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熱瓦普

鎖定
熱瓦普,又稱熱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絃樂器。流行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傳創制於十四世紀。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
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普,全長130釐米。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北。相傳創制於十四世紀。清代被列入宮廷的回部樂。《律呂正義後編》(公元1746年成書)收錄稱喇巴卜。
中文名
熱瓦普
外文名
Rawap
所屬分類
維吾爾族樂器
系    屬
弦鳴樂器—撥絃樂器
起源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熱瓦普簡介

熱瓦普 維吾爾族 熱瓦普 維吾爾族
熱瓦普琴身為木製,音箱為半球形,以羊皮、驢皮、馬皮或蟒皮蒙面。琴頸細長,頂部彎曲。
南疆喀什一帶熱瓦甫的琴身、琴桿和琴頭上部常以獸骨鑲嵌出美麗而豐富的民族圖案,既是一種獨奏樂器,又是非常精緻的工藝品,很受旅遊者的歡迎。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東部,長期與維吾爾族互相往來,不僅經濟上有着密切聯繫,在音樂文化上也有着近緣關係,熱布普和維吾爾族的多朗熱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勢和方法也較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鷹作為傳説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飛鷹動作的舞蹈,又有用鷹骨製成的笛子,就是在熱布普琴上,也有着鷹翅形的裝飾。

熱瓦普結構組成

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普,全長130釐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塊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驢皮。琴頭的弦槽部位向後呈直角彎曲。琴桿上纏有二十八個絲絃品位。琴桿與音箱連接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桿、音箱上鑲有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條主奏弦和四至六條共鳴弦,均用鋼絲絃。主奏弦定弦c1,四條共鳴弦定弦e、A、d、g,六條共鳴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約兩個八度。
熱瓦甫 熱瓦甫
熱瓦普 熱瓦普
形制同多朗熱瓦普,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絃軸、琴馬和琴絃等部分組成(圖左)。通體用一整塊桑木、杏木或梨木製作,規格大小不一。常用者琴身全長80釐米~90釐米,較多朗熱瓦普稍長,共鳴箱也較大,瓢形琴箱正面蒙以犛牛皮、馬皮或驢皮,面徑22釐米~24釐米。琴桿較短,約佔琴體全長的3/5,上窄下寬,正面平直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杆背呈圓弧狀,琴桿中空,下與共鳴箱相通,在琴桿下部的指板上,多鑽出30多個圓形的或鏤刻若干個各種花飾的小音孔。琴頭在弦槽處呈直角向後彎曲,其上設有T形絃軸五個(左三右二),在琴桿左上側設有一個T形高音絃軸。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左右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也有的呈近似梯形的機翼狀或等腰三角形的菱狀裝飾,起着保護共鳴箱、美化樂器的作用,這也是所有熱瓦普、熱布普系列彈絃樂器的共同特徵。琴頭與琴桿相接處嵌有一個木製山口(又稱上馬),皮面上置木製長橋形琴馬(又稱下馬),琴底設有縛弦。張以六條琴絃,傳統多用腸衣弦,則用絲絃。

熱瓦普歷史發展

公元14世紀,國內外民族文化交流廣泛開展,維吾爾族人民在原有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樂器,創制出一些新樂器,喀什熱瓦普就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在民間一直盛傳不衰。
熱瓦普 熱瓦普
到了清代,熱瓦普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中,並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載入史冊。
成書於公元1746年的清《律呂正義後編》(卷四十五)《回部樂技》載:“司胡撥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禮器圖式》附有其圖。《清史稿》(卷一一)載:“喇叭卜,絲絃五、鋼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鑿空納絲絃,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曲首右側以兩軸綰鋼弦。用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絃,應鋼弦取聲。”
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敍述了十七位藝人創作的“木卡姆”流行情況,據藝人講: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
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器樂演奏社團大同樂會,曾參照歷史資料製作了一套我國民族樂器,包括古代樂器和少數民族樂器,其中就有喇巴卜兩件,並且還做了一些改革嘗試,原形制的七條琴絃,有五條絲絃、兩條鋼弦,樂會製作的喇巴卜只張了五條絲絃。喀什熱瓦普流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在北疆地區也有流傳,它在工藝、音質和演奏諸方面,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
如果説“彈撥爾”是一種能奏出極富有魔力的樂器,那麼“熱瓦甫”這種樂器就是最為普及的樂器了。熱瓦普,又稱拉瓦波、喇巴卜。
產生於公元14世紀,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樂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維吾爾族喜愛的樂器,也是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的彈撥樂器。

熱瓦普現存資料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着一件來自塔吉克族民間的傳統熱布普。琴身用桑木製成,全長89釐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犛牛皮,面徑24釐米。琴頭從弦槽處呈直角後下彎,兩側置六個T形絃軸(左右各三)。琴桿較短,上窄下寬,正面平直,背呈圓弧,系由兩截木料鑲嵌粘接而成。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上面嵌有五枚“康熙通寶”銅錢為飾。木製山口,竹製長橋形琴馬,琴底置鐵釘縛弦。張六條絲絃。此琴形制古樸,工藝粗獷。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熱瓦普分類

熱瓦普阿勒拉熱瓦普

也稱三絃熱瓦普,用於民歌、民間歌謠。阿勒拉熱瓦普整體用梨、杏、桃木製作,以琴首和琴桿之造型為地方性標誌。琴首與琴桿以棗木弦枕分界一體相連,琴首設置絃軸有三。琴桿無品。琴箱半球形。蒙山羊或小驢皮。阿勒拉最初用腸弦、青銅弦、今用鋼絲絃。音韻明亮。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牧羊人熱瓦普

牧羊人熱瓦普,維吾爾族彈撥絃鳴樂器。因牧羊人使用而得名。又稱扣齊依熱瓦普,意為山裏人熱瓦普。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葉城等地。形制和喀什熱瓦普相似。桑木製,共鳴箱呈半球形,但尺寸較小。琴桿也略短,指板不設品位。張有三條琴絃,使用鋼絲絃。奏法與喀什熱瓦普相同。定弦為:g、a、d1。牧羊人常隨身攜帶自彈自唱,亦為彈唱藝人所使用。它在民間樂隊和人民文娛生活中,是常見的彈絃樂器演奏時,琴橫於胸前,左手扶琴桿、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腕部夾持音箱,拇指、食指執三角形牛角或塑料撥片彈奏。技巧有單彈、彈挑、滾奏、彈挑挑、掃小滾等。用於獨奏、合奏、伴奏。傳統樂曲有《塔什瓦依》、《宮特帕依》、《夏地亞那》,創作樂曲有《我的熱瓦普》、《天山的春天》、《美麗的祖國》等。

熱瓦普且末熱瓦普

也稱且末歌謠熱瓦普。多用桑葚木整體制作。主要流傳於且末地區。琴首於琴桿之造型為地方性標誌,琴首與琴桿以棗木弦枕為界一體相連。琴首設置絃軸有五。琴桿無品,裝飾部位像羊角。琴箱位半橄欖球形,蒙山羊皮。最初用腸弦、青銅弦,今用鋼絲絃。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安迪爾熱瓦普

也稱安迪爾歌謠熱瓦普,用於歌謠,彈唱。流傳於安迪爾地區。安迪爾熱瓦普多用桑木整體制作。以琴首與琴桿之造型為地方性標誌。琴首與琴桿以棗木弦枕為界,一體相連。琴首設置絃軸有五,琴桿無品,裝飾部位像羊角。琴箱位圓弧椎形,蒙山羊皮。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朗諾熱瓦普

又稱朗諾歌謠熱瓦普,用於歌謠的彈唱的,流傳於和田地區。用桑木整體制作。琴首位冠狀,琴首與琴桿以棗木弦枕位界一體相連,設置絃軸有四。琴桿無品,裝飾似花。蒙山羊皮。琴箱為半瓢形。最初用青銅絲絃,今用鋼絲絃。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多朗熱瓦普

是維吾爾族彈撥絃鳴樂器。因流行多朗地區而得名。又譯稱刀郎熱瓦普、多蘭熱瓦普。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瓦提、巴楚、麥蓋提和莎車等地。相傳,多朗是古維吾爾語的“吐蘭”(即“羣”之意)。古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邊緣一帶的人合羣從事勞動、生息,形成了維吾爾族的一個支系,所以被叫作多朗人。也説這是對塔里木河畔人的通稱。形制多樣、造型各異的多朗熱瓦普(圖),是多朗人不斷改進樂器製作的真實寫照。最早的多朗熱瓦普,是用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共鳴箱為扁圓形,正面蒙以驢皮,體積碩大,琴桿較短而指板寬闊,琴頭在弦槽處向後呈直角彎曲,與古代的曲項琵琶相似,琴頭兩側和琴桿左側面置有若干個絃軸,分別張有若干條主奏弦和共鳴弦,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木製護角裝飾,它起着平時保護共鳴箱、演奏時穩定琴身和美化樂器的作用,這也是多朗熱瓦普的顯著特徵和標誌。這種古老的多朗熱瓦普已不多見。
熱瓦普 熱瓦普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製作技術的提高,在流傳過程中,為了攜帶和演奏方便,共鳴箱逐漸縮小,但要比喀什熱瓦普較大,形狀也演變為半葫蘆形。傳統的多朗熱瓦普,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作,全長80釐米左右。共鳴箱的上半部與較寬的琴桿相連,其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共鳴箱的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驢皮、馬皮、犛牛皮、山羊皮或蟒皮,面徑22釐米左右。琴桿短而粗,上窄下寬,正面按弦指板較寬,不設品位。琴頭向後呈直角彎曲,弦槽通透,兩側置有三至六個T形絃軸,一般多為五或六軸,用於張主奏弦。琴桿左側面置有四至十三個T形絃軸,一般多為七至十軸,用於張共鳴弦。琴絃全部採用鋼絲絃,也有個別共鳴弦使用腸衣弦的。皮面上置竹或木製長橋形琴馬,琴底設有縛弦。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多朗熱瓦普多件。其中一件為桑木製,全長85.5釐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犛牛皮,面徑18.4釐米。琴頭平頂,弦槽處較厚、呈扁方形,上置六個T形絃軸(左四右二),張六條鋼絲主奏弦。琴桿長而寬,表面平滑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左側面置有七個T形絃軸,張四條鋼絲、三條腸衣共鳴弦。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置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木製護角。竹製山口,木製長橋形琴馬。樂器造型古樸、工藝細緻,出自南疆民間藝人之手,為195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贈品。此琴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另一件核桃木製多朗熱瓦普,全長75.5釐米,共鳴箱瓢形,正面蒙以山羊皮,面徑21釐米,琴頭在弦槽處後彎,上置五個T形絃軸,左三右二,張五條鋼絲主奏弦。琴桿窄而長,左側置有四個T形絃軸,張四條鋼絲共鳴弦。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演奏多朗熱瓦普,常採取坐姿,將琴斜抱於腰間,共鳴箱置於右腿根部,皮面斜向上方,琴頭在左方抬起、呈45°角,左手虎口託持琴桿,常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拇指、食指執握撥片彈撥琴絃發音。主奏弦多為雙弦同音,定弦為:c1、d1、g1,十條共鳴弦的定弦:g、c1、d1通常為雙弦同音,其餘四弦定弦為:e1、f1、g1、a1。音域g—d2。演奏以原把位為主,高音旋律常在共鳴弦上彈奏。主奏絃音色深沉、渾厚,共鳴絃音色清脆、明亮。兩者交織在一起,構成音響鏗鏘、豪邁奔放的獨特風格。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也可自彈自唱。是民間演奏“多朗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熱瓦普阿瓦提熱瓦普

又稱阿瓦提十共鳴弦熱瓦普,地方特色樂器,主要流行與阿瓦提地區。琴首設置絃軸有四,琴桿設置共鳴弦有十,蒙山羊皮。與多郎熱瓦普十分相似。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哈密熱瓦普

哈密熱瓦普,維吾爾族彈撥絃鳴樂器。以流行哈密地區而得名。隨着交通的發展便利和文化的交流借鑑,多朗熱瓦普逐漸流傳到東疆,為當地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流行於哈密、土魯番和鄯善等地。形制和多朗熱瓦普相同,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成,全長90釐米左右,共鳴箱呈瓢形。其中有一種在琴桿的指板上嵌有銅製音品。製作工藝較為細緻精良。多張有五條主奏弦(有兩組雙弦,定弦e、a、d1)、七或八條共鳴弦(定弦g、a、c1、d1、e1、g1、a1),均用鋼絲絃。
哈密熱瓦普 哈密熱瓦普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哈密熱瓦普一件。核桃木製,琴身全長91.5釐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牛皮,面徑23.7釐米。琴頭呈鈍角後下彎,上置五個T形絃軸(左二右三),張五條鋼絲主奏弦。琴桿長而寬,表面不設品位,指板上嵌以三個銅錢和三塊銅片為飾,琴桿左側置八個T形絃軸,張八條鋼絲共鳴弦。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置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木製護角。琴桿上端山口骨制,竹製長橋形琴馬,琴底設有縛弦。琴背通體雕刻出凸條圖案紋飾。這件製作精細的熱瓦普,出自哈密民間藝人之手,1963年,音樂研究所的民族音樂學家簡其華先生赴新疆採風時,將其由哈密帶回。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演奏姿勢和方法,均與多朗熱瓦普相同,但琴頭抬起的角度較小,約為30°角。五條主奏弦,其中有兩組為雙弦同音,定弦為:e、a、d1,七條共鳴弦定弦為:g、a、c1、d1、e1、g1、a1。音域e—a1。演奏以原把位為主,一般不換把位,高音旋律常常在共鳴弦上彈奏。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也常用於自彈自唱的熱瓦普彈唱,並已成為“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熱瓦普巴楚熱瓦普

巴楚熱瓦普又分為巴楚十一弦共鳴熱瓦普,巴楚十二絃共鳴熱瓦普。
巴楚十一弦共鳴熱瓦普,琴首設置絃軸有四,琴桿設置共鳴絃軸有十一。音韻清脆明亮。
巴楚十二絃共鳴熱瓦普,琴首設置絃軸有三,琴桿設置共鳴絃軸有十二。
熱瓦普 熱瓦普 [1]

熱瓦普演奏方法

演奏喀什熱瓦普,坐姿或立姿均可,但身體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將琴身橫於胸前,共鳴箱正置於右胸處,皮面朝上,左彎角緊貼右胸部肌肉。左手虎口託持琴桿,稍微抬高,琴面稍向外傾斜,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均可按弦取音,右手腕部抬起與琴馬平齊、夾持琴箱,用拇指和食指持握撥片、在琴馬上方彈撥琴絃發音。撥片常用0.3釐米~0.5釐米厚的賽璐珞板製成三角形,也可用骨片、牛角片或木片製作。喀什熱瓦普的定弦,不論五絃或七絃的,高音主奏弦(外弦)都定弦為c1,四條共鳴弦的定弦為:e、A、d、g。六條共鳴弦的定弦為:#f、B、e、A、d、g或B、e、E、A、d、g。音域三個八度。發音明亮柔和,音量較小,音色委婉細膩,優美抒情。演奏技巧有單彈、雙彈、彈挑、滾奏、彈彈挑、掃小滾和掃連續挑彈等,外弦演奏主旋律,共鳴弦用於奏出低音或和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較著名的獨奏曲有《林派特》、《亞魯》、《宮特帕依》、《塔什瓦依》、《我的熱瓦普》和《夏地亞那》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吾提熱瓦普、肉再克把戲、庫爾班·依布拉音和達吾提·阿吾提等。
熱瓦普 熱瓦普

熱瓦普獨奏樂曲

獨奏樂曲多為古典音樂“木卡姆”或民歌曲調,較著名的樂曲有《芒果裏》、《格羅吾裏》、《萊勒古勒》和《白鷹》等。傳統樂曲有《塔什瓦依》、《宮特帕依》、《夏地亞那》,創作樂曲有《我的熱瓦普》、《天山的春天》、《美麗的祖國》等。
參考資料
  • 1.    段薔.中國·新疆民族樂器製作圖鑑: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