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間為防水患、由肖錢兩姓籌資修築的0.5公里的防洪圍堤、兩層拱橋、三處渡口。 [1] 

爵譽村建築特色

爵譽村是贛派建築風格的集中展示地,傳統建築特色整體體現廬陵建築風格,大氣、壯觀、富麗,同時還獨具當地鄉村建築的樸素、簡約、典雅之感。建築院落格局基本上是遵守天井式格局佈置,後建造上位採光的中小型住宅形式,出現了天門和天窗的上位採光方式。 [1-2] 
爵譽村贛派建築 爵譽村贛派建築

爵譽村經濟社會

爵譽村人口

截至2018年末,爵譽村有周、康、張、肖、胡等九個姓氏近500户3000名村民。 [1] 

爵譽村經濟

爵譽村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兼種大豆、花生等經濟產物,農業生產較為發達。 [5] 
2017年12月份開始,爵譽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面積2000餘畝,惠及該村17個自然村、450多户農户。 [8] 

爵譽村主要景點

爵譽村久大堂

久大堂,為周氏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堂前獅目怒視,寶相威嚴。祠堂外黃庭堅手書的“儒學坊”,向世人昭示着爵譽二字所藴含的分量。 [7] 
久大堂 久大堂

爵譽村孝德堂

孝德堂,為康氏宗祠總祠,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始建於宋靖康元年(1126年)至紹興元年(1131年)年間,宗祠前方的喜鵲牌坊為清末擴建,大門上方為飛檐四翹的鵲巢官,由四根石柱托起,石柱上刻有兩副楹聯,其中一聯雲“武姥高插雲祥鍾靈秀,搓江環湧翠兆起人文”,高度概括了爵譽村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上賢才鵲起的風貌。 [6] 
孝德堂 孝德堂

爵譽村歷史文化

爵譽村地名由來

爵譽村原名龍源村,因村裏文臣武將輩得到宋仁宗的關注,被譽為“爵崇譽隆”,後演變為“爵譽”。 [1] 

爵譽村廬陵文化

爵譽村是廬陵文化古村落典型代表,獨具魅力的鄉土建築博物館。爵譽村自開基建村以來長期處於廬陵地區轄區之內,深受廬陵文化的侵淫,在文化理念、村莊佈局、宗族特徵、建築風貌以及傳統習俗等方面均集中體現了廬陵文化的特徵,是廬陵文化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2] 

爵譽村歷史人物

周矩(895年—976年),字必至,號雲峯,官至西台監察御史,中國古代水利名家。據《泰和縣誌》記載,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周矩以自己的俸祿餘資,始創泰和縣乃至江西省最早、最大的槎灘和碉石二陂為公陂,規定不得專利於周氏,留有古碑刻《槎灘、碉石二陂為田記》,乃宋代真品。 [1]  [9] 
週中和(996年—1074年),爵譽村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至和元年(1054年)持節奉使仁廟,受敕避帝號諱,宋仁宗御筆親易名中復。 [10] 
周是修(1354年—1402年),名德,字是修,爵譽村人,為水利學家周矩後裔。 [11] 
康奎,譜名從魁,號北軒,明成化帝時官拜靖江王府史司左使,後又很快被特敕為奉政大夫修正王府伊。歷官49年,著作頗多,並有“國師大夫”牌匾。 [7] 

爵譽村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9日,爵譽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公佈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4] 
2019年1月,爵譽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2-13] 
爵譽村掠影 爵譽村掠影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