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馬河

鎖定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昌源河的支流。《水經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五馬河,發源於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峯、通天溝一帶,流經太谷縣、清徐縣、祁縣,在祁縣豐固村、苗家堡村間與昌源河匯流 [2]  [10]  。烏馬河全長90餘公里(祁縣、太谷縣志稱93公里 [1-2]  )流域總面積1730.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咸陽河四卦河石河象峪河 [5] 
烏馬河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1000噸~2000噸。龐莊水庫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2620萬立方米,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2482萬立米。清徐縣段最大流量為80立方米/秒。 [11] 
烏馬河季節性極強,歷史上水患頻繁,一到洪水季節,往往洪流直泄,毀堤決捻,造成嚴重水害。太谷區(原太谷縣)城多受災。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太谷區(原太谷縣)內建有龐莊水庫灌區,對祁縣基本無灌溉之利。 [2] 
中文名
烏馬河
別    名
回馬河、回馬谷水、蔣溪、蔣谷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昌源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北部
流經地區
太谷、清徐、祁縣
發源地
祁縣、太谷縣交界上下黑峯、通天溝一帶
主要支流
咸陽河四卦河石河象峪河
河    長
93 km
流域面積
1730.1 km²
河    口
祁縣豐固村、苗家堡之間

烏馬河幹流概況

烏馬河河道走向

烏馬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馬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馬河干流經太谷區、清徐縣、祁縣。據《太谷縣志》《祁縣誌》,烏馬河全長93公里(《清徐縣誌》稱全長60多公里 [3]  )。 [2]  ,但各縣所記河段長不一致,其中,晉中市境境內長90公里, [11]  太谷區(原太谷縣)境內長72公里 [1]  ,清徐縣境內長8.8公里 [3]  ,祁縣境內流長17.2公里 [2]  。流域總面積,《晉中市志》稱702.平方公里 [11]  ,《太谷縣志》稱1730.1平方公里 [1]  ,《祁縣誌》稱500平方公里 [2] 
烏馬河分東、西l兩源,以西源為正源。西源於高風壑山東部 [3]  祁縣、太谷區(原太谷縣)交界的下黑峯、通天溝一帶;東源於榆社縣黃花嶺,即白壁溝支流,在水磨坡合流後,流經太谷、祁縣,在祁縣豐固村北注入昌源河。境內長90公里,流域面積702.平方公里,河牀平均縱坡9.7‰, [11] 
上中游在太谷區境內,上游分東、西兩源,以西源為正源,出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峯、通天溝一帶。民間有“烏馬河的上掌,在通天溝炕上”之説。東源出榆社境內黃花嶺(古稱軒車嶺),即白壁溝支流。西源由西南向東北流,東源由東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匯。合流向西偏北至大河底村折向東北,流至念溝、官寨南,又以90度角折向西北,後經回馬口出山。其間,相繼有左岸的黑梢溝、新五科溝、南峪溝和右岸的長畛溝、小店溝、鰲腦河等支流匯入。出山後流向漸轉正西,經回馬、王村間,陽邑、大白間、申奉、朝陽間,縣城、韓村間、南六門、北六門間,於兩六門村西出境,經祁縣北堡村後,再入清徐境。太谷區(原太谷縣)境內長72公里,平均縱坡4.6‰。 [1] 
在太原市清徐縣,經祁縣北自杜村附近入清徐縣境,經小武、東羅、西羅合象峪河,又返折回祁縣。清徐縣境內長8.8公里,河牀寬約30米。境內段屬季節性河流。 [3] 
烏馬河於曉義至北堡間入祁縣,又於牛家堡村北轉入清徐縣,再向南從賈令鎮北左、左墩間折回祁縣,經夏家堡、西陽羽間,西高堡、前家營間西流,至豐固村北匯入昌源河。祁縣境內流長17.2公里,流域面積47.02平方公里。 [2] 
烏馬河發源地太谷縣黑峯村 烏馬河發源地太谷縣黑峯村
烏馬河榆社縣牌坊村段 烏馬河榆社縣牌坊村段
烏馬河龐莊水庫上游河道 烏馬河龐莊水庫上游河道
烏馬河龐莊水庫庫尾段 烏馬河龐莊水庫庫尾段
烏馬河龐莊水庫下游河道 烏馬河龐莊水庫下游河道
烏馬河太谷縣槐樹底村閘壩和瀑布 烏馬河太谷縣槐樹底村閘壩和瀑布
烏馬河太谷縣城段 烏馬河太谷縣城段
烏馬河太谷縣水秀鄉南北六門村段 烏馬河太谷縣水秀鄉南北六門村段
烏馬河清徐縣孟封鎮段 烏馬河清徐縣孟封鎮段
烏馬河支流象峪河在清徐孟封鎮匯入 烏馬河支流象峪河在清徐孟封鎮匯入
烏馬河祁縣南左村段 烏馬河祁縣南左村段
烏馬河在苗堡村東匯入昌源河 烏馬河在苗堡村東匯入昌源河

烏馬河河道特徵

烏馬河上游清泉水較多。河流回馬口以上為砂頁岩石山區。河谷深切,坡陡流急,基岩裸露、主河谷多呈U型,支溝多呈“V”型。回馬口至南同蒲鐵路橋河牀,低於兩岸地面,呈寬淺廂型,河道縱坡逐漸變緩。太谷區城東南同蒲鐵路橋以下河道淺而窄。河牀高於兩岸地面2~4米,成“懸河”。 [1] 

烏馬河水文特徵

據《晉中市志》,烏馬河龐莊水庫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2620萬立方米(1950年~1884年),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2482萬立方米(1959年~1989年)。烏馬河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1000噸~2000噸。 [11]  據《太谷區(原太谷縣)志》,烏馬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603萬立方米,年輸沙量40萬立方米。 [1]  ,清徐縣段最大流量為80立方米/秒。 [3] 
烏馬河季節性極強,對下游清徐、祁縣基本無灌溉之利。然而一到洪水季節,往往洪流直泄,毀堤決捻,造成嚴重水害。 [2] 

烏馬河主要支流

咸陽河太谷南山段 咸陽河太谷南山段
咸陽河,古稱咸陽谷水。發源於太谷泊子嶺,經滸泊、王家坡、東咸陽、南北沙河,過鐵路橋後與城西排水渠合。水流小時於北沙河、城西一帶消失,大時溢入烏馬河。全長20公里,平均縱坡35‰,流域總面積7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40萬立方米,清泉水很少。咸陽河是縣境內最大的無尾河。中上游雖建有兩座小型水庫,但庫容很小,只可起緩洪作用,加之河道縱坡特大,雨季極易形成山洪,對縣城威脅甚大。 [5] 
四卦河,古稱四卦谷水,俗稱東峪河。發源於太谷院尖山。上游為一小型樹權狀水系,各支流於東峪小盆地匯流後向北流經四卦谷口出山。出山後分為東西兩支同向北流。東支經四卦於東西郭裏間注入烏馬河;西支經肇開、南桑梓也注入烏馬河。全長15公里。平均縱坡33‰。中上游建有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1萬立方米。 [5] 
石河,舊志稱奄谷水。發源於太谷琵琶尖附近轎頂山北麓。向北流經東莊小盆地,經大石頭口出山,再向北偏西經惠安、王誨莊、石象,於孟家莊北注入烏馬河。全長16.5公里,平均縱坡24‰。出山口處建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76萬立方米。下游縣化肥廠以下因長期施放工業廢水,水質污染嚴重。 [5] 
象峪河太谷縣範村鎮岳家莊段 象峪河太谷縣範村鎮岳家莊段
象峪河,舊稱小塗水、象谷河,俗稱向陽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烏馬河北岸的支流。為太谷區(原太谷縣)一境內第二大河。上游分東、南、北三源。以東源為正源,發源於太谷、榆次、和順三縣交界的八賦嶺;三源於郭堡村北匯流後向西偏北流經範村口出山。其間有南畔溝和馬坪溝一帶的支流匯入。出山後流向漸轉正西,至下莊村北有小河支流匯入,復向西經中吾村南i村北,於北陽村西北過南同蒲鐵路橋,再向西經新戴村北、小常村南折轉西北,過洞門橋入清徐境,之後,流向漸轉西南,至清徐縣東羅村西北匯烏馬河。20世紀三十年代前,下游南莊以下無固定河道,常奪舊官道渲泄洪水,水大時則經南莊村南向西南方向漫溢。民國二十一年(1932)後,經人工開挖和自然沖刷河槽才逐漸固定。象峪河全長63公里,河水流量平均0.151秒立方米,平均縱坡9‰。象峪河流域總面積3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650.5萬之方米。流域上游植被較好。河流年輸沙量26.7萬立方米。水庫以上土石山區河谷深切陡流急,河谷大多呈V型。水庫至範村口為黃上丘陵區。河槽逐漸開闊多呈廂形。範村口至孟高分水閘河道較寬淺,低於兩岸呈寬淺廂溝。分水閘以下河道較順直,河槽逐漸縮窄。鐵路橋以下更狹窄。河牀與兩岸地面高差不大,行洪能力很低。 [4] 
小河,象峪河支流。發源太谷千下西莊村東南石羅門山。自東向西流經圪垛子、東里、東崖、東爐、西爐,至下莊村北匯入象峪河。全長16公里。平均縱坡24‰。上游建有東里水庫,中游建有小河水庫。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03萬立方米。上游為土山區,植被極壞,水土流失嚴重。 [5] 
津水河, 象峪河支流。 發源於榆次境內大塔山,流經北郊村東入太谷縣境,向西偏北流至下寨附近有蒲池河匯入,又向西至格子頭附近有東賈河匯入,復向西偏北經任村西南再入榆次境。水流小時在榆次市東陽、北社一帶消失。大時溢入南席村東儲為季節性沼澤。更大時漫溢匯入象峪河。津水河全長36公里,平均縱坡16‰,縣境內長20公里,流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上游土石山區植被極差,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年輸沙量3.8萬立方米。中游石畝村南建有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339萬立方米。清水流量0.05秒立方米。 [5] 

烏馬河開發治理

烏馬河河道治理

近百餘年中,烏馬河水曾於咸豐三年(1853)、民國三年(1914)、1954年三年氾濫,兩進縣城北門;象峪河水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民國十九年(1930),1953、1954年四次氾濫,三淹小常村;咸陽河水則九犯縣城,民國二十六年(1937)就有三次入城。歷代雖有治河之舉,但水患始終未能根治。新中國建立後,縣委、縣政府不新地組織全縣人民上治其源,下浚其流,水患始得控制。 [6] 

烏馬河蓄水工程

龐莊水庫 龐莊水庫
龐莊水庫,位於太谷高龐莊1公里處烏馬河上,是全省第一座半動力式堆石壩中型水庫工程。1971年7月籌建,1974年11月竣工。1979年,因發現壩基滲漏嚴重,國家撥款進行帷幕漏漿處理。水庫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大壩、輸水洞、溢洪道、第首引水工程和壩後發電站五部分。壩高4米,頂長30米,底寬84.2米,頂寬4米。水庫以上幹流長3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總庫容1800萬立米,防洪能力為二十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 [7] 
郭堡水庫 郭堡水庫
郭堡水庫,庫址在太谷區(原太谷縣)王公村東象峪河上。1958年初建,1975至1978年改建。樞紐工程由攔河壩、進水塔、輸水洞、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溢洪排沙洞和小型發電站七部分組成。是縣境內第一大庫。攔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40米,頂長716米,頂寬4米,可行汽車。水庫以上幹流長24公里,可控制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總庫容2630萬立米,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幹年一遇洪水校核。1958年2月至1月,初建水庫,總投工107萬個,投資61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5萬元,縣財改投資65萬元),動土石方7.4154萬方。1964年至1969年,水庫彌補工程缺陷,國家投資74萬元。1974年省地組織防汛大檢查後,於1975年至1980年進行水庫改建工程。總投工196萬個,總動土石方103.6萬方,投資683.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87.86萬元。 [7] 
龐莊水庫 龐莊水庫
成陽二庫,庫址在東成陽面北。1958年6月9日興建。庫容50萬立米,壩型為均質土壩,可控制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 [7] 
咸陽一庫,庫址在成陽河出口處,1971年4月建。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庫容20萬立米。 [7] 
後兒溝三台水庫,庫址在三台村北,興建於1970年4月。壩型為均質土壩,庫容1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 [7] 
石畝水庫 石畝水庫
石畝水庫,庫址在津水河中上游石畝村西南300米處,建於1970年10月。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總庫容120萬立米,由於上游植被極差,已淤積60多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設計標準不足十年一遇。 [7] 
小河水庫,建於1970年10月。壩型為均質土壩,庫容260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庫大水小,冬季常引蓄龐莊水庫的滲漏水。 [7] 
田受溝水庫,建於1970年10月,庫容20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3平方公里。
朱峪河井神水庫,建於1971年4月,庫容27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7.1平方公里。
四卦河水庫,建於1971年4月,庫容70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25.5平方公里。 [7] 
石河水庫,始建於1971年9月,因資金困難於次年停建,1980年由國家補助續建竣工。庫容22萬立米,可控制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 [7] 
從1970年開始,縣內還先後建成東里、石河口、白大石、咸陽三庫、大峪坪、大澗、毗蚌、東山底、樓兒、七泉、後莊、筆簡溝、官寨等塘壩13處(也稱小三型水庫)。 [7] 

烏馬河灌溉工程

元代,烏馬、石河等上游已有小型引洪工程“灌溉園圃”。明洪武二年(1369),胡村村民集資先後開挖烏馬河天順渠與象峪河名順渠,灌田各一萬餘畝。接着,沿河各村也相繼開挖引洪灌溉渠。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已有成渠59道。清乾隆間,有成渠能道。民國十九年(1930),陽邑、里美莊、黃卦、回馬、禪房等五村合開陽邑夭順渠,歷時三年,耗銀元6萬,灌田18000餘畝。民國二十年(1931),有成渠64道,灌溉面積約10萬畝。這些渠道大部仍為龐莊、郭堡兩灌區所用。 [8] 
郭堡水庫灌區。1950年,成立象峪河灌區,沿用舊渠11條,灌溉面積4,7萬畝。1957年11月,縣水利科組織全縣民工興建範村民順渠,始於西曲河村南,經範村北門外,以下有至孟高村和格子頭村的分乾渠兩條;投工43萬個,國家投資66萬元,將象峪河水引上丘陵,使範村、任村、胡村三個鄉的2,6萬餘畝老早地得到滋潤,灌區灌溉面積增至了7.3萬畝。1958年底,象峪河灌區組織任村公社各隊將北支幹從格子頭接長至東賈村,國家投資39萬元,跨津水河興建了倒虹吸工程,使任村公社的2.2萬多畝老早地全部變為水澆地。1974年又增建第二條虹吸管,擴大水地1萬畝。1981年起,灌區從陝西省引進U型槽防滲新技術,國家先後投資60餘萬,搞渠道防滲,效果顯著。灌區內現有幹、支、鬥、農四級固定渠道578條,總長379.1公里,已防滲63.5公里。郭堡水庫灌區可灌溉王公、範村、任村、胡村及榆次北田等五鄉鎮的8.9875萬畝耕地,管現與效益為晉中地區各水庫之典範。 [8] 
龐莊水庫灌區。1951年5月,成立烏馬河水利委員會,沿用舊有引洪渠道20條,29村,5.5萬餘畝土地受益。上游的窯子頭、官寨、龐莊、回馬等村也有小型引洪灌溉工程。1957年,由國家投資並派省水利建築工程隊修復了陽邑天順渠的六、七號渡槽和藏龍洞、老石洞等輸水建築,使2.1萬餘畝土地恢復受益,灌區灌溉面積增至7.6萬餘畝。195年1月,灌區組織全縣3600民工興建小白民利渠,開挖總幹一條,支幹三條,鑿穿山洞7處,投工70萬個,動土石方30.5萬方,國家投資90萬元,使小白鄉1.8萬餘畝丘陵旱地變為水澆地,灌區面積增至9.68萬畝。1977年9月,南乾渠從四卦渡槽接長到南張村,沿鳳凰山腳鑿石開渠14公里,投工71萬個,動土石方51萬方,總造價163萬元,國家補助30萬元。1985年,縣水利局又組織續建南乾渠工程。龐莊水庫灌區共有幹、支、鬥三級固定渠道194條,總長309.5公里,已防滲1公里,有效灌溉面積9.5萬畝。 [8] 

烏馬河水電工程

1975年,太谷興辦小水電事業。1981年,全縣已興建小水電站7處。1年,除龐莊水庫、官寨兩電站發電外,餘皆停止使用。 [9]  1975年10月,由國家投資又建成裝機2台700幹瓦的龐莊水庫壩後小型發電站一處。 [7] 

烏馬河排澇工程

祁太退水乾渠:祁縣段由太谷區(原太谷縣)引至張家堡、張莊北村、長頭村、範公村、左墩村、南左村入烏馬河,至苗家堡人昌源河最後流入汾河。乾渠長18.15公里有支渠7條,斗渠94條。幹、支、鬥三種渠道,總長201.3公里,控制面積72.72平方公里。 [10] 
參考資料
  • 1.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太谷縣志.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46-47
  • 2.    祁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祁縣誌:中華書局,1999:60-63
  • 3.    太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太原市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343
  • 4.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47 .
  • 5.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47-48
  • 6.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38
  • 7.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40-141
  • 8.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42-143
  • 9.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太谷縣志 .山西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67
  • 10.    祁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祁縣誌:中華書局,1999:174
  • 11.    《晉中市志》.晉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中華書局,2010:1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