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子書

鎖定
熊子書(1921年2月-2019年7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雲陽縣(現屬重慶市)。1948年畢業於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原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52年應聘到輕工業部重慶工業試驗所工作,1958年調到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 
2019年7月9日,熊子書離世。 [2] 
中文名
熊子書
出生日期
1921年2月
逝世日期
2019年7月9日
出生地
四川省雲陽縣(現屬重慶市)

熊子書人物經歷

1921年,熊子書出生在四川省雲陽縣。
1944年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現西南農業大學)農業教育系農產製造專業。
1946年,在大學時,熊子書就已經開始調查四川小曲,將實驗結果撰寫成“澱粉質製造酒精選用微生物的試驗”一文,發表在方心芳先生主編的《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上,開始了自己科技生涯。
1948年,熊子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0年鄧達先教授邀熊子書赴四川永川達濟酒精廠籌建澱粉酒精廠,同時兼作小曲的研究,採用酒精酵母混株與單株發酵的對比試驗,發現混株酵母發酵出酒率略高,將研究結果用在生產中,降低了糧耗。
1951年,熊子書在川東釀酒廠任技術指導時,認識到產品僅僅停留在經驗水平上是不行的,一定要建立科學的方法才能保證質量可靠。
1952年,熊子書應聘於輕工業部重慶工業試驗所,先在工業分析組,後去糖酒組開展對四川資中糖廠酒精過醪課題的研究。篩選出川102、川345號兩株發酵力強的酵母,最終解決資中糖廠和茂市糖廠酒精蒸餾過醪的重大難題,後來這兩株菌種在川、廣等省應用。
1954年,熊子書擔任橡子釀酒項目負責人,橡子釀酒首次獲得成功,澱粉利用率在49%以上,在北京第一屆全國釀酒會上推廣,產品質量被評為甲等第九名。
1958年,熊老從四川調到北京後赴輕工部上海食品所進行橡子釀酒試驗,完成澱粉利用率80%的指標。
1957年,由食品工業部和中國專賣事業公司組織全國13省158人蔘加全國小曲酒總結試點。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經兩個先進班組的生產總結,澱粉利用率從65%提高到近80%,熊子書彙總出«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一書,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第一次從實際到理論,對小曲酒釀造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總結,對提高全國小曲酒釀造有指導意義。
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熊子書參加了國家科委十二年長遠科技規劃重點項目瀘州老窖大麴酒總結,負責温永盛傳統操作法的技術查定,恢復了小甑天鍋設備的傳統操作法,與大中車間現行操作法對比,制定了綜合傳統操作法,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原料出酒率提高37%以上,這些操作經驗受到全國酒廠普遍重視,有些經驗至今還在應用。瀘州老窖是濃香型(亦稱瀘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名優白酒總產量的70%左右為濃香型白酒。
1959年4月,由輕工業部牽頭成立了茅台酒總結工作組,首次對茅台酒進行現場寫實與整理總結。該項目是國家十二年長遠科技規劃的研究課題,也列入輕工部“中蘇合作”重點項目,由輕工業部科學研究院發酵所、貴州省輕工科研所、中國科學院貴州分院化工研究所、貴州農學院和茅台酒廠等單位組成聯合工作組,共有十幾人,其中熊子書代表輕工業部研究院發酵所負責總結工作。
1964年,輕工部食品局、部發酵研究所、山西省輕工廳和杏花村汾酒廠等組成“總結提高汾酒生產經驗試點工作組”,由汾酒廠秦斌廠長和發酵研究所秦含章所長具體組織執行,下設技術秘書和行政秘書,熊子書任技術秘書,有56人蔘加。
1966年,熊子書主持全國串香新工藝白酒試點,輕工部從全國5省抽調技術幹部35名,在山東臨沂酒廠總結試點,歷時5個多月,從全國蒐集不同原料的酒精進行比較,又蒐集19株生香酵母菌,篩選出1312、2·300號優良菌株,在配料中添加氮源等措施試製香醅,用90%的液態法酒精與10%的固態香醅進行串香,用液態法生產白酒獲得成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967年,熊子書主持全國調香新工藝白酒試點,在山東青島酒精廠進行試驗,仿瀘州老窖二曲風味,研究其配方,產品取名為“曲香白酒”,生產試銷獲得好評,由輕工部委託山東省輕工廳組織技術鑑定,建議推廣。
1972年,熊子書開展江西四特酒質量的研究,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該產品被評為國家級優質酒,是特型酒的典型代表。
1980年,熊子書主持大容量貯酒器的研究,分別對我國濃香型、清香型、醬香型白酒進行試驗。1980-1982年,先在江蘇雙溝酒廠以四種大容器與傳統陶壇貯存濃香型白酒做對比研究取得成功,經輕工部組織技術鑑定,建議推廣,該課題獲江蘇省輕工科技成果二等獎,獲輕工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後與山西汾酒廠和貴州茅台酒廠協作,於1983-1985年,對清香型和醬香型白酒分別進行不同材質容器的對比試驗,同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1985年輕工部在北京進行了技術鑑定,確認該項目的各項指標均超過部裏下達的指標。
1983年,作為主要起草人之一,熊子書制定濃香型白酒及試驗方法的部頒標準(QB850-83),歷時約三年。
1985年,熊子書主持白酒貯存與老熟機理的研究,與中科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合作,用氫鍵核磁共振測定不同香型白酒的締合度,瞭解白酒在貯存過程中的締合度、理化指標和感官特徵與老熟的關係,得知締合度不能作為老熟的指標。從理化和感官指標看,醬香型白酒貯存期宜長。
1985年,為支援邊疆和鄉鎮建設,熊子書到內蒙古杭錦後旗制酒廠(現內蒙古河套酒業集團)試製新產品“錦鳳液”,解決了輔料黴爛影響產品質量的問題,扭轉了當時企業的困難局面。該企業現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12家大型骨幹企業之一,2004年全國白酒行業利税總額20強中排第12名。
1986年,熊子書協助河南省沁陽酒廠試製“中華懷參露酒”取得成功,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獎。
1994年,熊子書參與制定白酒工業術語國家標準(GB/T15109-94)。 [3] 

熊子書主要成就

熊子書曾任第三、四屆全國白酒評酒委員,科研項目多次獲獎。主要著作有:中國名優白酒釀造與研究、醬香型白酒釀造、中國名白酒釀造研究(白酒專刊)、國外酒類芳香成分研究進展(白酒專刊)(與萬良才合著),發表論文140篇。
熊子書一生從事白酒的科研工作,親歷了建國後白酒工業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中國白酒科研的發展歷程,是白酒科研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他的主要貢獻是:
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國家對瀘州老窖、茅台、汾酒等名酒的傳統釀造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工作,使生產經驗上升為科學數據,我國白酒生產從此走上依靠科技的發展之路。熊老參加了濃香型瀘州老窖大麴酒、醬香型茅台酒、清香型汾酒的全國第一次總結試點工作,通過總結、提高和技術資料的整理,為全國白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熊老主持了多項液態法新工藝白酒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56年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編制的《12年(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和國家科委制訂的十年(1963-1972年)釀酒政策:今後白酒的生產工藝,應以液態發酵為發展方向。新工藝白酒是應用酒精工藝生產食用酒精,再進行串香、調香和固液結合法生產的白酒,又稱液態法白酒。新工藝白酒機械化程度高,出酒率高,節約糧食,此項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增加了白酒的種類和產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工藝白酒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至今已成為21世紀的主流產品,產量已佔到全國白酒總產量的70%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20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白酒生產隨着改革開放,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白酒生產和科研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在這期間,熊老進行了大容量貯酒器的研究,引入核磁共振技術、氣相色譜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白酒,參與制定白酒國家標準。剖析了白酒香味成分,建立白酒評酒方法。 [3] 

熊子書人物逝世

2019年7月9日,第一代中國白酒科技代表熊子書先生離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