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矩

(中國古代水利專家)

鎖定
周矩(895—976),字必至,號雲峯,原籍金陵(南京),泰和南崗周氏始祖,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進士,官至西台監察御史,中國古代水利名家。
本    名
周矩
必至
雲峯
出生地
金陵(南京)
出生日期
895年
逝世日期
976年
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水利名家

周矩人物經歷

周矩生活在五代十國我國歷史上社會非常動亂的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改朝換代頻繁,安居樂業艱難,尤其作為大都市的金陵,更是動盪不安。為避唐末之亂,於天成末年(930年),周矩攜全家老少,跟隨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楊大中從南京遷徙到泰和縣萬歲鄉(宋改信實鄉,現為螺溪鎮)這一比較安定的鄉村定居。他買了幾畝田土,期望過上安定、悠閒的田園生活。可他寓居農村,更能體察基層民眾的勞作和生活,當看到當地民眾比較貧窮,甚至衣食無着時,憂國愛民之心使他坐不住了。他要弄清緣由,問個究竟,為民解難。某年初夏的一天,他見幾個光着被太陽曬得黝黑膀子的老農在樹下乘涼,便走過去攀談起來。他問:“老伯,這裏土地肥沃,人也勤快,可為何絕大多數人吃不飽、穿不暖、住茅房,生活如此清苦?”老農回答説:“先生,你不知道呀,當地水利條件差,水源缺乏,種田全靠天吃飯,遇到旱年顆粒無收,豐年也因缺水一年只能種一季,且旱年多於豐年,雖沃野千畝又有何用?看來又是旱年喲。”“你們採取了什麼措施嗎?”“我們年年燒香拜佛,扛菩薩做法事,但無濟於事呀!只怨我們命苦,出生在這個鬼地方。”另一面黃肌瘦的老農無可奈何地説。“哪為何不興修水利引水灌溉?我們應當相信科學。”老農回答説,“我們歷來靠老天爺幫忙,何況沒錢難辦事,又無人組織,如何修水利?許多人只得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如今萬歲鄉是百業凋零。”一席話説得周矩憂心忡忡,茶飯不思,接連幾日他都深入田間地頭作認真的調查研究,盤算着興修水利造福鄉民之事。但需要一大筆錢,並且興修水利費時費事。思量再三,他決定獨家承擔這一造福民眾之事。當他將想法同家人一説,立即遭到多數人的反對,雖説家裏有些積蓄,算是大户,但一家人日後過日子要開銷,還不如到縣城去開店做生意,怎會做賠本的買賣。周矩是一個有主見敢作為的人。他最終説服家人,毅然開始興修水利這一義舉。
此後,周矩不顧風吹日曬雨淋,考察水源和地理環境,足跡踏遍了螺溪、禾市、橋頭等鄉、鎮的山山水水,經過考證,決定採取築陂引水的方式,將氵邕水引來灌溉。公元937年冬,經慎密選址,精心籌措,獨家出資,在氵邕水上游的槎灘村畔,以木樁、竹筱壓為大陂,長一百餘丈,橫遇江水,開洪旁註,創築槎灘陂;並在其下七里許築減水小陂碉石陂,儲蓄水道,使無氾濫;開渠三十六條,灌溉高行(今禾市鎮)、信實(今螺溪鎮)兩鄉農田六百頃(合9000畝)。當清澈的河水順着溝渠流入乾旱的稻田時,鄉民們高興得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從而使易旱之地旱澇保收,皆成豐收良田。又購置山參口山和城陂筱山,將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維修陂渠之用,使築陂不侵用他人之財物,修渠不花費別人之錢糧。並規定,陂為二鄉九都灌溉公陂,不得專利於周氏。他這一創舉,惠及千萬農民,使他們解決温飽,擺脱貧困。

周矩主要成就

槎灘陂歷經一千餘年,經過歷朝歷代的多次維修,不斷得到拓展和完善。解放後,泰和縣政府又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擴修,至使這一古陂灌溉面積達6萬畝,仍發揮着效能。
為開發民智,倡導科學,周矩在鄉間還創辦義學,教書育人,開啓了崇尚科學,破除迷信之大門。
周矩鑿山築陂、疏山導流、挖渠引水、造福人民,使旱災頻繁的高行、信實兩鄉,變成了吉泰盆地魚米之鄉,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不但鄉民稱頌,且得到皇帝的嘉擢,南唐元宗保大甲辰(944年)春,被晉封為金陵西台監察御史。
他在江南地區的水利建設史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槎灘陂(含周矩墓)於2006年12月公佈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