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興濤

鎖定
焦興濤 [6]  ,男,漢族,1970年2月生於四川成都。199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2]  ,“羊磴抖音合作社”發起人,重慶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2]  [25] 
中文名
焦興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成都
出生日期
1970年2月 [27] 
畢業院校
四川美術學院

焦興濤人物經歷

2002年任四川美院創作科研處副處長;
2008年四川美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
2016年7月,焦興濤為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
2023年1月,政協重慶市第六屆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2]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23]  ,政協重慶市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4] 

焦興濤學術兼職

中國美協理事、 [3]  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委員、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 [1] 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 [26]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羊磴抖音合作社”發起人。 [25] 

焦興濤職務任免

2024年4月,擬任市屬本科高校校(院)長。 [27] 

焦興濤人才稱號

2020年,入選教育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0] 
2019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11] 
2019年,入選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人民政府); [4] 
2018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2] 
2022年3月,榮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21] 

焦興濤作品獲獎

2019年,雕塑作品《烈焰青春》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旅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 [5]  [7] 
2014年,雕塑作品《逐夢》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暨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 [8] 
2014年,獲中國雕塑大展公共藝術獎(中國雕塑學會主辦) [12] 
1999年,雕塑作品《魂韻》獲第九屆全國美展美術作品展覽“銅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 [9] 

焦興濤個展

2021年“理想國:焦興濤作品展”,武漢合美術館; [13] 
2020年 “生長力—焦興濤作品展”,上海華僑城藝術中心;
2015年 “在一起—焦興濤雕塑作品展”,中國台北採泥藝術中心、台北101大廈廣場;
2014年 “真實的贗品—焦興濤雕塑作品展”,中國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華山文創園;
2012年 “常.藏.場——焦興濤作品展”,中國北京798白盒子藝術館; [14] 
2012年 “Present-Perfect-Tense—焦興濤雕塑作品展”,東亞藝術博物館,英國巴斯;
2010年 “在—焦興濤2010作品展”,重慶“器”空間;
2010年 “ Wrapped Desire—焦興濤作品展”,荷蘭阿姆斯特丹Canvas International Art;
2008年 “Breaking the Waves —焦興濤作品展”英國倫敦Opera Gallery;
2007年 “詠物——焦興濤雕塑作品展”,香港藝術中心; [16] 
2007年 “物語——焦興濤雕塑作品展”,北京798季節畫廊。 [15] 

焦興濤重要參展

2019 Sculpture by the Sea,澳大利亞 悉尼 珀斯
“通往有趣時代之路”,威尼斯聖馬可國家圖書館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時代經典—中國雕塑學術邀請展”,海蘭雲天美術館
《策展課——策展與設計》,深圳華美術館
“而立——中國當代藝術展”,上海自貿區展覽中心
“共同的神話”—安仁雙年展,四川安仁
新藝術史:中國當代藝術2000-2018,銀川 銀川當代美術館
“中國姿態”第五屆中國雕塑展,武漢 湖北美術館
“開放進行時”首屆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深圳 人才公園,深圳灣公園
“歸去·來兮”中國酉陽2019鄉村藝術季,重慶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
“融合——當代藝術中的傳統”系列,美國蒙特克萊爾 喬治·西格爾畫廊
“人民的紀程”主題性與紀念性雕塑大展,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嬗變”當代藝術邀請展,上海 喜盈門國際建材品牌中心
首屆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主展場單元展,重慶
“一切都還來得及”羣展,重慶 HE基地
“繪就中西”湖北美術館館藏中外藝術作品展,武漢 湖北美術館
“轉角的風景”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重慶 原·美術館
2018 守望原鄉——廣安田野雙年展,四川 廣安
深圳動畫雙年展,深圳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先鋒之路——當代藝術展”,深圳 南山博物館
洞見-2018深圳坪山國際雕塑展,深圳 坪山
“網絡藝術社會學”藝術邀請展,重慶 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中心
2018國際藝術軸實踐展,重慶 金山意庫ADC藝術中心
“‘聚’象”當代雕塑作品邀請展,重慶 金山意庫ADC藝術中心
“器象”2018當代器物雕塑展,重慶 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
“詩意的所在”眉山田野藝術節,眉山 天府新區中法農業科技園形象示範區
“智造重慶”互動媒體藝術展,重慶 T2國際當代藝術中心
“凝固的風景”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彙報展,重慶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7 社會劇場——“重慶青年雙年展”,重慶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共享之域”——第四屆深圳公共雕塑展,深圳 中心公園 [19] 
武漢東湖雕塑雙年展,武漢
“中國西部雙年展”,呼和浩特
“移動靶—新算法下的實體、敍事與秩序生產”新媒體藝術展,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
“中國雕塑大展”,中國美術館
2017兩江新區國際藝術軸,重慶 金山意庫ADC藝術廣場 [18] 
“平行經驗”羣展,上海 陸家嘴中心綠地
“觀世界·世界觀”漳州國際當代藝術展,漳州 漳州市博物館(新館)
“對話——當代藝術新場域”羣展,秦皇島 嘉裏·海碧台藝術中心
“授業與同修”第二回羣展,深圳
“奇點·月會”文獻展,成都 藍頂美術館
2016 “鏡子地圖集”—2016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當代美術館,新加坡
“四川發”—當代藝術展,首爾城南美術館,韓國
“入境”-2016東湖公園公共雕塑邀請展,成都
“物相·心相·世相——中國當代藝術新常態”展,重慶 原·美術館
“重塑”中國當代藝術雕塑30年展,武漢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虛擬車間”互動媒體藝術展,重慶 海王星創意島
“偶遇”當代藝術邀請展,重慶 南濱路珊瑚都會
2015 “Copyleft-中國挪用藝術”展,PSA當代美術館,上海
“教學的力量”當代藝術展,喜馬拉雅美術館,上海
“空中樓閣—藝術與3D打印”當代藝術展 成都當代美術館,成都
“新態”2015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太原美術館,山西
“氣韻生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福建安溪文廟
“我們在一起—成都公共藝術季”,成都中央廣場 [17] 
2014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再雕塑—三官殿一號”當代藝術展,湖北美術館,湖北
“日常之名—成都藍頂藝術節主題展”,藍頂美術館,成都
“生態—成都錦江濕地雕塑展”,錦江濕地雕塑公園,成都
“‘文明’第二回:榆林”展,西安 OCAT西安館
2014—2015首屆重慶·四川當代藝術跨年展,重慶,重慶市文聯美術館
2013 “延伸—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和陽美術館,大同
“未曾呈現的聲音 —中國當代藝術展”,威尼斯,義大利
“Scope Art Basel”,巴塞爾,瑞士
“縱橫阡陌”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館藏展,上海,龍美術館
“零界”2013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北京,北京當代藝術館
2012 “西部雙年展”,寧夏美術館,銀川
“當代藝術意義範式的轉移”邀請展,藍頂美術館,成都
“去魅中國想像—廣州三年展項目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CANTUS FIRMUS—固定旋律”, W139 藝術中心,荷蘭
星匯2012.漢象當代藝術國際藝術邀請展,重慶,重慶漢象當代藝術中心
“藝融兩江”中國長江匯當代藝術大展,重慶,長江匯當代藝術中心
“形與意”中國當代架上雕塑邀請展,成都,成都東區音樂公園英盟

焦興濤藝術沙龍

2012 中國西部國際藝術雙年展,銀川,田野當代美術館“林泉高致”當代藝術展,中國林州,古鎮廢棄廠房,林慮山大峽谷,太行天路
2011
“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國當代藝術展,威尼斯,義大利
“天下海牙—中國當代雕塑展”,海牙,荷蘭
“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寺上美術館,北京
“無法缺席—當代藝術展”,文軒美術館,成都
Christmas 義烏(Eve):2012微作品嘉年華,北京,白盒子藝術館
“鄉愁與相遇”當代藝術巡迴展,南京,南京青和當代美術館,杭州,杭州漢品藝術空間重慶,重慶大劇院藝術展廳
成都雙年展——藍頂藝術家雕塑展,成都,藍頂藝術中心
2010
“南京雙年展”,江蘇美術館,南京
“傳播的圖和轉譯的像”,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中國性—2010當代藝術研究文獻展”,本色美術館,蘇州
“改造歷史—2000-2009年中國新藝術”,國家圖書館,北京
2009
“意派—世紀思維”當代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未來•同行”提名展,阿拉里奧畫廊,北京
“首屆重慶青年雙年展”,重慶會展中心,重慶
“染紙傾懷”紙上作品展,北京,F2畫廊
“中國情境·重慶驛站”當代藝術大展,重慶,501當代美術館
2008
“中國金—中國當代藝術展”,馬約爾美術館,法國
“OPEN 國際雕塑裝置藝術展”,威尼斯,意大利
“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
“啊!我們”中國三十年當代藝術展,北京,國家大劇院
“亞洲方位”2008第三屆南京三年展,南京,南京博物院
“畫紙藏龍”紙上作品展,北京,F2畫廊
“記憶(二)”藍色空間藏品展,成都,藍色空間畫廊
“轉型·建構”2008首屆廣東雕塑大展,廣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7
“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 1985—2007”,廣東美術館,廣東
“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
“能量—精神、身體、物質” 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後先鋒—中國當代藝術展”,香港
阿迪達斯“共震”運動視界藝術展,上海,上海當代藝術館
“欲象”宋莊美術館藝術展,北京,宋莊美術館
“變形計”新鋭雕塑家八人展,成都,藍色空間畫廊
“和而不同”中國當代雕塑提名展,北京,炎黃藝術館
“妄想國”中國新生代藝術展,上海,對比窗藝廊
2006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北京
“人文•山水”—中國惠州當代雕塑藝術展,惠州,廣東
2005
“景觀•世紀與天堂—成都雙年展”,成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成都
“雕塑百年”邀請展,城市雕塑規劃展覽館,上海
2004 “中國•想像—中國當代雕塑展”,杜伊勒裏公園,巴黎
2003 “北京首屆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1 “重慶辣椒—中國當代藝術展”,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卡塞爾
2000 “第二回青年雕塑家邀請展”,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
1999 “99青年雕塑家邀請展”,重慶,上海

焦興濤承擔項目

2007年 中國當代寫實雕塑 重慶市教委
2011年 重慶雕塑發展研究 重慶市社科聯
2012年 重慶雕塑70年 重慶市人事局
2016年 重慶市雕塑規劃與管理機制研究 重慶市建委
2019年 “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立項項目《科學發展觀》 中共中央宣傳部

焦興濤學術出版

焦興濤專著

《參與式藝術的中國現場-羊磴藝術合作社》,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雕塑邊緣》,重慶出版社,2017
《重慶雕塑70年》,重慶出版社,2016
《新具象雕塑》,重慶出版社,2008

焦興濤編著

《郭乾德文存》、《脈—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史》、《行——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論文集》、《明天雕塑獎》、《大荒西經—成渝雕塑展》、《對角線——當代學院雕塑展》

焦興濤論文

《傳統雕塑中“具象”看法》發表於《雕塑》,2020(04):90-91
《造像記——《烈焰青春》創作志》發表於《長江文藝評論》,2020(03):26-30
《為時代青年造像——《烈焰青春》創作記》發表於《美術》,2020(02):65-69.
《遭遇真實》發表於《雕塑》,2019(06):37-43+36.
《隨風而起——我的1990年代》發表於《天涯》,2018(05):187-192.
《圖像改造與雕塑選擇》發表於《美術》,2018(07):13-15.
《尋找雕塑的明天》發表於《當代美術家》,2018(03):54-57.
《破壁——科技與跨媒介雕塑的可能》發表於《當代美術家》,2018(01):14-17.
《尋找“例外”——羊蹬藝術合作社》發表於《美術觀察》,2017(12):22-23.
《堅持特色工作室教學》發表於《美術報》,2017-12-09(014).
《移動靶:一次新媒介實驗》發表於《畫刊》,2017(09):45-48.
《當代雕塑:範式與困境——第五屆“明天當代雕塑獎”》發表於《當代美術家》,2017(04):60-63.
《大家——悼念葉毓山先生》發表於《藝術當代》,2017,16(02):110-111.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青年雕塑創作——以川美青年雕塑家為例》發表於《美術研究》,2016(06):123-125.
《大道窄門》發表於《藝術評論》,2016(09):69-70+194.
《新中國的紀念碑雕塑創作與葉毓山的貢獻——從“遵義紅軍紀念碑”出發》發表於《美術研究》,2016(04):121-123+96.
《生活的形狀——雕塑家與羊磴藝術合作社》發表於《山花》,2016(09):134-137+2-4.
《“高牆大院”與“打開天空”——關於雕塑的基礎與創造的思考》發表於《雕塑》,2015(03):10-13.
《雕塑,不僅僅是視覺的》發表於《雕塑》,2013(06):40-42.
《“持續60年的創造和活力”——川美雕塑》發表於《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1(02):53.
《“被”傳播的雕塑》發表於《雕塑》,2011(01):56-57.
《面孔——凝視的背後》發表於《美術學報》,2010(04):10-11.
《雕塑材料——直覺與身體》發表於《東方藝術》,2010(19):112-115.
《物語》發表於《當代藝術與投資》,2010(06):51-53.

焦興濤相關文章

《變局——學院教育與當代雕塑之路》,焦興濤
《力羣版畫:木板上的抒情詩》,焦興濤
《明天當代雕塑獎》,焦興濤
《2015新星星藝術節》,呂澎、焦興濤、陳俊
《尋找“例外”——羊蹬藝術合作社》,焦興濤
《不僅是園區 金山意庫也是城市發展的未來模式》,李璞、鄭培光、焦興濤
《焦興濤:“雕塑”是一個“過程”,一個“事件”,一個“現實”》,焦興濤
《關注青年 關注未來 “奇點月會文獻展暨奇點學術邀請展”啓幕》,李璞
《中國藝術教育的“霾”伏圈》,鄒萍
《2017重慶兩江新區國際藝術軸項目啓幕》
《既是“授業”也是“同修” 學院派師生如何重新定義雕塑?》
《“藝術教育”如何打破邊界?“網絡藝術社會學”在中國》,譚娟
《當代藝術介入鄉村,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交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藝術對話城市的最佳現場 2018國際藝術軸實踐展》
《焦興濤:從羊蹬藝術合作社到公共藝術的轉型》,雅昌藝術網、焦興濤
《前言:大足的秘密與雕塑的選擇》,焦興濤
《圖像改造與雕塑選擇》,焦興濤
《新藝術史開啓,該如何做這場冒險的梳理歸納?》,姚鈺琛
《藝術作為一個合作者 鄉村美學的酉陽實踐》,張桂森
《全球化鏈接地域化,安仁雙年展如何構築“共同的神話”?》,張譯之
《中國當代雕塑創作四十年管窺》,劉禮賓
《第二屆安仁雙年展喚起當代對話》,袁瑜
《藝術何為?“嬗變”當代藝術邀請展在上海開幕》
《帶着詩意,在鄉野行走——2018眉山鄉野藝術節的動因與意涵》,胡斌
《南海首屆公共藝術展:拓展的劇場 不一樣的當代》,dbk
《焦興濤丨藝術與美術館概念的全新感受◇南海首屆公共藝術展》
《JIAO XINGTAO | 焦興濤 : 一件作品》
《藝術是和生活的貼身肉搏,是刺破現實的那根針 | 焦興濤 一席第479位講者》 焦興濤
《『雕塑頭條』焦興濤丨隨風而起:一位雕塑家的1990年代》
《焦興濤:距離感》
《焦興濤丨傳統雕塑中“具象”看法》
《【新星星藝術節終審評委】著名雕塑家:焦興濤|從“物”到“物”》
《【推廣】藝術家焦興濤的《匯成雕塑集團》藝術項目》
《焦興濤,消費社會中的交換密碼 | “願你生活甜如蜜”》
《焦興濤「在藝起」在台北的多處綻放》
《【黃桷坪往事之十三】焦興濤‖從“羅丹”到“如來佛”》
《π·藝術家 |詠物 焦興濤轉述“物”的方式》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丨新“桃源”藝術記——焦興濤》

焦興濤講座及演講

2020年 中國美術高峯論壇,做了題為“《父親》的難題”的主旨演講;
2020年 重慶“藝術與科技”,做了題為“應許之地”的主旨演講;
2019年美國蒙特克利爾州立大學藝術學院、做了題為“中國參與式藝術項目”的演講;
2018年 川美對全校學生做了“路徑與方法——從羅丹到如來佛”的藝術家個案講座;
2017年 “一席”杭州,做了題為“刺穿現實的那根針”的演講;
2017年 參加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論壇“喜影集”並擔任主講嘉賓,做了題為“影像與傳播對於雕塑和裝置的影響”的報告;
2017年 為國家藝術基金培訓項目“西南藝術機構人才培養”主講,做“公共空間與藝術參與”的課程講座;
2017年 廣州美院舉辦的“再地方-中國雕塑論壇”做“改變與選擇”的主題發言;
2016年 在四川美術學院召開的“葉毓山藝術教育實踐研討會”上做了“從遵義紅軍紀念碑出發”的主題發言;
2016年 參加由重慶LP空間主辦的“鄉村.自然.跨界實驗”論壇並作主題發言
2016年 武漢“多元參與—參與式藝術學術論壇”並做題為“生活的形狀—羊蹬藝術合作社”的發言;
2016年 北京“首屆中廣藝術教育論壇”並作“羊蹬實踐”主題發言;
2015年 台灣藝術大學,做了題為“四川美術學院的雕塑教學”的講座;
2015年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做了題為“羊磴——在地藝術教育實踐”;
2015年中國台北當代藝術館“社區策展人”論壇,做了題為“羊磴藝術合作社”的講座;
2015年 高雄“兩岸公共藝術論壇”,做了“羊磴藝術合作社”的演講;
2014年 “雕塑與媒介_第19屆中國雕塑論壇”並做主題發言“不斷被命名的雕塑”;
2014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雕塑論壇”,做了題為“羊磴藝術合作社”的演講;
2014年 蕪湖“中國雕塑學會論壇”,做“網路時代的輕傳播—羊蹬藝術實踐”的主題發言;
2010年 南京藝術學院,作了題為“具象與新具象”的講座;
2009年 美國丹佛大學藝術學院, 做了題為“物語”和“中國藝術中毛澤東形象的變遷”兩個講座。

焦興濤代表作品

《每個人的美術館》,玻璃鋼、燈光、不鏽鋼,高150~200釐米,四組,可移動,2020年《立方體遊戲》,玻璃鋼、霓虹彩管,高3.5米,2019年
《溝通之介》,木材,長50米,2019年
《美麗新世界》,三輪車、霓虹燈、音響、方便食品,2018年
《最好最壞》,書、3d打印 尺寸不定,2019年
《在藝起》,雕塑裝置,銅漆,2015年
《匯成雕塑集團》,混合媒介,尺寸不定,2015年
《任性的結構》,輸電塔 樹枝,2014年
《軟着陸》,玻璃鋼/漆,280x850x360釐米,2014年
《黃》,玻璃鋼,直徑130釐米,2012年
《真實的贗品之四》,玻璃鋼、鐵、鑄銅、現成品,尺寸不定,2012年
《真實的贗品之一》,玻璃鋼/鐵/鑄銅/現成品,2012年
《巨人》,木材,高6米,2009年
《蜕之二》,玻璃鋼,143x 38x 35釐米,2007年
《奇蹟》,雕塑,2006年
《奇蹟1》,雕塑,2006年
《奇蹟2》,雕塑,2006年
《航母》,裝置,2006年
《橙之二》,玻璃鋼,88x 82x 95釐米,2007年
《橙》,銅、漆、現成品,1362x306x286釐米,2007年
《紅》,玻璃鋼,76x 56x 53釐米,2006年
《天堂的禮物》,玻璃鋼 漆,235x225x178釐米,2006年
《殘·水滸》,玻璃鋼、漆,107x14x75釐米,2006年
《刻舟求劍》,裝置,2004年
《意外事件》,玻璃鋼、亞克力、漆、現成品,2003年
《來來往往之二》,2003年
《無題》,銅,52x46x22釐米,2001年
《無題》,金屬現成品,236x245x68釐米,2000年
《魂韻》,銅,104x22x94釐米,1998年
《才子》,銅,85x36x21釐米,1998年
《門神》,銅,52x48x22釐米,1998年
《逝者》,烏木,92x68x41釐米,1997年
《棒棒》,石膏,65x42x38釐米,1995年

焦興濤收錄畫冊

《觀世界·世界觀:漳州國際當代藝術展》,2017年
《中國挪用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
《再雕塑:2014三宮殿1號藝術展》,湖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2014成都藍頂藝術節主題展“日常之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話語及觀念生成”》,2014年
《2012中國西部國際藝術雙年展》,河北美術出版社,2012年
《鄉愁與相遇 - 南京 杭州 成都 重慶當代藝術巡迴展》,成都藍頂美術館,2011年
《2011成都雙年展 - 藍頂藝術家的雕塑展》,成都藍頂美術館,2011年
《工作坊:傳播的圖與轉譯的像》,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10年
《大爆炸:白兔畫廊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白兔美術館,2010年
《焦興濤雕塑作品2010》,2010年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主題展》,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年《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案例- 2009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澳門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中國當代雕塑》,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澳門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
《啊·我們30 中國三十年當代藝術展1978 - 2008》,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2008年
《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叢書 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批評文集1985 - 2007》,廣東美術館,2008年
《畫紙藏龍》,F2畫廊,2008年
《物語 焦興濤雕塑作品集》,北京季節畫廊,2007年
《妄想國-中國新生代藝術》,對比窗畫廊,2007年
《2007首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2007年《後先鋒中國新藝術的四個方向》,香港安亭公司,2007年
《欲象》,宋莊美術館,2007年
《重度辣椒》,四川美術學院,2001年
《衝突與選擇》,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2000年

焦興濤作品評價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焦興濤因一批具有解構風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矚目。藝術家立足於對工業時代的機械廢品——銅、鐵等材料做形式與語彙上的轉換,並用它們來表現一些傳統人物。在《才子》、《佳人》、《門神》等作品中,這些具有東方文化意藴的人物形象因修辭語言與視覺方式的改變而賦予了當代性。實際上,在其後十多年的創作中,焦興濤的個人創作脈絡大致形成了三條線索,一類是延續了此前的解構風格;第二類是波普化的雕塑;第三類則是將新具象雕塑的風格與觀念化的表述相結合,而《真實的贗品》正是這一脈絡的進一步推進。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表面看,《真實的贗品》的創作觀念似乎比較簡單,就是把製作好的類似於日常物品的雕塑重新融入到一個日常化的環境中,藝術家把這個過程看作是“藏雕塑”。不過,在我看來,“藏”既是一種手段,也有着觀念化的訴求。就第一個層面來説,藝術家的“藏”是精心而為的,他力圖將自己所做的“雕塑”與現實的場景融匯在一起,儘可能地使其融入其中。實際上,這裏邊涉及到了兩個比較重要的藝術問題。一個是藝術家在製作作品時,需要考慮到觀眾日常化的視覺經驗,因為,一旦這種視覺經驗不具有日常性,它們就無法融入到現實的場景之中,就會馬上被觀眾發現,這樣以來,藝術家的觀念表達就失效了。問題是,觀眾的日常視覺經驗也是一種公共性的經驗,它與藝術家個人化的視覺經驗肯定是有差異的。由於要實現“藏”的目的,這就意味着,藝術家必須放棄現代主義雕塑那種個人化的、風格化的修辭方式,相反,去製作一件看上去沒有任何個性特徵的作品。另一個問題是,這個作品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有自己的原型,否則,它根本無法與其他的日常物品融匯在一起。但是,製作好的一件作品如一個口香糖、手套、包裝箱等,它們與真實的口香糖、手套、包裝箱之間又形成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這正是問題的癥結之所在。如果説古典雕塑是對現實的“再現”,那麼現代主義雕塑則是“表徵”,即通過一種原創性的形式創作出另一個與真實世界相平行的視覺世界。但是,對於焦興濤的創作方法來説,它既不是“再現”,也不是“表徵”,反而更傾向於“仿像”。因為“藏”仍然是一種視覺上的“編碼”。不過,我們又如何將“再現”與“仿像”區分開呢?因為單純從外觀上看,它們都有一個相似點,就是追求視覺的“真實”。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於是,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層面的問題,即藝術家內在的創作觀念。之所以説《真實的贗品》具有觀念化的特徵,在於藝術家力圖消解藝術品與“物品”之間的界線。在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譜系中,是杜尚開啓了“反藝術”的潮流。當他把現成品當作藝術品的時候,藝術品與物品之間的邊界就日趨模糊了。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格林伯格曾批判過當時的極少主義藝術家,他認為,極少主義對現成品的使用本質上是“非藝術”(No-art)。按照格氏的理解,藝術品不僅有自己的風格、形式,而且能體現藝術家的才情、修養,對於現代主義的藝術家來説,其作品還能體系既有的知識譜系與形式主義發展的脈絡。但是,現成品是不具有這些特質的,所以,它們是“非藝術”。很顯然,如果完全脱離西方這個語境,我們是無法討論焦興濤作品的。不過,和西方藝術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側重點,雖然以杜尚、沃霍爾為代表的“達達”與“新達達”力圖消解藝術品與物品的界限,但是,這一脈絡的藝術家並沒有將具有現成品面貌的藝術品重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或許正是“藏”背後所潛藏的“對什麼是藝術品的本質”的深層次思考。如果説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本質是以拉開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創造一種獨特的風格與形式為旨歸,“達達”與“新達達”則反其道而行之,它們要填平藝術與生活之間所形成的鴻溝。這一新的藝術思潮與藝術運動不僅終結了主宰西方藝術界近一百年的現代主義敍事話語,而且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正基於此,丹託才提出了“藝術的終結”,認為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後歷史主義”時期。不過,與此同時,一個令人沒有預料到的後果出現了,架上雕塑與新興的裝置在邊界上也日趨模糊。然而,在經歷了觀念的飛躍之後,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又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西方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藝術家必須要面對的,對於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創作來説,同樣如此。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在焦興濤看來,對藝術與現實問題的思考主要體現在對“場”的強調之中。在這裏,“場”具有雙重的維度。一個是“現場”,一個是“劇場化”。“現場”的意象來源於作品原本就是由一些日常的物品與場景構成的,所以,它們本身也就是現實的,可以負載着許多社會學的信息。但是,這個現實,或者説“現場”也是不純粹的,它也只是一種表象,因為有藝術品“藏”於其中。由於這些藝術品具有類似於現成品的外觀,所以,觀眾的觀看既可以是一種日常化的觀看,也是一種藝術化的觀看,因為兩者已經融匯在了一起。而所謂的“劇場化”,就在於作品的現場展現與觀眾能構成一種新的觀看關係。不管是傳統的古典雕塑,還是現代雕塑,觀看都預先被作者設定,而且,觀看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但“劇場化”體驗的形成,則要求觀眾需要穿行在空間之中,此刻,觀看的角度是不確定的,而觀看的過程與時間也就被賦予了美學的意味。從靜態的“現場”與觀看的“劇場化”體驗,藝術家要實現的目的,仍然是消除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焦興濤的那些仿真“物品”不再單獨以“作品”的面貌出現,而是以贗品的方式藏匿於其它普通日常物品中間的時候,整個事情就變得擰巴了,糾結了,當然也更有意義了;一件本來是很容易説清的事情,這時突然變得説不清了。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它的精彩在於,一旦作為陪襯的真實物品變成“作品”的圖底時,由於這種相互證明的圖底關係,使它們在整體上都必須成為觀眾所觀看、所辨識的對象,這時候,“作品”需要“非作品”來證明;同樣,非作品需要讓“作品”來撇清;這場相互證明的視覺遊戲這讓“作品”和“非作品”都變得不可缺少,也就是説,“非作品”一下也變成了“作品”之所以成為“作品”的必要條件,因為它不是“作品”,所以“作品”才成其為“作品”。
焦興濤作品 焦興濤作品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柱頭、舊木箱、包裝箱、玩具、手套本身就是“高仿真”的贗品,它不僅在和觀眾的視覺“躲貓貓”,也在和觀眾關於什麼是藝術的常識“躲貓貓”。這裏存在一個悖論:只有仿得越像,越能亂真的時候,才能證明它是“藝術”;同時,它仿得越像,越能亂真的時候,越發增加了被觀眾指認的難度,也就越難以證明它是“藝術”,在這個悖論中,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深度消失,何況,當代藝術中本來就有現成品藝術,焦興濤所做的,是利用贗品挑戰現成品,把藝術和非藝術的問題再向前推進一步,讓它加多一個層次,讓它變得更復雜、更糾結、更難以言説。 這種自我相關,自我糾纏的情形,改變了主客體的關係,也改變了創作和觀賞的關係,當然也改變了生活和藝術的關係。在這個現場,焦興濤的巧妙在於,他只是把問題暗示給大家,而沒有試圖把自己的答案告訴大家;更確切地説,其實這個現場他也hold不住,他也只是眾多思考者當中的一員,他所能做的,只是很努力、很努力地消解自己,把藝術變得什麼都不是,把自己的觀念、想法統統藏匿起來,而把所有的問題,關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和回答統統交給觀眾。因此,這個現場成為了觀眾的主場,而不是焦興濤的主場,觀眾在這裏尋找、發現、驚訝、興奮,或許還會若有所思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