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源河

(黃河支流汾河的主要支流)

鎖定
昌源河,黃河支流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水經注》稱胡甲水,又稱候甲水(古時候、衚衕音),下游俗呼“沙河”。此外,尚有龍舟水、隆舟水、龍舟峪、龍州谷、隆舟谷、龍豬谷等名稱,大抵據諧音演變而成。 [5] 
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東泉鎮(原孟山鄉、仁義鄉)南花莊村(一説平遙縣孟山鄉斜坡村老峪底 [11]  ),流經平遙縣、武鄉縣祁縣,在苗家堡村東南與烏馬河匯合後,在祁縣苗家堡、思賢村間注入汾河,全長88.55公里,流域面積1011.16平方公里。 [1]  [5]  主要支流有滹溪河、烏馬河、閻燦河、王賢河等。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190萬立方米,清水流量為0.298立方米/秒,枯水季節最小流量僅0.01~0.02立方米/秒,平均輸沙量為60萬噸。逸流由山泉和降雨形成,水質較好,適於農田灌溉。礦化度一般在0.2克/升左右。是祁縣的主要灌溉水源。 [5] 
昌源河上游祁縣境內建有子洪水庫、北關水庫等,以攔蓄洪水。 [1]  祁縣境內,建有昌源河灌區、滹溪河灌區,自古以來發揮着農業效益。 [6] 
中文名
昌源河
別    名
胡甲水、候甲水、沙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主要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南部
流經地區
山西省平遙縣、武鄉縣、祁縣
發源地
山西省平遙縣東泉鎮南花莊村
主要支流
滹溪河、烏馬河、閻燦河
河    長
88.5 km
流域面積
1011.16 km²
平均流量
0.29 m³/s
河    口
山西省祁縣苗家堡、思賢村間

昌源河幹流概況

昌源河位置及流向 昌源河位置及流向
昌源河上游在平遙境內,主河道分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朱坑鄉東西溝,流經阮家莊、張家莊、賈封、康家莊、石寶等村;西支發源於仁義溝西溝莊,一説東泉鎮(原孟山鄉、仁義鄉)南花莊村 [5]  (一説平遙縣孟山鄉斜坡村老峪底 [11]  ),流經魏家莊、二郎、下石庵等村,在石門村上游2.50公里處兩支匯合後武鄉縣分水嶺鄉南關村(匯《祁縣誌》所稱南源 [5]  ),經石門流入祁縣。以西源為正源 [5]  ,平遙境內全長31.50公里,流域面積184平方公里,位於一般山丘區,其中有101平方公里被森林覆蓋。河牀平均縱坡6.86‰。年平均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 [2] 
昌源河經武鄉縣南關後,北入祁縣來遠鎮,匯合南鳳溝、東峪溝諸支流,經盤陀出子洪口,轉向西北,經洛陽、魯村間,澗村、澗壑間,河灣、武鄉間,東六支、南社間。劉家堡、塔寺間,賈令、裏村間至豐固村西北與烏馬河匯合,再於苗堡村折向西南,在思賢村南(思賢、原西村間 [11]  )注入汾河。祁縣境內75公里。縱貫來遠、峪口、古縣、東觀、西六支、賈令、城關、裏村8個鄉鎮。 [5] 
昌源河干流全長88.55公里(一説晉中境內河長93公里 [11]  )流域面積1011.16平方公里。祁縣境內744.96平方公里,平遙縣境內182平方公里(一説184平方公里 [2]  ),武鄉縣境內84.2平方公里。 [5] 
昌源河上游平遙縣原孟山鄉一段 昌源河上游平遙縣原孟山鄉一段
昌源河上游武鄉縣分水嶺鄉一段 昌源河上游武鄉縣分水嶺鄉一段
子洪水庫下游河道 子洪水庫下游河道
昌源河祁縣西六支鄉與南同蒲鐵路交叉處 昌源河祁縣西六支鄉與南同蒲鐵路交叉處
昌源河祁縣東觀鎮濕地公園段 昌源河祁縣東觀鎮濕地公園段
昌源河祁縣東觀鎮濕地公園段 昌源河祁縣東觀鎮濕地公園段
昌源河入汾處 昌源河入汾處

昌源河水文特徵

據《祁縣誌》,昌源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190萬立方米。最大流量為2050立方米/秒(1977年7月6日)。清水流量為0.298立方米/秒,枯水季節最小流量僅0.01~0.02立方米/秒。流域區內的降水量,上下游有差別,由上而下依次遞減,多年平均降雨量,上游為510.7毫米,中游丘陵地區為467.7毫米,下游平原區為437.8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575毫米。平均輸沙量為60萬噸。逸流由山泉和降雨形成,水質較好,適於農田灌溉。礦化度一般在0.2克/升左右。 [5] 
據《晉中市志》,昌源河干流子洪水庫以上多年平均徑流6370萬立方米(1956年~1984年),實測年平均徑流全6187.6萬立方米(1954年~1989年)。河牀平均縱坡6.86‰,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887噸。 [11] 

昌源河主要支流

昌源河徑流

滹溪河,古稱通光水,又名胡溪河、伏西河、胡城水,屬境內內流河。發源於峪口鄉上莊村君寨溝,下流至東觀鎮一帶,河牀逐漸趨於消失。是一條季節性的無尾河。全長20.5公里,流域面積52.8平方公里。峪口以上清水流量為0.01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484萬立方米,輸沙量9萬立方米。1958年和1972年,分別在中、上游修築魯村、杜家莊兩座小型水庫。自此,魯村以下一般年景枯涸無水。南團柏村以下,河灘已大多開墾種地或植樹造林。舊志載,通光水出谷後,合太谷縣胡城谷水,經東觀等村北流,至縣西北匯入昌源河,而後入汾河。 [5] 
支流烏馬河太谷縣段 支流烏馬河太谷縣段
烏馬河匯入昌源河處 烏馬河匯入昌源河處
烏馬河,一名五馬河,亦稱回馬谷水,俗稱回馬河。上游分東、西兩源,以西源為正源。出祁縣、太谷交界,下黑峯、通天溝一帶。東源出榆社縣黃花嶺。合流後經回馬口出山,縱貫太谷縣境,於曉義至北堡間入祁縣,又於牛家堡村北轉入清徐縣,再向南從賈令鎮北左、左墩間折回祁縣,經夏家堡、西陽羽間,西高堡、前家營間西流,至豐固村北匯入昌源河。全長93公里,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祁縣境內流長17.2公里,流域面積47.02平方公里。烏馬河季節性極強,對祁縣基本無灌溉之利。然而一到洪水季節,往往洪流直泄,毀堤決捻,造成嚴重水害。 [5] 
閻燦河,古稱石佛河,境內內流河。源出祁任村鄉柏泉頭村南山坡,由南向北穿越祁任村、古縣兩鄉鎮境,下流至城關鄉下申村一帶散浸入田。1955年,昌源河灌區一干渠建成,與閻燦河形成十字交叉,於下閻燦村穿涵洞而過,下游在大韓村匯入西支幹渠。全長11.5公里,流域面積25.25平方公里,年平均通流量120萬立方米。上游楊莊村建有小型水庫1座。 [5] 
王賢河,古稱伏羆水,又名王斜河。源出祁縣祁任村鄉伏坪村,北流入古縣鎮境。一干渠建成前經王賢村東入昌源河,現匯入一干渠。全長8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年平均通流量為95萬立方米。 [5] 

昌源河溝谷

東峪溝,又名東魚溝。長18公里,縱坡度為20‰,高差360米。彙集來遠鎮東南16條較大溝谷之水入昌源河。 [9] 
南鳳溝,源於來遠鎮後莊村東南,由東向西匯入昌源河,長10.3公里。 [9] 
左家灘溝,源於峪口鄉天池凹村東,由東南向西北至峪口鄉左家灘村西匯入昌源河,長7公里。 [9] 
南河溝,源於來遠鎮後溝村西1公里處,由西南向東北至谷峪口村東匯入昌源河,長6.8公里。
石弓溝,源於來遠鎮化塔村,由東北向西南至來遠鎮匯入昌源河,長6.8公里。
石沙溝,源於來遠鎮南莊村南,由西向東匯入昌源河,長5.4公里。 [9] 
碾子峪溝,源於麓台山東南,由西向東至來遠鎮北關村匯入昌源河,長4.8公里。
張裏溝,源於來遠鎮石佛窯村北1.5公里處,由西南向東北至來遠鎮匯入昌源河,長4.7公里。 [9] 
趕魚溝,源於來遠鎮石佛窯村東,由西向東至來遠鎮紅子山村匯入昌源河,長4.5公里。 [9] 

昌源河治理開發

據舊志載,明代以前,昌源河水遠比現代豐盈。其時,祁縣南山一帶,樹木葱蘢。昌源河西、南兩流匯合北入祁縣,在北關隨着地勢變化,形成一大跌落,河牀漸寬,河水清淺而緩慢,塗塗睜淨,流向盤陀。沿途有諸山泉來歸,水流越來越大。人們依河開渠,引水灌溉,“祁以此豐富”。古人還在河邊岸上種了許多竹子。其竹“雲稍修纖,不綠而白,若太始雪”。“昌源春水”與“龍舟夜月”成為“昭徐八景”中兩處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明嘉靖以後,“民風漸侈,競為居室,南山之木,採無虛歲”。更嚴重的是,在無節制的採伐之後,不思補栽更新,反而“墾山為田”,“尋株尺孽,必鏟削無遺”。由此帶來嚴重惡果,“天若暴雨,水無所礙,朝落於南山而夕即達於平壤矣。延漲沖決,流無定所。”“壞民田者不知其幾千頃,淹廬舍者不知其幾百區也”。“祁之豐富減於前者什七矣”。 [5] 
1968年,在上游來遠鎮北關村修築小型水庫1座。1971年,又在中游古縣鎮子洪村修築中型水庫1座。次年秋,開始蓄水運用。水庫控制面積控制面積576平方公里,庫容為2300萬立方米。此外,上游平遙縣境內,尚有仁義水庫工程1處。 [5] 

昌源河蓄水工程

魯村水庫,1958年3月動土興建,位於滹溪河中游魯村東北,共組織了1220個民工,經過163天,到8月16日建成。主要工程是攔河土壩,底長113米,頂長184米,高21.5米,頂寬4米。大壩左面有直徑1.1米的輸水洞,洞長86米,最大泄洪量2立方米/秒。無溢洪道。設計總庫容為278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5萬立方米。設計效益1萬一畝,實際達到5400畝。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百年一遇。1972年後由於上游修成杜家莊水庫,魯村水庫基本成了幹庫。但是,一遇到洪水,它又是險庫。 [7] 
北關水庫庫區 北關水庫庫區
北關水庫大壩 北關水庫大壩
北關水庫,1968年10月興建,位於昌源河上游的北關村南,歷時一年半,於1970年2月竣工。大壩為漿砌石重力溢流壩。壩高19.5米,底長50米,頂長81米,頂寬2.8米。壩體下有4個直徑為1.4米的放水壓力涵洞。壩頂最大泄洪量為85立方米/秒。放水洞最大泄洪量為85立方米/秒。庫容設計為1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8萬立方米。實際受益面積4000畝,控制面積為320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調節洪水。由於大壩左側為紅砂岩,蓄水後壩體嚴重漏水,1977年7月6日,大壩左邊被洪水沖垮40餘米,失去控水效能,不能正常使用。 [7] 
楊莊水庫,1968年10月興建,位於閻燦河中游的楊莊附近,為防灌兼用的小(二)型水庫建設。大壩為漿砌重力壩,高16米,頂長85米,頂寬2米,壩底有高2米,寬1米的矩型放水涵洞,最大泄洪量3.5立方米/秒。沒有溢洪設備,發大水時從壩上溢流。水庫上游一干流長5公里,控制面積13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為3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24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0畝。1992年下游渠道工程完成。一干渠由水庫向北至下閻燦村,全長3公里,其中防滲渠道2.3公里,倒虹吸管870米,直徑0.5米。受益村10個,灌溉面積3090畝。 [7] 
子洪水庫 子洪水庫
子洪水庫,位於昌源河中游的祁縣峪口鎮左家灘附近子洪口,1971年7月庫區公路改建工程上馬,11月第一期工程開始,組織了3000民工進人工地,在截潛流工程基礎上築壩,1972年開始蓄水。水庫第一期工程設計標準為百年一遇,沒有校核標準。整個工程的主體部分由32米高的土壩和4米內徑的輸水洞組成,無溢洪道設施。控制流域面積為576平方公里,庫容1100萬立方米(一説正常蓄水位888.2米,總庫容2309.6萬立方米,死庫容102萬立方米 [3]  )。同年冬和1973年冬、1974年春,大壩曾3次出現多處裂縫。前兩次及時採用淺孔灌漿進行處理。第三次進行大壩翻修一重新回墊碾壓,並採取混凝土隔牆辦法處理。為保證安全渡汛。1976年4月開始建設渡汛搶險工程,在輸水洞左側的岩石上開挖5.2米內徑的泄洪隧洞。7月25日二期工程上馬,組織了全縣2500民工,用了4年多時間,到1980年12月完成。大壩底長50.2米,頂長230米,壩高增至44米,頂寬4米,庫容達到2442萬立方米。工程設計標準為百年一遇,500年校核。輸水洞位置在大壩左側,洞的直徑4米,洞長247米,進口底部高程856.15米,縱坡20%,進口安平板鋼閘門,最大泄洪量為322立方米/秒。水庫自修建以來,基本上是邊建邊發揮效益。但由於無溢洪道,每年汛期要空庫迎洪,棄水量很大,十餘年來,利用水量的年平均數只有2220萬立方米,佔來水量的40%左右。設計灌溉效益18.4萬畝,實際受益面積為12萬畝。在管理上,水庫與灌區合一,在水庫下游4.6公里處建有引水建築物,由滾水壩、泄洪洞組成。滾水壩長54米,高7.2米,頂寬3.6米。 [7]  [3] 
杜家莊水庫,1972年10月開工興建,1979年3月竣工。位於滹溪河上游杜家莊東南面。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頂溢流排洪。壩高28米,非溢壩29米,溢流壩長30.5米,最大泄洪量66立方米/秒。壩頂長114米,壩左底端建有直徑1.25米的泄洪洞,最大泄洪量17.2立方米/秒,右端有兩孔直徑。·25米的放水鋼管。水庫控制面積41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為11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1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3萬立方米。水庫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百年一遇。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實際達到8000畝。 [7] 
龐莊水庫 龐莊水庫
龐莊水庫,位於烏馬河上游太谷區高龐莊1公里處,是全省第一座半動力式堆石壩中型水庫工程。1971年7月籌建,1974年11月竣工。1974年1月,由國家投資又建成裝機2台70千瓦的壩後小型發電站一處。1979年,因發現壩基滲漏嚴重,國家撥款進行帷幕漏漿處理。水庫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大壩、輸水洞、溢洪道、第首引水工程和壩後發電站五部分。壩高4米,頂長380米,底寬4.米,頂寬4米。水庫以上幹流長3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總庫容1800萬立米,防洪能力為二十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 [8] 

昌源河灌溉渠道

昌源河灌區。明洪武以來數百年間,在昌源河上曾興修了不少引水渠道,計有青布古渠、紫紅渠(包括上、中、下三渠)、龍濟渠、官渠、斜渠、沙渠、小沙渠、賈令渠、修善新韓渠、塔寺谷戀小渠、公利渠、大東渠等。至光緒初全縣已形成較大的農田灌溉網絡。但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失控,致使其中一些渠名雖存而無實用意義。洪水大時,衝壩決捻,任水白流,洪.水小時,又被上游所堵截,爭水事件時有發生。號稱11萬畝水地,每年可澆者不足50%,1918年後,閻錫山政權大興“六政三事”,對縣境內渠繫有過一番整頓,汰除了其中一些廢渠,加固了官渠、龍濟渠、大東渠、賈令渠、沙渠等主要渠道,引洪灌溉一度呈規範局面。正常情況下每年可澆地8萬畝左右。以後由於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水利事業基本沒有發展,原有渠道因年久失修,大部廢棄。 [6] 
新中國建立後,隨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水利事業也出現了新局面。1952年3.4月,完成龍濟、公利兩大幹渠的改建工程、總長10餘公里,投工2.61萬個,動土1.49萬立方米。使7萬畝土地的灌溉週期由3個月縮短為20天。1953~1954年,大力修復河道,在劉家堡河段築防護壩1萬餘米,東六支南社間鐵路橋東西兩岸築堤共5000米。1956年,昌源河灌區大力恢復與改建舊渠道,各幹、支骨幹渠道擴、改、修整,逐步配套,清除了以前沿河扒堤行水的混亂現象。把27個進、水口合併為5條幹渠引水,保澆水地由8萬畝發展到14萬一畝。進入1990年代,昌源河灌區已成為定型格局。三條幹渠最大吃水量為35立方米/秒。各支幹總長65.5公里,建築物227處,支、斗渠共266條,佈局合理,管灌溉面積擴大到18.4萬畝。 [6] 
一干渠:新開渠道,由子洪段攔河滾水壩引水,經部北、梁村、元台溝、王賢、上古縣、下閻燦、蒲桑、閻漫等村沿丘陵邊堰通過,全長14.2公里,共有落差和閘門等建築物41處。引水流量為5立方米/秒。有支渠9條,斗渠57條,新增灌溉面積5.17萬一畝。 [6] 
二乾渠:由澗村段引水,經武鄉、榆林、永安、東觀等村地段。以下分3條支渠;一支到白圭村,二支到張莊南、北村,三支到東六支、東高堡、大賈村。 [6] 
三乾渠:由大韓段引水到韓家莊。
四乾渠:由河灣段引水,經梁家堡、南社到一西六支。 [6] 
五乾渠:由劉家堡段引水,經谷戀、塔寺、沙堡等村地段,至賈令五道渠。 [6] 
滹溪河灌區。清末至民國初,滹溪河有6條渠道。分別是南渠、峪日村下渠、南梁下渠、龍丈渠、黃劉渠、尚家渠。大部由當地有權有勢的人把持,新中國建立後,經過綜合治理,上游綠化,水土保持狀況良好,1958年後下游南團柏村以下河道已改為農田。1972年,採取蓄、控並舉措施。在上游杜家莊段修建水庫,並從水庫至峪口村南沿河436米,開了4條幹渠。 [6] 

昌源河旅遊開發

九溝風景區 九溝風景區
九溝風景區,位於晉中盆地南部,太嶽山北麓,祁縣昌源河中游,是依託昌源河灌區二、三乾渠取水樞紐工程形成的自然生態風景區。北距太原市60公里,西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40公里,離祁縣古城20公里,距喬家大院6公里,處於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中心位置。2007年10月,九溝水利風景區被評為首批省級水利風景區。 [4] 
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是山西省第三個國家濕地公園。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是以昌源河河流濕地為紐帶,連接子洪水庫、九溝等庫塘、沼澤構成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河道總長36公里,總面積948公頃,總投資4.8億元。包括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三大濕地類。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