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影組

鎖定
燈影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李四光、趙亞曾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宜昌縣境內長江之燈影峽。巖性三分性明顯:下部灰白色內碎屑白雲岩;中部為黑色薄層含瀝青質灰巖,含燧石條帶及結核;上部灰白色中—厚層狀白雲岩,含燧石層及燧石團塊。含核形石、大型藻類海鰓及小殼化石。上與水井沱組平行不整合接觸,下與陡山沱組為整合過渡關係。
中文名
燈影組
外文名
Dengying Fm
地層單位編碼
06-42-0056
地層地質年代
Z2—∈1
階代碼
Z2—∈1
地區代碼
38,39,40,41,42,43,44
同物異名
煤炭山組(蘇),洪椿坪組等

燈影組歷史沿革

燈影組
燈影組(6張)
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將震旦系最上部的白雲岩命名“燈影灰巖”。1962年全國地層委員會所編之《中國的前寒武系》一書建“燈影組”,但該組包括下部的“陡山沱層”和上部的“燈影層”,二者分別相當於李四光等(1924)所稱之“陡山沱統”和“燈影灰巖”。 1963年劉鴻允、沙慶安將“燈影組”一名限用於李四光之“燈影灰巖”範疇。沿用至今。

燈影組特徵

燈影組層型

正層型 宜昌縣南沱石牌青樹包燈影峽(南沱的東南145°方向約2?5 km處長江西岸)剖面。趙自強等(重測),1985,長江三峽地區生物地層學(震旦紀分冊)。

燈影組構成

該組是一套以灰及灰白色為主的碳酸鹽巖地層,基本上由白雲岩組成。在滇東陝南,中上部夾砂岩及頁岩,產蠕形動物及宏觀藻類。在命名剖面所在地區,底部以灰白色厚層微晶及細晶白雲岩與下伏陡山沱組頂部黑色炭質頁岩接觸,頂部以含小殼化石的白雲岩與下寒武統水井沱組底部之黑色頁岩分界。

燈影組巖性

三分明顯,下部為灰白色內碎屑白雲岩,含核形石及燧石條帶和結核,稱蛤蟆井段;中部為黑色薄板狀含硅質、瀝青質微晶石灰岩,含石膏層,稱石板灘段;上部主要為灰白色塊狀硅質白雲岩,微晶或粗晶白雲岩,內碎屑白雲岩,夾燧石層,含燧石團塊和燧石結核,產同生角礫岩,稱白馬沱段;頂部白雲岩常含磷,可成磷塊巖礦,稱天柱山段。全組厚度變動於200—1000m之間。燈影組位於陡山沱組之上,下寒武統牛蹄塘組或水井沱組之下,與下伏陡山沱組整合接觸。 [1] 

燈影組所含化石

微古植物有:Micrhystridium, Lophosphaeridium, Pseudozonosphaera, Hubeisphaera 等20餘屬、50餘種; 宏觀藻類有Vendotaenia, Tawuia, Tyrasotaenia等屬,蠕形動物有Micronemaites, Sinotubulites, Sabellidites 等,此外尚有海綿骨針以及海鰓類動物Paracharnia。
該組頂部含磷白雲岩或夾磷塊巖的碳酸鹽巖部分,富產小殼化石,其時代屬下寒武統梅樹村階。燈影組屬於碳酸鹽台地的不同沉積相。自下而上表現為從台地邊緣相向上逐次為潮間低能帶的侷限台地相至潮間-潮上的碳酸鹽侷限台地相。燈影期總體表現為海平面逐漸下降,海水逐漸變淺,而在古氣候方面具有乾燥、炎熱的氣候特徵。

燈影組分佈

該組廣泛分佈於揚子地層分區的許多地區,鄂,滇,黔,川,湘,豫,贛,皖,浙,蘇、陝等省(區),其中在鄂西、黔中、滇東、川西、陝南等地尤為發育。 [1] 

燈影組分類

燈影灰巖
燈影灰巖(2張)
燈影組原稱“燈影灰巖”,屬南方震旦系上部,分佈於滇東、川、黔、湘、鄂西及大巴山等地區。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湖北宜昌西石牌溪與蓮沱間的燈影峽。故名。為淺海相硅質碳酸鹽沉積。在三峽區按巖性可分為:①下部藍灰色、灰白色塊狀白雲岩,(川南發現石膏層);②中部灰黑色中、薄層灰巖含燧石結核及條帶,並含藻類及孢子化石;③上部灰色塊狀白雲岩,偶含燧石結核或條帶,並含藻類及微古植物。本組厚度變化大,在三峽地區260米,峽東大於500米,其它地區最厚達千米,湘、黔、桂邊境為灰黑色硅質岩厚僅100—200米。與下伏陡山沱組為連續沉積。近來在西南地區燈影組下段富藻白雲岩中發現大量紅藻化石,最常見的有放射形線藻屬針刺藻屬管藻屬前管孔藻屬擬管孔藻屬及叢狀線藻屬黔北遵義松林地區燈影組底部尚有貝加爾迭層石此迭層石是我國北方旅大地區十三里台組及燕山地區鐵嶺組的主要化石。 [1] 

燈影組備考

燈影組頂部之含磷白雲岩或灰巖段,在三峽地區稱天柱山段。該段及其他區域與之相當的層位富含腹足類腕足類、單板類、軟舌螺類等多門類小殼動物化石,屬下寒武統梅樹村階;因此,天柱山段及其相當層位是震旦系—寒武系的過渡層,亦即前寒武系與寒武系的過渡層
編撰者: 邢裕盛
作者1 :李四光
年份1 :1924
作者2 :趙亞曾
年份2 :1924
系名 :新元古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