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漿體病

鎖定
無漿體病(Anaplasmosis)是由無漿體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慢性和急性傳染病,其特徵為高熱、貧血、消瘦、黃疸和膽囊腫大。
中文名
無漿體病
外文名
Anaplasmosis
發病對象
反芻動物
類    型
慢性和急性傳染病

無漿體病簡介

無漿體病(Anaplasmosis)是由無漿體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慢性和急性傳染病,其特徵為高熱、貧血、消瘦、黃疸和膽囊腫大。本病也叫邊蟲病。本病廣泛分佈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南北美洲、非洲、南歐、澳大利亞、中東等地流行。我國也有發生。山羊無漿體病曾稱邊蟲病,是由綿羊無漿體引起的一種蟀媒傳染病。其臨牀特點是發熱、貧血、黃疽和消瘦。常與山羊泰勒焦蟲等混合感染。本病呈世界性分佈,在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地中海各國、中東、東南亞地區以及澳洲等地都有發生。我國經血清學和病原學調查,甘肅、青海、新疆、寧夏、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均屬病原分佈區。1982年和1986年,新疆和內蒙古曾先後發生綿羊無漿體病流行,綿羊和山羊的死亡率達17%.

無漿體病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無漿體(Anaplasma),對牛、羊有致病力的無漿體有以下3種:邊緣無漿體邊緣亞種(A.mrginale subsp.margnae)、邊緣無漿體中央亞種(A.marginale subsp.centrale)和綿羊無漿體(A. ovis)。無漿體幾乎沒有細胞漿,呈緻密的、均勻的圓形結構,姬姆薩染色呈紫紅色,一個紅細胞中有含1個的,也有含2~3個的。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種結構是由一層限界膜與紅細胞胞漿分隔開的內含物,每個內含物包含1~8個亞單位或稱初始體。邊緣無漿體邊緣亞種的寄主主要是牛和鹿,邊緣無漿體中央亞種主要寄生於牛,綿羊無漿體則侵害綿羊、山羊和鹿。這三種無漿體都具有一些共同抗原,用補體結合反應試驗可以出現交叉反應。
對山羊致病的病原體是綿羊無漿體,在分類上歸立克次氏體目,無漿體科,無漿體屬的一員,補體結合試驗表明,綿羊無漿體與邊緣無漿體具有交叉抗原性。綿羊無漿體對綿羊、山羊有致病力,而牛則不易感。在紅細胞內,其大小約為0.3-1微米,多位於細胞邊緣,呈緻密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包涵體,革蘭氏染色陰性,姬姆薩氏染色呈紫紅色。經電鏡觀察,每個包涵體由1一8個亞單 位(又稱初體)組成,初體呈球狀,直徑0.3一0.4微米,外包有一層膜。侵入紅細胞的一個初體經二分裂的方式繁殖,成熟後的初體從紅細胞中釋出,再侵人新的紅細胞,完成一個生活週期。帶病原的抗凝血液在3c貯存,能保持活力82天,如再加人葡萄糖、蔗糖,則可存活 350天。如用肝素抗凝,並加甘油,在一70℃可保存4年之久。

無漿體病流行病學

黃牛是無漿體的特異宿主,水牛、野牛、駱駝、綿羊、山羊等可感染髮病。幼畜的抵抗力較強。耐過感染的犢牛可成為帶菌者。
本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是蜱,約20餘種。多數是機械性傳播。牛虻、廄蠅和蚊類等多種吸血昆蟲及消毒不徹底的手術、注射器、針頭等也可以機械性傳播本病。
本病多發於高温季節。我國南方於4~9月份多發,北方在7月份以後多發。
症狀 潛伏期17~45d (牛),或20~30d (羊)。
牛:中央亞種的病原性弱,引起的症狀輕,有時出現貧血,衰弱和黃疸,一般沒有死亡。邊緣亞種病原性強,引起症狀重。急性的體温突然升高達40~42ºC。病牛唇、鼻鏡變幹,食慾減退,反芻減少,貧血,黃疸。黏膜或皮膚變為蒼白和黃染。呼吸與心跳增數。雖可見腹瀉,但便秘更為常見,常伴有頑固性的前胃弛緩。糞暗黑,常血染並有黏液覆蓋。患病後10~12d病牛的體重可減少7%,還可出現肌肉震顫,流產和發情抑制。
羊:病羊體温升高、衰弱無力、貧血和黃疸、萎頓、厭食、失重很明顯。血液檢查發現紅細胞總數、血紅素和血細胞壓容積均減少。在染色的血片中,可見到許多紅細胞中存在無漿體,感染後20~60d,即可辨認出這種微生物。病羊和帶病原羊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山羊和綿羊感染後,可長期帶病原。本病不能通過動物間的直接接觸傳播。能傳播本病的媒介昆蟲主要是蜂類,如血蟀、革蜂、扇頭蟀和鈍緣蟬等。蚊等吸血昆蟲也都有媒介作用。消毒不嚴的針頭及外科器械,在斷角、閹割、接種疫苗、採集血樣時也能機械傳播。除綿羊和山羊感染外,羚羊和野山羊也有易感性。通常山羊感染後,呈隱性經過,若有嚴重應激可引起本病的暴發。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節,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山羊均可感染。在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温帶地區較多發生。

無漿體病臨牀症狀

潛伏期為20一30天,最常見的症狀是體温升高,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可視粘膜蒼白,有些病例眼結膜輕度黃疽。病羊消瘦,’產奶量和繁殖性能下降。死亡率較低,也有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可增加其死亡率。飼養良好的山羊多為隱性感染,不出現本病的臨牀症狀。

無漿體病病變

屍體消瘦,可視粘膜蒼白或黃染,血液稀薄,皮下組織有膠樣浸潤。淋巴結腫大心包積液,心內、外膜和冠狀溝有出血斑點。脾腫大,質脆如泥。肝微腫、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腎黃褐色。真胃和腸道有卡他性炎症,有的咽喉水腫。 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表現肝小葉中心壞死,星細胞腫大,小葉間組織淋巴細胞浸潤。淋巴節濾泡擴張,核萎縮。脾髓充血,肺和心肌水腫,輕度出血,淋巴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浸潤。
病畜體表有蜱附着,大多數器官的變化都和貧血有關。牛屍消瘦,內臟器官脱水、黃染。體腔內有少量滲出液,頸部、胸下與腋下的皮下輕度水腫。心內外膜下和其他漿膜上可見大量瘀斑。血液稀薄。脾腫大3~4倍,髓質變脆如果醬。淋巴結腫大,水腫。骨髓增生呈紅色。肺氣腫。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肝臟顯著黃疸。真胃有出血性炎症。大、小腸有卡他性炎症。病羊的剖檢特點為血液稀薄、黏膜蒼白、黃染。
患無漿體病的牛發生黃疸 患無漿體病的牛發生黃疸

無漿體病診斷

根據症狀、剖檢變化和血片檢查即可作出臨牀診斷。在病畜體表發現有傳染媒介寄生,發熱,貧血,黃疸,尿液清亮但常常起泡沫,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血片用瑞特氏法或姬姆薩氏法染色,可在一些紅細胞中發現單個存在的或多個無漿體,紅細胞的侵襲率超過0.5%,即可作出陽性診斷。
帶菌動物可用補體結合試驗、毛細管凝集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查。在野外,可應用卡片凝集試驗,幾分鐘內即可得出結果。在進行血清學試驗時,要考慮到無漿體種間由於存在共同抗原而出現的交叉反應。本病應與鈎端螺旋體病以及焦蟲病相鑑別。
1.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
採取發熱期病羊末梢血或死後不久的心血製成塗片,或肝、脾、腎、心、肺等內臟組織製成觸片,用姬姆薩氏染色或直接熒光抗體染色,在紅細胞內發現無漿體,即可作出陽性診斷。但是鏡檢只能檢出0.1%一0.2%以上染菌率的樣品,而且很難與染色中的雜質顆粒及一些羊只血液原蟲相區分,因此大多數早期感染羊和帶菌羊不易用此法檢出。
(2)動物接種
用可疑感染羊血(100毫升以上)靜脈接種摘脾健康羊,定期塗片檢查無漿體,一般1月後方有可能查出蟲體而確診。本法昂貴而費時,較難推廣使用。
(3)核酸探針
這是一種敏感、特異的方法,是檢查和定量分析一早期急性感染隱性感染的有效方法。目前正處於研究階段,有研製DNA探針的,也有研製RNA探針用於本病的檢查。
2.血清學檢查
這是一種常規的診斷方法,多采用微量和標準化的技術。幾乎沒有假陽性,但有假陰性。因此,只能作為一種大羣羊只篩選方法,不能作為防制計劃的唯一方法。其原因主要是檢不出微量抗體,故感染後3個月以上的抗體不易檢查。
(2)快速卡片凝集試驗
具有快速、敏感、特異的特點,抗原十分穩定,檢測抗體時間長等優點,常與補體結合試驗相結合來進行診斷。
(3)間接熒光抗體試驗
存在非特異性問題。應用提純的抗原時,非特異熒光十分微弱,仍可作為本病的靈敏診斷方法,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和疫苗免疫檢測。
檢測抗體時,常用間接法和雙抗原夾心法。具有敏感、特異等優點,但可出現假陽性反應。
(5)放射免疫試驗
需要嚴格設備。特異性和敏感性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基本一致。

無漿體病防制

滅蜱是防制本病的關鍵。經常用殺蟲藥消滅牛體表寄生的蜱。保持圈舍及周圍環境的衞生,常作滅蜱處理,以防經飼草和用具將蜱帶入圈舍。
引進牛隻應作藥物滅蜱處理。在本病常發區,有的國家用無漿體滅活苗或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獲得良好效果。有的國家為了防止牛進入疫區大批發病,用含有純中央亞種的新鮮脱纖血給牛皮下注射5ml,在3~6周牛出現輕微反應,同時牛體產生抵抗力。對幼齡牛或犢牛,在冬季接種帶無漿體牛血1~2ml,一般在接種後17~48d發生反應,愈後可產生帶菌免疫。
病牛或病羊,應隔離治療,加強護理。供給足夠的飲水和飼料。每天噴藥驅殺吸血昆蟲。用四環素、金黴素或土黴素等藥物治療有效,而青黴素或鏈黴素則無效。 [1] 
參考資料
  • 1.    侯喜林.畜禽傳染病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