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國

(三國時期割據政權)

鎖定
燕國指三國時期公孫淵所置王國,前身是公孫度開創的半獨立的(遼)東國(侯國)政權。“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齎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 [1] 
中文名
燕國
機構職能
外聯吳援,內理高句麗、濊貊

燕國歷史沿革

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取了他叔父公孫恭的位置,擅行自立,派遣使者上表陳述(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十二月)。劉曄認為:“公孫氏是漢朝時所任用的(公孫度守遼東,見獻帝初平元190年),所以世襲遼東太守官位(古者世爵不世官;爵,謂公侯伯子男,官謂卿大夫也。今謂之世官者,以公孫氏所據之地,漢遼東寸守之職守耳,子孫相襲,是世官也)。由於山水海陸阻隔,地處偏遠,故胡夷之民難於制馭,所以世襲權位日子很久。現 如不將公孫淵誅殺,以後必定造成禍患。如果他們懷有二心,又依恃武力,那時要再行誅殺,事情就難辦了。不如趁他剛剛上任,既有自己的勢力,也有自己的仇人(有黨故能奪恭位,與之為仇者,則恭之黨也),出其不意,兵臨城下,開設賞賜招募的條件,可不勞動軍隊而平定。”東國使臣聞得到情報報於公孫淵,淵怨之。欲由魏侯自立為燕王,放棄其父祖的平衡外交,傲視魏帝的命令,向孫吳遣派使臣“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鬥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臣不負魏,而魏絕之。”並以姻親扶余的赤馬名貂延於東吳,此舉促使吳蜀公分魏,吳蜀兩國以國策開始認真研究並執行,魏怒欲伐之,因東國是曹操親封侯國故曹植柬之。後來公孫淵頻繁的以扶余名馬助孫吳軍資的情報被曹魏捕獲,東萊太守及幽州刺史上奏(怕公孫淵吞併他們),魏怒又欲伐之,遣大將田豫、王雄從海陸兩路攻燕國,蔣濟柬之,魏帝不聽,田豫、王雄無功而返。當由吳返燕的使臣報告發現吳國武庫不強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公孫淵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的人口,於是誘斬吳使,又遣肅慎氏獻楛矢於魏以喻聖王在世天降祥瑞,魏帝大喜。因魏蜀分魏時在蜀漢使者面前誇下海口孫權羞憤欲由海路親征,東吳名臣陸遜及趙姬柬之。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又有燕使對公孫淵説魏國使團中有名叫左駿伯的力士,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魏使回洛陽後對明帝説此事。魏帝大怒,遣名將毋丘儉率幽州諸部聯合鮮卑、烏恆伐之,衞臻柬之,魏帝不聽,公孫淵逆與儉戰,儉不利,引還。公孫淵於是自立為燕王,設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節,藉助鮮卑單于的王印,給邊疆北方民族加封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魏國北方地區。次年正月又向東吳稱臣,東吳名臣羊衜認為此次救下燕國以後就會心悦誠服,孫權表示願意派兵救援燕國並告誡公孫淵要小心司馬懿,魏國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並遣司馬懿聯合慕容鮮卑、高句麗、烏恆再次由海陸圍攻燕國,燕國自信軍力欲守城待雪故不東走,聯軍攻城“宣夜不停”亦不能取勝,同年八月(再拖兩個月就下大雪)流星擊城,魏軍散佈讖緯,東國人心狂亂,九月魏軍司馬懿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戰敗身亡於流星墜落處,東國政權覆滅。由於東國士人都被司馬懿築京觀,關於東國的記載全來自魏國、吳國、蜀國、晉國、韓國、倭國的史書及考古。中日考古人員在遼陽市公孫家族墓、鳥跟縣、鳥取縣、石川縣發現了兩地獨有的容器。根據扶桑史料今赤染氏、常世氏既公孫氏後裔,有神社。 [2-3] 

燕國行政區劃

幽州燕國州郡州
平州
遼東郡 治所襄平縣 縣數10 屬縣: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豐、平郭、東沓、遼隊、望平
遼東屬國 治所昌黎縣 縣數6 屬縣:昌黎、賓徒、徒河、無慮、險瀆、房
玄菟郡 治所高句驪縣 縣數2 屬縣:高句麗、高顯
樂浪郡 治所朝鮮縣 縣數7 屬縣:朝鮮、屯有、渾彌、遂城、駟望、鏤方、臨浿
帶方郡 治所帶方縣 縣數6 屬縣:帶方、含資、海冥、列口、長岑、提奚 [4-5] 

燕國燕國人口

蜀漢兵力基本在10多萬。公孫淵兵力也在10多萬。《文選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稱公孫淵:“自以為控弦十萬,奔走足用”《三國志 涼茂傳》也記錄他在被公孫度扣押多年身居東國高層後透露了公孫氏的兵力:“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另外公孫度宗女,是扶余王王妃;公孫康女兒,是百濟王王妃。除此之外,遼東公孫氏政權能從東夷九部落調取兵力。《晉書 地理·平州》:“及其子康、康子文懿並擅據遼東,東夷九種皆服事焉。”《三國志 高句麗傳》記錄高句麗王子拔奇及涓奴加各率領3萬人投降公孫康:“拔奇怨為兄而不得立,與涓奴加各將下户三萬餘口詣康降,還住沸流水。”
公孫氏政權人口,公孫氏使者韓忠在和曹魏爭奪冊封烏丸峭王時聲稱:“遼東在滄海之東,擁兵百萬。”“擁兵百萬”當指公孫氏直接掌握的人口數量,以漢魏兵民比例1:10計算,一百萬人口也是十多萬兵力。這十多萬兵力還要分佈用於五郡治安及對內彈壓高句麗、濊貊上面,面對司馬懿的兵力,燕國雖在總體兵力佔優數,但局部上卻遠不如司馬懿聯軍的兵力。經過京觀的“威靈邁日域”據《晉書·宣帝紀》載在司馬懿消滅公孫淵後,曹魏清查戰亂後的遼東户口僅剩“户四萬,口三十餘萬。”直接改變了中古東北亞地緣政治結構。 [6] 

燕國崩於司馬

曹氏幕府以公孫康重建燕秦漢以來的東北亞秩序,漢晉間東北之大事, 即著遼吳日三地海上交通頻繁,所謂乘桴滄海於扶桑,葛越佈於朔士,貂馬延於吳會,其經營東土,成績昭彰,足見公孫氏三世守邊保境綏虜安民之效。但經過司馬懿至星墜所在斬公孫淵後,又屠城坑其眾,以《晉書·地理志》所列武帝太康元年遼東諸郡國户數觀之,則遼東國僅五千四百户,玄菟郡僅三千三百户,樂浪郡僅三千七百户,帶方郡僅四千九百户每户平均縱達十口,諸郡國合計當亦不過十餘萬口。太康元年正西晉統一中國局勢全盛之時,遼左海東竟爾荒殘至此,良足驚異。餘謂此蓋由司馬懿討平公孫淵時果行殺戮及任令中原人民流寓遼東者歸還故土之故。《晉書·宣帝紀》雲:“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年十五以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以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是懿誅殺公孫氏僚屬將吏殆盡,復戮兵民近萬人,此實遼土之精 英公孫氏所恃以捍禦胡貊二虜者,撫而用之,未始不可化反側為干城,一朝屠戮,寧非自殘猛士乎,又當漢末大亂,中原士庶多避地遼東,對公孫氏之安邊防者甚有助力,其久留遼左者子孫蕃育,已無異土著。乃司馬懿於討平公孫後竟下令謂“中國人(中原人)欲還舊鄉恣聽之”(《晉書·宣帝紀》)此所謂除少數老耄者外皆生於遼土,為鞏固國防計,方移民實邊之不暇,安能聽從業已久居之人歸還故里,可知司馬懿之目光在內而不在外,邊陲非所留意也。豪俊一空,僑寓歸去,遼土之重心遽失,遼東諸郡之民諒遂多流入夷貊,故至太康元年存户頗少,推原厥始,司馬懿之浪殺實遼土致命傷也。《魏志·三少帝紀齊王芳紀》景初三年記雲:“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縣為新沓縣以居徙民。”又正始元年記雲:“以遼東、汶、北豐縣民流徙渡海,規齊郡之西安、臨淄、昌國縣界為新汶、南豐縣以居流民。”特設數縣以居之而以新沓、新汶、南豐為名知此等流民乃遼東土著,非中原人流寓遼東復歸故里者。時距公孫氏之滅甫一二年,司馬懿方與曹爽同輔魏政,不遣送此等流民歸遼東,反為立縣,意不過在增加內地人口,是與割四肢以養口腹何異乎,公孫氏滅後不數年有毋丘儉討高句驪之役,功烈足稱,其攻破高句驪國都,可與公孫康後先輝映。然儉奉命專征,憑藉甚厚,究不若公孫氏僅恃一隅兵力即能威震殊俗之為難得。吾人不能因儉之勝利遂謂其時遼左實力尚可與公孫氏未亡時比也。 [7] 

燕國歷史評價

郡在藩表,密邇不羈,平昔三州,轉輸費調,以供賞賜,歲用累億,虛耗中國。然猶跋扈,虔劉邊陲,烽火相望,羽檄相逮,城門晝閉,路無行人,州郡兵戈,奔散覆沒。淵祖父度初來臨郡,承受荒殘,開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烏合之民,掃地為業,威震耀於殊俗,德澤被於羣生。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向不遭度,則郡早為丘墟,而民繫於虜廷矣。遺風餘愛,永存不朽。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康踐統洪緒,克壯徽猷,文昭武烈,邁德種仁;乃心京輦,翼翼虔恭,佐國平亂,效績紛紜,功隆事大,勳藏王府。度、康當值武皇帝休明之會,合策名之計,夾輔漢室,降身委質,卑己事魏。匪處小厭大,畏而服焉,乃慕託高風,懷仰盛懿也。武皇帝亦虛心接納,待以不次,功無鉅細,每不見忘,又命之曰:「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孫,實得有之。」皇天后土,實聞德音。臣庶小大,豫在下風,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