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長城

鎖定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
燕長城從赤峯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後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向東延伸,經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的西下窪,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後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
中文名
燕長城
性    質
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
屬    性
長徼約125公里
特    徵
通遼、遼寧省阜新縣境內

燕長城歷史沿革

燕長城 燕長城
燕居七國的東北部,國力甚強,版圖較大。燕東瀕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齊、趙,曾與秦、楚、晉合謀伐齊,大敗齊師,燕軍獨自追至臨淄城下,齊不敢犯燕。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騷擾,而西面則有秦國崛起,每有東進稱霸之心。其間雖然還有趙國相隔,但趙也常受秦的驅使犯燕,實為大患。為了防禦,燕便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以防胡和秦、趙。
燕長城 燕長城
燕東北長城即是位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的長城。這道長城的修築,歷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國受到北面相鄰的東胡山戎的威脅,曾把一位有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胡,以求暫時安定。胡人對秦開很是信任。後來秦開回來,發軍大破東胡,把東胡趕出一千多里以外。於是燕便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今遼寧遼陽),並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備東胡再度騷擾(見《史記·匈奴列傳》)。後人根據與荊軻共同刺殺秦始皇的秦舞陽是秦開的孫子推斷,當在燕孝王時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這一長城所經的地方,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又東經河北省圍場縣、遼寧朝陽、吉林通化等等。這些地區還保存有燕長城的遺蹟。

燕長城位置分佈

燕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姬姓,開國君主是召康公姬奭,建都於薊(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時又建新都於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是為下郡。燕國幅員廣闊,南與齊國、趙國相接,北與東胡等遊牧民族毗鄰。據歷史文獻記載,為了防禦鄰國的進攻,燕國共築有兩道長城,一道是南長城,一道是北。
燕長城 燕長城
關於燕南長城,見《史記.張儀列傳》秦相張儀遊説燕昭王時語。張儀説:"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所有也。"張儀所説的長城指的就是燕南長城。從上面引文推斷,燕南長城修建時間,應在燕昭王以前。因為張儀説燕,當在燕昭王初年。燕南長城的走徑,據《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等文獻記載。

燕長城內蒙古境內

燕國修築的長城在內蒙古境內的共有3條主線:
燕長城 燕長城
第一條,即燕國著名將軍秦開卻胡後所築的燕北界長城。因燕北界長城行經赤峯市,亦稱“赤北長城”。北段長城西起今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東,東抵今朝鮮半島北部龍崗
第二條,修築時間晚於赤北長城,因它行經赤峯市南,故名“赤南長城”。赤南長城橫亙東西,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赤南長城西南段長城自今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東至河北省圍場縣中部的夾皮川鄉邊牆村,由此東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經婁子店鄉,又東北行,過山前方,再東北行,沿山嶺進入赤峯市美麗河鄉,東過老哈河,而後進入遼寧建平縣境,從建平縣又進入敖漢旗,復進入遼寧省,由北票北部山區逶迤前行,然後進入阜新縣,全長600餘里。
燕古錢幣 燕古錢幣
第三條,是老虎山長城。老虎山長城,位於赤南長城之南,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鄉老虎山一帶。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淩河支流老虎山河,從老虎山往東南行,越過一片緩坡丘陵地帶,進入遼寧省建平縣境內。現存長度十餘里,大部分在敖漢旗,保存較好。燕長城在築造技術和地形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點。石築長城,均用自然大石。壘砌方法一般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以亂石碎塊或沙礫等充塞,因此較堅固,今城牆仍未完全倒塌。土築長城,一般多選在土質較厚、地勢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區。雖然土築長城的遺蹟現很難找尋,但在土築長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見到隱隱約約有一道黑土帶,遠遠望去如同一條巨蟒匍匐於大地之上,到了夏季這些地段上草木長得鬱鬱葱葱,異常茂密。主要有烏蘭察布燕長城、錫林郭勒燕長城、赤峯燕長城及通遼燕長城,通遼市境內燕長城段為夯土板築,殘高1米至2米,底寬6米至8米。 [1] 

燕長城河北省境內

燕長城 燕長城
燕國除了修築北界長城外,為了防禦秦、趙,保衞燕下都——武陽,還在南界修築了長城,稱燕南長城或易水長城。這道長城起於今河北省易縣西南,向東南行,經定興、徐水、任丘等地,止於文安附近,長約500餘里。易水長城,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作為一個説客,向燕昭王説:"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説明這時易水一帶已築有長城。張儀説六國連橫為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可知這一段長城修建的是用來防齊、趙,保衞燕國下都--易水城的。燕易水長城的位置,《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水經注》寇水又記載:“寇水又東北,徑阿陵縣故城東 寇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其他如像唐《元和郡縣誌》、《大清一編印志》等俱記載有燕易水長城的情況。位置大致相當於河北省易縣的西南,向東南經定興、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間,達於文安縣東南,長約五百餘里。

燕長城北京市境內

燕長城 燕長城
燕長城遺址位於昌平縣流村鄉、老峪溝鄉和高崖口鄉交界線。北起黃樓院(原稱皇龍院)北山樑,連接在明朝重新修建的八達嶺長城上(此段原為秦統一後所修),南經泥窪,鍋頂山,老峪溝村南鰲魚嶺折向馬刨泉的北祁嶺,在大村東山出昌平縣境。南北長約30公里。
昌平縣古代屬燕國,此段長城始建於戰國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當時燕國北方常受東胡人的入侵,俘去大將秦開作為人質。秦開回燕以後,在北部邊境線上,西起造陽(今懷來),東到襄平(今遼陽),修築了防禦牆,秦統一六國後,長城防禦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長城的走向和基礎,其餘廢除不用。這段長城荒廢之後,自然坍塌嚴重。城牆大部分殘高1.5米,寬2米左右。

燕長城遼寧省境內

燕國北長城修建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史記.匈奴列傳》説:"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也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這條長城就是燕國的北長城,築於秦開歸燕之後。以秦開與秦舞陽的祖孫關係,並以荊軻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長城"不在燕王喜時,就在孝王末年。"這是戰國時期最後修的一道長城。至於長城的走向,據專家考察,西起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向東北行,進入內蒙古境多倫、獨石,經河北省圍場之北,東行,過內蒙古赤峯、敖漢旗,人遼寧省朝陽,越醫無閭山,跨遼河,折而南至朝鮮清川江北岸。 [2] 

燕長城吉林燕長城

燕秦漢魏都曾在遼水以東建立障塞,為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構建的遼東郡軍民鎮戎體系。燕國障塞是燕國點線式長城體系的一個特點,比如遼西郡著名的赤峯市境內狗澤的狗澤都、遼寧省境內水泉的陽安都、大淩河的白庚都、酉城都;遼東郡著名的遼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內遼河源頭的四平二龍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內鴨綠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長城遺蹟。這些長城,還是以“點線式”障塞形制為主體,構成了歷史上中原王朝統轄東方漁獵諸族藩屬的大本營。燕塞—襄平—侯城—二龍湖古城—真番障塞線考古調查新發現據史籍文獻記載,戰國燕是最早在東北地區拓疆治邊、修築長城、設置郡縣的中原國家。《史記·朝鮮列傳》亦記載:“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從中可知遼東郡治襄平城(今遼陽市區古城)是通向真番障塞和朝鮮障塞的兩條交通主線的樞紐 。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渾江中游及支流富爾江、蝲蛄河、大羅圈溝河兩岸崇山峻嶺上和溝谷隘口間,新發現和新了戰國秦漢時期 180餘處(段、道、墩、座)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徵的“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及“列城”遺址。使瀋陽—撫順—通化—集安—臨江(含朝鮮慈城郡)—長白(含朝鮮惠山市)之間的障塞7 2連成完整的一線,此線已發現障塞設施總數超過300處(段、道、墩、座),長度達 850公里,其主要形制為“點線式”障塞結構,僅“鴨綠江長城”中上游段形制為“線條式”長垣結構與“線段式”短垣結構。其障塞終點是真番障塞。 [3] 

燕長城黑龍江燕長城

《史記· 朝鮮傳》 : “自始全燕時, 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 築障塞” 。根據《茂陵書》中記載的裏數,沿着海岸線測算,真番郡治大約位於中俄交界地區。真番和率濱、恤品、綏芬可能有某種聯繫。《三國志·魏書·東沃沮傳》:“漢初,燕亡人衞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 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真番郡)。”《黑龍江通志綱要》:“黑省東封,古多爭戰,實為漢唐來兵力所及。餘嘗巡邊至洮南,過突泉,聞有殘石,刻漢隸大將軍字樣,意必衞青出塞,偏師所及,留此殘跡,而漢使徐自為築城鄣列亭至盧朐,尤為漢時兵力已及黑境之證,紀功勒石,豈遂無人。迨至遼金元,文事武功,後先繼盛,遺蹟流傳,亦多古物。餘修省志,文獻無徵,而金石一類尤寥寥可數,安得好古之士隨處留心,採訪徵集,續輯成編,庶足為考古者之一助歟。” [3] 

燕長城文物保護

2020年11月,入選國家文物局發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4] 

燕長城考古發現

談及燕國的鐵器和貨幣的時候,不能不重視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即燕國的貨幣向北基本上沒有越過燕國的北長城線,向東卻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羣島;而且在我國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及蘇聯的濱海一帶亦有出土,考古資料證明,朝鮮慈江道渭源郡龍淵洞曾出土過大約四百枚明刀幣,江界郡仲巖洞和吉多洞分別出土了二百五十枚和大約四千明刀幣,平安北道的昌城郡梨川洞和寧邊郡都官洞、平安南道的寧遠郡温陽裏以及朝鮮半島的南部地區也都出土過明刀幣。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