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斗柯

鎖定
煙斗柯(學名:Lithocarpus corneus (Lour.) Rehder)是殼鬥科柯屬喬木, [6-7]  樹高達15米;幼枝被短絨毛;葉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全緣,先端尾狀,上面葉脈下陷,下面隆起,無毛或僅下面沿脈略被柔毛,殼鬥與堅果緊密結合;果陀螺形或半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1月。 [8] 
煙斗柯產於中國台灣、福建、湖南、貴州、廣西、廣東、雲南東南部,越南東北部也有分佈;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9]  煙斗柯通常播種繁殖。 [10] 
煙斗柯種子含澱粉,可食用;木材供建築、枕木、車輛之用。 [10] 
中文名
煙斗柯
拉丁學名
Lithocarpus corneus (Lour.) Rehder [5] 
別    名
石錐
煙斗子
黃楮
黃櫧
煙斗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殼鬥目
殼鬥科
柯屬
分佈區域
中國台灣、福建、湖南、貴州、廣西、廣東、雲南及越南
命名者及年代
(Lour.) Rehd.,1917

煙斗柯形態特徵

煙斗柯
煙斗柯(6張)
喬木,高通常在15米以內,胸徑15-40釐米,小枝淡黃灰色,無毛或被短柔毛,散生微凸起的皮孔;托葉披針形或線形,較遲脱落。葉常聚生於枝頂部,紙質或革質,橢圓形,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卵形,長4-20釐米,寬1.5-7釐米,頂部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至近於圓,對稱或一側略短,葉緣有裂齒或淺波浪狀,很產兼有全緣,兩面同色,葉背被雨點狀、無色、半透明、甚細小(在4倍擴大鏡下可見)的鱗腺,側脈每邊9-20條,直達齒端,支脈纖細,彼此近於平行;葉柄長0.5-4釐米 [1]  [11] 
雌花通常着生於雄花序軸的下段,若全為雌花則花序長不過10釐米;每3朵一簇,也常有單朵散生,花柱斜展,長約2毫米。殼鬥碗狀或半圓形,高22-45毫米,寬25-55毫米,少有較少,則果序較長且有成熟殼鬥多達16個,包着堅果約一半至大部分,小苞片三角形或斜四邊菱形,中央及兩側邊緣脊肋狀增厚且略隆起,形成規則的網紋,很少幾全與殼壁癒合而僅留痕跡,殼壁中部以下甚增厚,木質;堅果半圓形或寬陀螺形,頂部圓,平坦或中央略凹陷,很少無毛,果壁近角質,比殼壁厚,很少等厚,果臍佔堅果面積一半至大部分,其上部的邊緣檐狀,子葉飽滿,4-8淺裂。花期幾乎全年,盛花期5-7月,果次年約同期成熟。 [1] 

煙斗柯近種區別

典型的煙斗柯分佈於中國廣東南部、海南和廣西南部沿海岸一帶地區,它的葉片質地一般較厚而堅硬,長很少超過12釐米,側脈每邊少有超過15條,在葉面平坦或有時微凹陷,葉緣自下半部起有疏離而明顯的鈍裂齒,背面無毛或僅中脈被甚短的疏毛或僅脈腋上有小叢毛;葉柄密被灰色微柔毛;花序軸亦被毛;果序通常有果1-4個,很少多達6個;殼斗的鱗片狀小苞片分明,網紋狀;果壁比殼壁厚1-3倍,堅果頂部通常被毛。
分佈於北緯23°-25°間,東南自中國台灣、福建,向西及西北至中國廣西東部和湖南南部這一地帶內的該種有變異;葉片常為倒卵狀橢圓形至倒披針形,有時長橢圓形,葉緣多自中部以上有疏離的鋸齒狀鋭齒,葉背僅脈腋上有叢毛,有時無毛;葉柄長1.5-4釐米;果序有成熟的果有時多達10個以上,但殼鬥則較小,寬約20-30毫米,但小苞片仍然分明。
分佈於中國兩廣西南部和越南東北部沿海岸一帶的其葉片通常細小,長4-7釐米,披針形,殼鬥則較大,上部寬達50毫米,堅果頂部平坦且中央略凹陷,被毛。 [1] 

煙斗柯主要變種

環鱗煙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 Rehd. var.zonatusHuang et Y. T. Chang):芽鱗光滑無毛,葉紙質,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大小差異頗大,大的20釐米×6釐米,小的7釐米×2釐米,嫩葉葉柄腹面、中脈、有時葉背脈腋上有稀疏短柔毛,毛很早脱落;葉柄長2-4.5釐米,但冬季抽出的葉其葉柄長約1釐米;花序軸和雌花的花被裂片均無毛,幹後油潤;殼鬥頂部寬4-5釐米,高3.5-4.5釐米,小苞片多呈菱形,其中除部分稍隆起外其餘大部與殼壁融合,並略連生成多個圓環,堅果頂部平坦且中央部分稍凹陷,被脱落性的細伏毛,果壁比殼壁厚2-4倍,硬角質。分佈於中國廣東(自羅浮山經鼎湖山至西部封開)、廣西(梧州、昭平、南寧、扶綏至龍州)、沿北迴歸線附近地區。越南東北部也有分佈。
窄葉煙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 Rehd.var. angustifolius Huang et Y. T. Chang):芽鱗被短伏毛;托葉被絲質白色長直毛,當年生枝暗灰色,葉狹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為其寬的4-6倍或稍短。寬25-38毫米,側脈每邊20-26條,葉緣有鋸齒狀鋭齒,葉背散生甚早脱落的有分枝的短毛,通常僅中脈被稀疏長伏毛,偶有在脈腋上有小叢毛;葉柄長15-20毫米,被微柔毛;殼鬥寬20-30毫米,小苞片分明,中部以下呈網紋狀;堅果頂部被毛,果壁比殼壁厚。分佈於中國廣西西部(百色、東蘭、凌雲等地)、雲南東南部(富寧、文山、屏邊等地)。
多果煙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 Rehd.var. fructuosus Huang et Y. T. Chang):芽鱗及托葉均無或幾無毛,當年生枝銀灰色,葉面側脈(有時支脈)凹陷,葉片基部近於圓,側脈每邊12-16條,葉背僅在脈腋處有小叢毛;葉柄長0.5-1.5釐米;果序有果多達16個,殼鬥寬15-25毫米,堅果高15-20毫米;果壁比殼壁稍較厚,厚2-4毫米,堅果頂部圓而尖。分佈於中國廣西(永福、臨桂、大瑤山等地)。
海南煙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 Rehd.var. hainanensis (Merr.) Huang et Y. T. Chang):葉紙質,幹後略脆,倒卵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很少橢圓形,頂端短突尖或短尾狀,葉緣在近頂部有少數鈍裂齒或波浪狀或兼有全緣,中脈及側脈均稍凹陷,側脈每邊很少超過16條,在葉緣附近急彎向上,有時與相鄰側脈連接,葉背被稀疏的短星狀毛或分枝的毛,有時星狀毛早脱落但中脈及側脈仍有稀疏的的短毛,殼鬥頂部平坦或略隆起,密被毛,果壁遠比殼壁厚。分佈於中國廣東南部及西南部沿海岸地區及海南。該變種的葉形和葉背被星狀毛與紫玉盤柯有點近似,但葉片的質地薄,側脈少,被毛也很稀疏且短,仍有明顯區別。
皺葉煙斗柯Lithocarpuscorneus(Lour.) Rehd.var. rhytidophyllus Huang et Y. T. Chang):葉片的中脈及側脈在葉面凹陷,其餘部分明顯凹凸不平;葉柄長不超過1釐米;殼鬥高不到2釐米;堅果頂部隆起。分佈於中國雲南彌勒縣。見於乾燥坡地灌或喬木林中。 [1] 

煙斗柯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約1000米以下山地常綠闊葉林中,陽坡或較乾燥地方也常見,為次生林常見樹種 [1]  。要求年平均氣温16-24℃,最冷月平均氣温8-18℃,最熱月平均氣温22-28℃,極端最高氣温可達40℃。年降水量1100-2400毫米,林地土壤多為磚紅壤、赤紅黃壤。 [3] 

煙斗柯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福建、湖南、貴州三省南部,廣西、廣東、雲南東南部。越南東北部也有分佈。 [1] 

煙斗柯繁殖方法

煙斗柯通常播種繁殖。 [10] 

煙斗柯採種

種子在7-10月陸續成熟,多數為殼鬥開裂種子散落,應在成熟未脱落時採集。果實採回後稍曬1-2小時,再攤放在通風乾爽處,待殼鬥開裂脱出種子,即可播種育苗,種子每千克約300粒左右。 [3] 

煙斗柯播種

苗圃地應選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及濕潤的環境。起好畦牀,檢淨雜草石塊後採用溝狀點播,溝距15釐米,覆土厚度不超過2釐米,然後蓋草保濕。播後約20天發芽。小苗出土1/3後可揭草,幼苗成活穩定且密集擁擠時開始間苗分牀。正常管理下,1年生苗高達50釐米左右,即可選擇壯苗進行造林,小弱苗木仍留牀到次年補植或造林之用。 [3] 

煙斗柯栽培技術

煙斗柯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苛,一般立地條件的山坡、丘陵地均可栽植。造林地宜選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中下部及丘陵、台地及向陽較乾燥的立地環境。海南地區在4月份砍除雜灌、煉山,可利用飛機草等綠肥在造林前1-2個月埋入穴內做基肥。株行距以2米×2米或2米×3米為好,植穴規格為50釐米×50釐米×40釐米。造林時,裸根苗要及時剪去1/3的枝葉,減少苗木水分的散失,並漿根,種植後最好用雜草枯葉覆蓋穴面,以保濕,提高成活率。 [3] 

煙斗柯病蟲防治

象鼻蟲藍綠象成蟲危害嫩葉、嫩梢,影響正常生長。防治方法: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灑。隔1周再噴灑1次可達到預期效果。 [3] 

煙斗柯主要價值

煙斗柯食用

果富含澱粉,無澀味,煮熟後可食或釀酒 [2] 

煙斗柯經濟

樹皮灰色或褐灰色,通常厚5毫米以內,外皮甚淺裂,內皮淡棕黃色,槽稜較淺,脊稜面較鈍,有少量聚合射線,木質部的管孔在擴大鏡下甚明顯,寬木射線窄而密接,年輪不明顯,木材淡黃白色,質稍堅實,不耐腐,多作農具材,屬白椆類。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