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爐火

(臧克家散文作品)

鎖定
《爐火》是現代作家臧克家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充滿“意興”的散文佳作。在作者眼中,爐火已經成了他脾氣相投的朋友,成了他讀書寫作中不可缺少的伴侶。“風雪故人來”,爐火為促膝長談助興,“對着孤燈”夜讀,爐火又為自己歡呼鼓勁。作者情之所鍾,竟然連失眠時也離不開它:“有時失眠了,輾轉不能安枕,瞥看爐子裏的紅光一點,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朧的境界。”這樣的筆墨,決非單純依賴誇張、擬人等手法所能及,更非故弄玄深、聳人聽聞之談,它只能是作者詩心永葆的深情流露,那些缺乏詩心慧眼的普通人是難以領略其中奧妙的。 [1] 
作品名稱
爐火
作    者
臧克家
創作年代
現代
文學體裁
散文

爐火作品原文

爐火
金風換成了北風,秋去冬來了。冬天剛剛冒了個頭,落了一場初雪,我滿庭鬥豔爭嬌的芳菲,頓然失色,鮮紅的老來嬌,還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頭。兩棵丁香,葉子簌簌辭柯了,像一聲聲年華消失的感嘆。
每到這個季節,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爐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將近半年的時光,我進入靜多動少的生活。每到安爐子和撤火的時候,我的心裏總有些感觸,季候的變遷,情緒的轉換,打下了很鮮明、很深刻的印記。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個爐子,日夜為它奔忙,我的家人總是念咕説:安上暖氣多省事呵,又幹淨。我也總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擋箭牌:安暖氣花費太大呀,開地道安管子多麻煩呵,幾噸煤將放在何處?還得有人夜裏起來燒鍋爐……我每年這樣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實,別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條是:我愛爐火!我住北房,三明兩暗。左右兩間有兩個爐子,而當中的會客室,卻冷冷清清,嬌花多盆,加上兩套沙發,餘地供迴旋的就甚少了。客人來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擺設。到我家做客的朋友們,都説我屋子裏的温度太低了。會客室裏確是有點清冷,而我的寫作間兼寢室卻暖和和的。爐子,成為我親密的朋友,幾十年來,它的脾氣我是摸透了。它,有時暴烈,有時温柔,它伴我寂寞,給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風呼號,雪花亂飄,這時,爐火正紅,壺水正沸,恰巧一位風雪故人來,一進門,打打身上的雪花,進入了我的內室,沏上一杯龍井,泡沫噴香,相對傾談,海闊天空。水壺噝噝作響,也好似參加了我們的敍談,人間賞心樂事,有勝過如此的嗎?
每晚,我必卧在牀上,對着孤燈,夜讀至十時,或更遲些。
爐火伴我,它以它的體温温暖我,讀到會心之處,忽然爐子裏砰砰爆了幾聲,像是為我歡呼。有時失眠了,輾轉不能安枕,瞥看爐子裏的紅光一點,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朧的境界。
暖氣,當然温暖,也乾淨,但是呵,它不能給我以光,它缺少性格與一種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歲上私塾的時候,冬天,帶上個銅“火箱”,裏邊放上幾塊燒得通紅的條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蓋上全是蜂窩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從小孔裏透露出來,給人以光輝,它不僅使人觸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過視覺在心靈上感受到一種啓示與希望的閃光。
有這種生活經驗的人,會饒有情味地回憶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曠山大野中,幾個同伴圍在篝火旁邊取暖的動人的情景。
火,以它的巨大熱力使人通體舒暢,它的火柱沖天而起,在黑暗中給人以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與向前衝擊的勇氣。在它的猛烈的燃燒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聲聲鼓點嗎?
爐火當然不是銅“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們也有相同的性格:它們發熱,它們發光,它們也能發出震撼心靈的聲響。幾十年來我獨持異議不安暖氣,始終留戀着爐火,原因就在此。 [1] 

爐火作品鑑賞

幾十年來,臧克家以詩歌創作聞名於世,其實,他的散文也寫得很多,只不過為“詩名”所掩罷了。到了晚年,臧克家“老來意興忽顛倒,多寫散文少寫詩”(《臧克家抒情散文選·序》)。《爐火》曾獲大型刊物《散文》1985年一等獎,不愧為一篇充滿“意興”——暖人心胸的散文佳作。
照一般人看來,生爐火實在是一件既瑣碎又麻煩的活兒,倘能用暖氣取而代之,何樂而不為?可是作者偏不這樣想,偏要用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向家人進行搪塞,這其中原因是什麼?區別在哪裏?
區別在於實用、功利的眼光和藝術、審美的情懷截然不同。在作者眼中,爐火已經成了他脾氣相投的朋友,成了他讀書寫作中不可缺少的伴侶。“風雪故人來”,爐火為促膝長談助興,“對着孤燈”夜讀,爐火又為自己歡呼鼓勁。作者情之所鍾,竟然連失眠時也離不開它:“有時失眠了,輾轉不能安枕,瞥看爐子裏的紅光一點,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朧的境界。”這樣的筆墨,決非單純依賴誇張、擬人等手法所能及,更非故弄玄深、聳人聽聞之談,它只能是作者詩心永葆的深情流露,那些缺乏詩心慧眼的普通人是難以領略其中奧妙的。
《爐火》在語言風格上和作者的詩歌作品相近,顯得質樸、簡練、遒勁,像作者敍述了爐火的“脾氣”和個性之後,緊接着引暖氣作對比:“暖氣,當然温暖,也乾淨,但是呵,它不能給我以光,它缺少性格與一種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與其説是敍述暖氣,毋寧説是展示自己——呼喚“活力”。這樣的文字,雖然與繁麗豐贍無緣(這容易為一般讀者所欣賞),卻也顯得稜角分明,情深意切,自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
語言的質樸簡練不等於結構上的平直簡單,一覽無餘,恰恰相反,《爐火》在結構安排上顯得起伏有序,開闔有度,是頗具匠心的,不禁讓讀者聯想起作者那些構思巧妙的詩歌名篇。《爐火》開頭先是對宅內庭院的花卉稍作勾勒,托出了一幅簡潔明快的“秋去冬來”圖,然後切入“爐火”的正題,依次描述了“爐火”帶給自己的種種“慰安和喜悦”,這是文章的主幹部分,讀者不宜輕易放過。不過作者沒有滿足,並未到此為止,而是宕開一筆,回溯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展現了篝火取暖的羣眾場面,從而拓寬了境界,充實和提高了“爐火”的象徵意藴,最後則又散而復聚,回過頭來重重地寫下這樣幾句話:“幾十年來我獨持異議不安暖氣,始終留戀着爐火,原因就在此。”乾脆利落地結束了全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